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韩一族族长吧 关注:20贴子:439
  • 5回复贴,共1

尼采的哲学思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是我迄今为止读过的概述尼采思想最好的一篇文章,或许对各位喜欢尼采的同好有帮助,选自维基百科繁体版,正文内容如下:
弗里德里希·尼采的哲学思想在19世纪末发展成熟,开创出了一套对黑格尔的哲学体系的批判,并且对20世纪的哲学发展有重要影响。尼采的理论可以套用至包含道德、宗教、知识论、心理学、本体论、以及社会评论等众多题材上。
尼采本身并没有对他的哲学进行有系统的论述,因此尼采哲学的本质究竟为何一直是哲学界的争论议题。由於尼采的文笔有著具煽动性而毫无节制的风格,他的哲学理论引起大量的赞美敬佩、也引起大量的厌恶和批评,几乎所有尼采的理论都具有诠释上的争议。尼采在其自传《瞧!这个人》一书中表示他的哲学思想是随著时间而逐渐发展改变的,也因此试图解释尼采著作的人很难将某个特定的概念归咎於其中一本著作(例如永恒轮回概念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被大量使用,但在他接下来一本书《善恶的彼岸》里几乎完全消失)。除此之外,尼采似乎从不曾也不想将他的哲学发展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他在《善恶的彼岸》中表示他对这种尝试相当不以为然。
不过,尼采著作中的却有一些可以被发现并讨论的共通题材。他的早期著作指出了阿波罗派与狄奥尼索斯派在艺术上的分歧,从此狄奥尼索斯派在他接下来的著作中都扮演了一定的角色。其他主要的题材包括了权力意志、上帝已死的主张、区分了主人与奴隶道德、并且强调激进的道德相对主义。其他一些概念则不常出现、或是只在其中一两本著作里出现过,但仍然被视为是尼采哲学的中心思想,例如超人和永恒轮回理论。他的晚期作品包含了对於基督教以及基督教道德观的猛烈批评,同时他在发疯前夕似乎正在进行一项「重新评价所有价值观」(Umwertung aller Werten)的计画。虽然尼采的思想经常被大众与宿命论和虚无主义相连结,尼采本人是将克服悲观主义和叔本华思想作为他的哲学的目标。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3-03-21 23:34回复
    艺术救赎
    只有作为审美现象,存在与世界才可以得到辩护。 ——《悲剧的诞生》5 
    艺术审美
    假如人们否定了过去的那种目的论,那麼人生的终极意义又哪里?尼采认为这种无意义性才是最令人难以忍受的,「受苦的无意义,而不是受苦本身,才是覆盖於人类之上的诅咒。」[11]针对这个问题,他不像过去的哲学家诉诸形而上的解释,尼采提出以艺术作为面对痛苦与荒谬的依藉。他提倡以酒神精神,简单的说,即审美的角度来看待人生的境遇。这不是教人沉迷於幻象中,而是要让人们更有勇气与力量来面对自己的生命。因此,尼采理想中的是一种悲剧式的人生观。他认为悲剧的精神不在於肯定一个公平正义的世界秩序(在悲剧中有德者反而往往受命运的折磨),而是身处命运中所能激发出的力量。
    爱命运
    悲剧审美所能达到的境界即是「爱命运」、尼采视之为一个伟大人格的必须条件,「我认为人类所有具有的伟大天性,是对命运的热爱。无论未来 过去或永远,都不应该奢望改变任何事物。他不但必须忍受一切事物的必然性,并且没有理由隐瞒它-你必须爱这项真理…… 」[12]。爱命运是对自身命运的肯定,甚至可以不愿意现况的任何改变。而永恒轮回更是这种精神力量的试金石。尼采显然认为凭著人的意志就能达到这种境界,这使得他的哲学带著某种唯意志论的倾向。
    痛苦与险境
    尼采对向来被视为负面的痛苦有相当高的评价,他厌恶像功利主义那样仅追求最大快乐值的价值观,「所有这种以快乐和痛苦、也就是根据附带和衍生现象做为衡量事情价值的思考模式,都是肤浅的思考模式和天真行为,任何明暸创造力和艺术家良心的人都会嘲笑的看轻它。」。他认为痛苦具有积极的意义,因为痛苦使得人们更有智慧及力量,「只有巨大的痛苦……强迫我们哲学家下降到我们终极的深渊。我怀疑那样的痛苦能使我们『更好』,但我相信它能使我们更加深刻。」[13]、「那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一个人甚至应该为了达到更高的境界而蓄意去冒险,「从生命中获得极致的圆满和喜悦的秘密就是—生活在险境当中!将你的城市建在维苏威火山的山坡上!」[14]
    美学思想
    在观望美时我们渴望什麼?渴望自己也成为美的。——《人性,太人性的》I 
    美的本质
    尼采认为美不能独立於人的判断而单独存在,美也是人类的产物。「『自在之美』纯粹是一句空话,从来不是一个概念。在美之中,人把自己视为美的尺度。……人相信世界本身充斥著美— 他忘了自己才是美的原因。唯有他把美赠予世界,唉!一种人性,太人性的美。」[15]同时尼采也认为力与美是一体两面的事,「力变的柔和并下降到可见之处,那种下降我称之为美。」[16]力量充沛与否也可用在对人的美丑判断上,力量衰弱意味著软弱、贫乏、无能,所以他说:「没有什麼比衰退的人更丑的了。」[17]
    审美体验
    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将美区分为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酒神精神代表的是非理性的狂喜状态,可称为「醉」的状态;日神精神则是沉静、节制,可用「梦」的状态来形容。到了《偶像的黄昏》,尼采又改变他的解释:「两者都被理解为醉的类型」[18],而「醉的本质是力量的增加与充满之感」[19], 尼采认为真正的艺术可以使观众感受到当初艺术家创作时力量充盈的状态(即醉感),「艺术品的作用在於激起创造状态,激发醉境。」[20]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3-03-21 23:35
    回复
      2025-05-10 16:54:33
      广告
      艺术与生理
      尼采在美学上另一项理论即是将艺术和生理结合起来:「美学只是一种生应用理学。」[21],因为他认为「一个人在艺术构思中消耗的力和在性行为中消耗的力是同一种力。」[22]、「所有的美都可以激起生殖欲……包括性欲及最精神性的创造。」[23]而艺术家是性欲旺盛的一群人,「艺术家按照其性质来说恐怕难免是好色之徒。」[24]但他们却晓得节制以储存力量创作。
      人生取向
      尼采的美学思想及艺术救赎的观念具体的呈现在他的人生取向上。他认为人在欣赏美的时候同时也会渴望成为美的东西,而他也相信人们也能够将的人生塑造成一件能予人美感的艺术品,这也算一种艺术创作。「给人的个性一种『风格』,这是一种稀少且崇高的艺术!」[25],而这个过程能够成为忍受这个世界丑陋部分的支柱之一:「人应该对自己感到满意,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对『人的面目』完全忍受。」 [26]
      但风格并不能随心所欲的塑造,尼采不相信人像沙特说的「存在先於本质」,而是已经被某种先天的本质决定,而人们应该顺著自己的本质去发展。所以他说:「你的良知在对你说什麼?你要成为你自己。」 [27]
      伦理批判
      道德必须向人的等级低头。 ——《善恶的彼岸》221 
      平等主义
      许多伦理都属於平等主义,像基督教中强调的「上帝之前人人平等」、康德的伦理学中也赋予人都具有相同的尊严和价值,就连在功利主义那里,在计算最大快乐值时,每个人的感觉都被纳入同等的考量。但尼采极力反对这种观念,他认为每个人的心性素质都是不同的,「人并不平等,他们也不会变平等!」 [28]。鼓吹人人平等更无正当性,因为这种概念有碍於人整体素质的提升,他形容「平等的说教者」是「毒蜘蛛」[29]。
      普遍主义
      普遍主义也是常见的伦理观念,其基本概念为:一道德律应该被推广到所有人身上。尼采则认为每个人的素质、性格都不相同,对应的道德义务也该有所差别,「对高等人是营养和愉悦的东西,对非常不同的低等人一定接近是毒药。一般人的德性对哲学家也许意味著恶习与弱点。」[30]。他进一步阐述每个行为的特殊性:「任何人仍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会这麼做』就是还没有对自知迈出五步。则的话他就会知道根本没有,也不能有一样的行动。」
      自由意志
      不像存在主义,尼采并不认为人有充分的自由意志,「一个人本质的命定性不能由所有那曾经是以及将会是的命定性分开。」[31]。自由意志即是把意志当作不能再追溯其因的自因,他说自因是:「目前为止被人想出来最佳的自相矛盾。」[32]。那当初为什麼会有自由意志这种理论的出现?尼采的回答是;「人被认为是自由的以便他们可以被判断或惩罚。」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3-03-21 23:36
      回复
        恶之存在
        一般而言恶往往被视为欲除之而后快的东西,但尼采认为恶的存在是有价值的,它有刺激人类的功效:「所谓善就是能保护人类的,所谓恶就是不利於人类的。但事实上,恶的刺激所带给人类相当程度之事当且不可或缺的保存维护上,其影响是和善一样的— 只是它们的作用不同罢了。」[33]
        奴隶道德 主人-奴隶道德说
        尼采在道德批判上另一项成就即是提出了主人-奴隶道德说,以心理的角度剖析道德中奴隶道德的成分。尼采认为道德的起源是当弱者被强者欺凌时,便运用他们的精神力量,制造出良心谴责、善恶等来抵制强者的进犯。奴隶道德通常带著怨恨及衍生而来的反动心态。例如企图将具有创造力量的强者的价值拉平,而将他们的特性,转换为成具伦理意义的「恶」;自己身上软弱的性质,转换成「善」等。尼采因为根本不相信有先於人存在的道德来源,所以以奴隶道德来质疑传统道德(尤指基督教道德)来源的正当性。
        对基督教的批判
        耶稣
        相较於耶稣的门徒及基督教会,尼采对耶稣本人的批评是较少的。尼采认为耶稣本质上是个对痛苦敏感的人,融合了崇高、病人、小孩的素质。不像后世的基督徒,他的爱仍是「最深刻且最崇高的爱」[34]。
        尼采认为耶稣主要的思想有三个:爱,不仅是爱自己的朋友,更要爱自己的仇敌。「你们的仇敌,要爱他!恨你们的,要待他好!咒诅你们的,要为他祝福!凌辱你们的,要为他祷告!」[35];对恶的不抵抗,「有人打你这边的脸,连那边的脸也由他打。有人夺你的外衣,连里衣也由他拿去。」[36];以及天国不是某个确切的地方,而是一种内心的境界:「『天国』是内心的一种状态——不是将要来自『天上』或『死后』的某种东西。」[37]。他在世的意义则是:「他不是去『救赎人类』而是告诉人们应该怎麼去生活。」[38]
        保罗与教会的扭曲
        尼采认为后世的耶稣的门徒及基督徒并没有遵守耶稣的教诲,他原本的教义遭到歪曲。所以他说:「基督教的『教』字只是一个误解,实际上只有一个基督徒,而他已在十字架上死去了。」 [39]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最大原因就是保罗。保罗并未贯彻耶稣的爱与不抵抗的主张,他的内心充满了怨恨,他假借上帝的意旨来进行报复。他引入了报偿的概念,强调若耶稣没有复活所信的便是枉然。他还改变了天国的意义,塑造出一个脱离於人间的天国,这恰好显示出他对这个世界的怨恨。
        尼采认为履行耶稣本人的所作所为才是真正的基督徒,「只有基督教的实践,一个像那个死在十字架上的他所过的生活,才是基督徒。」 [40],但后来的教会却强调信仰高於实践。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3-03-21 23:37
        回复
          尼采首先是个天才艺术家,美学家,思想家,心理学家,然后才是哲学家。语言学家,作曲家这些都是其审美感由然而生的。
             
            ●
                
                ●
             
            ●
                
                ●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3-03-21 23: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