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烁着商业文明之光的柳林“盘子”文化
靳佩荣
我曾多次观赏了吕梁市柳林县城的“盘子”民俗文化活动,那种独具魅力的活态文化现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从那种古老文化现象中透视出的明显的商业文化特点更让人为之心动。
一、“盘子”及其表现形式
柳林盘子会是元宵节期间活跃在柳林县城和穆村镇的一大传统古会。从外观上看,“盘子”就是一种制作精美的组合式仿古阁楼建筑模型,也就是放大了的“神阁子”,一般高约三到四米左右,其主体分四角、六角,单层、双层等多种形式。其建筑材料多采用质地细密而又硬实的上等木材制作而成(现在也有水泥与木材并用的)。它不仅总体结构合理,而且装饰工艺古朴考究,令人叹服,加上现代各种彩灯的装点,更显得流光溢彩,绚丽无比。这种木制的小阁楼按其自身的结构形式分设出几个神龛,分别供奉着天宫、地宫、水宫、财神、送子娘娘、观音菩萨等等。凡是常见的庙宇神灵,几乎全部供于一座阁楼之中。因此,它实质是一座集儒、释、道于一体的浓缩性微型寺庙。
“盘子”一般是以街坊邻居集股投资制作而成。据介绍,早在民国年间,柳林的盘子就不下五十余座,到现在已发展成为百十余座。每到正月十三上午九点左右,就是“出盘子”的时候了。各家的盘子在民间八音的演奏声中陆续被请到大街闹市区,选定位置安装起来,然后在盘子前燃起旺火,摆上各色面花等供品,等股东们依次焚香叩拜毕,盘子会就正式开始接待香客了。此时,你会看到,矗立在大街闹市区的一座座盘子,灯光闪烁,五彩斑斓,形成了一道十分靓丽的风景线。密集的人群流连徜徉于一座座盘子间,或焚香许愿,或观赏品评,或嬉戏逗乐。
夜晚是盘子活动最热闹的时候,几十座盘子前燃起熊熊旺火,装点在盘子上的各色彩灯也闪烁着绚丽夺目的光彩。吹拉弹唱的艺人们在旺火前尽情地表演起来,热情奔放的唢呐倾吐着无限的喜悦,幽默诙谐的弹唱引来了阵阵笑声,轻松洒脱的秧歌多姿多彩,许多年轻人甚至把交谊舞、街舞等现代舞步融入了秧歌的表演之中,尽现着传统与时代的风流……熙熙攘攘的人群不分男女老幼拥挤在一座座盘子周围,尽情地享受着节日的快乐。还有一些观众并不满足于充当看客,他们纷纷加入表演的行列,享受着参与的乐趣。
当然,这些盘子一经上街是通夜不停的。午夜之后,各种规模较大的表演随着观众的减少也渐渐停息下来,但一些小型的吹奏乐还在断断续续地进行。有未尽兴者仍然围坐在旺火前抽烟、聊天。还有一些做小买卖的乡下人为了节省点开支,也聚拢来一边听人说话,一边打着盹儿迎接着又一个黎明的到来。
一般这种活动每年要从元宵节前一直持续到正月二十五。这期间外地游人客商几乎天天过往如云连续不断,他们中也不乏虔诚者,他们来到盘子前总会焚香礼拜一番,还要压些布施,买点吉祥物等等,以求一年通顺如意。这使得整个县城车水马龙热闹非常。
二、柳林盘子文化的起源及其商业特点
据介绍,柳林盘子源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的搭神棚社火活动,而盛于明清时期。这一源说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从盘子文化所表现出的明显的商业文化特点来分析,柳林盘子文化是柳林商贸业发展的产物,它应该是伴随着柳林明清时期商贸业的繁荣而产生兴起的。它的兴起与发展又促进了当地商贸业的繁荣。应当说它是柳林商贸业繁荣发展的见证,是晋商文化的组成部分。下面仅就这一观点谈一些自我的看法。
第一,柳林盘子的地域分布具有明显的商贸化特点。
柳林盘子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活动形式,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而在柳林当地也不普及,除了县城之外,仅穆村镇有开展此项活动的习俗,其余15个乡镇的250多个行政村都没有涉及到。这就让我们不得不问:在柳林历史上流传了几百年的盘子文化习俗,为什么只局限于一城一镇,而没有涉及到广大农村?甚至连三交、孟门、留誉这些大镇也没有涉及到呢?如果是因为农村人经济贫困而难以企及的话,那么像孟门、三交这些沿黄大镇在历史上同样也是商铺林立,富甲一方的地方,难道也办不到吗 ? 所以,这不能不说是个特殊的现象!而特殊的现象总有特殊的原因。那么,其中的玄机奥秘又会是什么呢?这也是近年来柳林盘子文化研讨中屡屡提出而又未经统一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