口感香滑的浚县炒凉粉


据说,凉粉还有一个与董永有关的传说。相传公元25年夏,骄阳傲空,酷暑难当。汉军战事激烈,刘秀积劳成疾。为医治刘秀的病,董永将清热解毒、祛风败火的绿豆作为首选消暑良药。董永先将泡胀的绿豆全部磨成浆,加水稀释,过滤去渣,取得精粉。然后将辛凉解表与清热解毒的荆芥、防风、薄荷等20余种药物放在大砂锅中熬成颜色碧绿、味道香甜的药汁。再将药汁兑入绿豆精粉,加水、碱、白矾和食盐搅匀,放入大锅中加火熬成了糊。因董永熬夜太久,迷迷糊糊将稠糊倒入一个大盆中,灭了火,倒头便沉沉睡去。等到第二天起来一看,那盆稠糊竟凝成了块儿,将盆子倒扣在案板上,取下盆子一看,只见一个晶莹剔透、亮丽照人、粉绿金黄、浑然一体的大粉团呈现在面前。闻一闻,清香扑鼻,摸一摸,光滑颤悠。董永用刀切了一小条放进嘴里一尝,美不可言。董永突然来了灵感,病人嘴怕苦,此物必得香;久病须得喂,易干不易汤;中暑怕炎热,此物必凉爽;要想去风寒,芥末加生姜;要想去肚胀,蒜汁重重放;要想开胃口,陈醋芝麻酱。他想到此,便交待妻子张七姐将粉团切下一大块,切成细条状,盛到大碗内,然后加上香油、芥末、生姜末、蒜汁、陈醋、芝麻酱等佐料,搅拌均匀,叫祭遵前来品尝。祭遵尝后,连连叫好,催问此药何名?董永说:“这药主料是绿豆粉做的,吃着凉爽可口,就叫‘凉粉’吧。”刘秀在昏热之中突遇凉爽之物,欣然下咽,一碗凉粉吃完,顿觉头脑清醒,喝尽碗底汤汁,那芥末和蒜汁的味道传到鼻子里又钻到了眼里,两眼直流泪,接连打了好几个喷嚏,长期堵塞的鼻子顿时通了气,刘秀觉得病好了大半。后来因刘秀一年四季都爱吃凉粉,群臣就又开发出了炒凉粉。这样一来,刘秀在夏天吃凉调凉粉,在春秋冬三季吃炒凉粉。因为凉粉原料易取,味道鲜美,于是炒凉粉也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
去浚县逛古庙会时,见得最多的小吃摊就是卖炒凉粉的。浚县的老百姓中流传着一句话:不吃一碗炒凉粉,不算真正逛了一回古庙会。


据说,凉粉还有一个与董永有关的传说。相传公元25年夏,骄阳傲空,酷暑难当。汉军战事激烈,刘秀积劳成疾。为医治刘秀的病,董永将清热解毒、祛风败火的绿豆作为首选消暑良药。董永先将泡胀的绿豆全部磨成浆,加水稀释,过滤去渣,取得精粉。然后将辛凉解表与清热解毒的荆芥、防风、薄荷等20余种药物放在大砂锅中熬成颜色碧绿、味道香甜的药汁。再将药汁兑入绿豆精粉,加水、碱、白矾和食盐搅匀,放入大锅中加火熬成了糊。因董永熬夜太久,迷迷糊糊将稠糊倒入一个大盆中,灭了火,倒头便沉沉睡去。等到第二天起来一看,那盆稠糊竟凝成了块儿,将盆子倒扣在案板上,取下盆子一看,只见一个晶莹剔透、亮丽照人、粉绿金黄、浑然一体的大粉团呈现在面前。闻一闻,清香扑鼻,摸一摸,光滑颤悠。董永用刀切了一小条放进嘴里一尝,美不可言。董永突然来了灵感,病人嘴怕苦,此物必得香;久病须得喂,易干不易汤;中暑怕炎热,此物必凉爽;要想去风寒,芥末加生姜;要想去肚胀,蒜汁重重放;要想开胃口,陈醋芝麻酱。他想到此,便交待妻子张七姐将粉团切下一大块,切成细条状,盛到大碗内,然后加上香油、芥末、生姜末、蒜汁、陈醋、芝麻酱等佐料,搅拌均匀,叫祭遵前来品尝。祭遵尝后,连连叫好,催问此药何名?董永说:“这药主料是绿豆粉做的,吃着凉爽可口,就叫‘凉粉’吧。”刘秀在昏热之中突遇凉爽之物,欣然下咽,一碗凉粉吃完,顿觉头脑清醒,喝尽碗底汤汁,那芥末和蒜汁的味道传到鼻子里又钻到了眼里,两眼直流泪,接连打了好几个喷嚏,长期堵塞的鼻子顿时通了气,刘秀觉得病好了大半。后来因刘秀一年四季都爱吃凉粉,群臣就又开发出了炒凉粉。这样一来,刘秀在夏天吃凉调凉粉,在春秋冬三季吃炒凉粉。因为凉粉原料易取,味道鲜美,于是炒凉粉也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
去浚县逛古庙会时,见得最多的小吃摊就是卖炒凉粉的。浚县的老百姓中流传着一句话:不吃一碗炒凉粉,不算真正逛了一回古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