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6d1a198dca1349547e1ee86c664f92dd/46b6d4160924ab18a4ee403b34fae6cd7a890b15.jpg)
最近终于有空可以思考烟草那档子事。
一直关注几个热议话题,比如:手工斗和机制斗、国产斗和国外大师斗、入门斗和高端斗等,其中的焦点之一就是“什么是好烟斗”?俺粗浅的认为烟斗好坏应该大致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个是硬性的指标,如木料(产地、年份、纹路、密度等),处理(提高耐用度和吸湿性、减少重量、避免变形开裂等),外形(设计美观、创新有个性、表面处理、抛光上色、特殊材质等)、加工(尺寸精准、匹配良好、细节处理等),气道和烟嘴设计(吸食顺畅、不易积水、特殊功能等),使用(平衡良好、咬合舒服、易端就手、容易打理等)。
另一个就是软性指标――吸食品质,这也是最个人、最飘忽、最不好说也最说不清楚的东西,也只有通过反复比较才能感知的“东西”或者那么一点点“差别”。有人说大师斗就是有这么一点点“魔法”,俺虽然没用过大师斗还是比较愿意相信这种“魔法”。相信的理由就是很多人都会有的体验:同样的烟草用不同的斗吸食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俺有几把斗看着外观挺不错,可抽起来就是别扭得很,这些斗大部分是入门斗、小斗钵的老海泡和形状奇异的斗。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7f2d9d1fdc54564ee565e43183df9cde/bfc8932bd40735fad0b4efb59f510fb30e240841.jpg)
既然这个软性指标及其主观又那么的飘忽不定,是否就无法涉足至少从定性甚至定量上加以探讨?俺觉得未必,尤其对于某些明显存在的共性俺还是坚持因果论的态度。所以不妨用经验论的调调试着来探讨这个吸食品质,毕竟我们必须承认这种品质之间的主观感受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有果必定有因(虽然也有心理的成分并也可能是一种因,但这不作为本贴探讨的重点)。
所谓的经验论就是国内外专家对于卷烟中的烟草的成分、燃烧状态、燃烧中成分的变化所做的大量研究和试验,毕竟卷烟中的烟草和烟斗中的烟草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抽烟和抽斗的基本功用除为摄入一定量尼古丁引起神经系统的亢奋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为了感受烟气的芬芳,相信抽斗对于后者的需求更甚。
俺先假设、且抛砖引玉地武断定义这个软性指标为:最大限度地释放烟草中我们所希望得到且能感受得到的芬芳气味。下这个定义很重要,至少能让我们就某些可能的“因”做有意义的探讨,否则又回到了流变论,况且在卷烟研究中也提到芬芳物质的释放过程而且是非常重要的指标。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ef6f3d4b3812b31bc76ccd21b6193674/aad96f63f6246b6090d11378eaf81a4c500fa22b.jpg)
沿着这个思路,既然烟草释放芬芳物质是我们要关心的,而燃烧又是促使芬芳物质释放的外因,那么就要研究烟草在不同燃烧状态下各化学物质的释放过程,弄明白什么是最佳的燃烧状态以利于最大限度释放烟草芬芳物质,并接着进一步探讨烟斗的结构可能对燃烧状态产生的影响,找到一些线索尝试在实践中发现一些可能的规律或找出问题所在。
好在网络上有不少卷烟的研究资料,俺只是做些拼凑工作把相关的试验数据和结论搬上来,并结合自己的理解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供大家批判和进一步探讨。
烟草成分及其在然烧时的成分变化
烟草制品在燃吸过程中,靠近火中心的温度可高达800~900℃(需要补充的是,实际最高温度应该超过1100℃,原来的测量数据偏低是因为受到当时仪器灵敏度的限制)。由于燃烧而发生干馏作用和氧化分解等化学作用,使烟草中的各种化学成分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有的成分被破坏,有的则又合成了新物质。其中各主要成分的变化大致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