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小魔鬼_吧 关注:29贴子:2,081
每天从时零处复制的三张美文欣赏,此处欣赏不可插楼。


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3-03-21 00:02回复
    氤氲着时光与爱的缱绻,把记忆的思念镌刻在海角之隅。
    日子的灰烬逸散在明明灭灭的烛光中,焚一炷香,沉沦于霓裳羽衣曲的华章,终是恨字回时,曲终人湮。
    宛若清曲的尘世,世间凡火无处沉淀,安之若素着的,倘若凝眸的骨瓷。
    不知不觉,在冬绒般的天幕下萌生今夕何夕的念想。
    固执的眷恋着光的温热,它染在指尖,给我影子巨人的陪伴。


    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3-03-21 00:20
    回复
      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住这一群梦,穿梭在林间的光与影。唱歌,唱爱,唱浮生若梦和过梦人生。唱,唱,落尘的浮雕醒过来,塌方的曾经跟着风,我们听着,哭泣着,微笑着。你知道,我们依旧会追寻那过不去的年华。
      你知道,向风,向光,向无畏。


      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3-03-21 00:22
      回复
        ----水乡----
        青石桥,乌青瓦,波光初现,杨柳拂面,多少人的梦里,曲曲折折的江南巷头,烟雨迷蒙里,撑着油纸伞的江南女子,掀开这轻柔的雨帘,投出丁香一般纯美的微笑。水能养人,既能养倾国而倾城的容颜,又能养一种含蓄而内敛的美。就像有口难开的思念,在心中无法荡开,在这委婉的水乡敞开涟漪,将浓愁与薄思全都化为淡淡的水纹,在一触即碎的纤弱的江南,久久回荡,绵延不息。这股深沉的忧郁气息,绵延了千年,才子佳人,翰苑名流,都醉在这片淡淡的婉约中,在中华民族史册的另一篇章里,翩然起舞。
        一圈一圈的清白山水将江南人世世代代围在这一潭水乡,繁衍生息,吟诗作对。而这种以水为牵线的地域特征也使得江南人变得含蓄而内敛,这是东方美的典型代表。这种东方美,不似游牧民族的放荡不羁,也不似西方的开朗浪漫,只像是幽怨的美人,在黄梅季节,凭立绮窗,温婉的唱着楚音越韵,那九曲婉转的音调也不显多余,反而将江南水一般的文化在日光下放大,余音绕梁,不绝如缕。在柳荫下,清风里,消散成细细的薄雾,氤氲在江南大地,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中,清新雅致的江南水韵里。


        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3-03-21 00:23
        回复
          你喜,你悲。
          但若干年后,你却恍然大悟,当日的喜悲本可波澜不惊。
          为事,为人,流过的泪,应当全部收回。你用你刚刚更新的价值观,去审判你所谓光怪陆离的过去。不屑,懊恼。
          再过些年,你开始淡定出一句“让往事随烟”了,不再是“再见,小时候”时的忧伤,更不再缅怀那个少年或是那个姑娘的忧郁往事。你想,终于算是长大。
          这大概就是成长,我们都在路上,不曾止步。


          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3-03-21 00:26
          回复
            《吕氏春秋》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洧水发了大水,淹死了郑国富户家的一员。尸体被别人打捞起来,富户的家人要求赎回。然而捞到尸体的人要价太高,富户的家人不愿接受,他们找邓析出主意。邓析说:“不用着急,除你之外,他还会卖给谁?”捞到尸体的人等得急了,也去找邓析要主意。邓析却回答:“不要着急,他不从你这里买,还能从谁那里买?”
            这就是诡辩史上著名的“赎尸诡论”。从逻辑上说,邓析对双方说的话都没有错,后世也一直找不出他错在哪里,只能归结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或者“不能穷尽选择支”或者“立场转换”。


            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3-03-22 16:09
            回复
              送给喜欢辩论的吧主 ..


              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3-03-22 16:10
              回复
                够了……前天给你的几篇我一个也没有看到……


                来自手机贴吧8楼2013-03-22 16:29
                回复
                  你什么时候给我了..


                  来自手机贴吧9楼2013-03-22 16:46
                  回复
                    春天来了,你一定要跑去打招呼,你一定要放风筝。
                    不,你一定要让风筝放你。把你放得悠哉游哉,从城市的罩子里逃出去,看一看蔚蓝,追一追神仙,呼吸一下晴空与辽阔,住一住云上的日子……
                    然后,年年如是。
                    去半路上娶春天。直到你飞完人生。


                    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3-03-22 17:12
                    回复
                      公路高低起伏,那高处总在诱惑我,诱惑我没命奔上去看旅店,可每次都只看到另
                      一个高处,中间是一个叫人沮丧的弧度。尽管这样我还是一次一次地往高处奔,次次都
                      是没命地奔 ...... ......现在我根本不在乎什么旅店,这汽车这司机这座椅让我心安而理得。我不知道汽车
                      要到什么地方去,他也不知道。反正前面是什么地方对我们来说无关紧要,我们只要汽
                      车在驰着,那就驰过去看吧。


                      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3-03-22 17:21
                      回复
                        很多人会疑惑时光走到了今天,诗对我们究竟是一种必需品还是一种奢侈品?可能相比于现在的诸多压力,诗歌变成了一件奢侈品。但是我想,如果我们真的愿意相信诗意是中国人生命中的必需品,我们也许真的就可以过得诗意盎然。


                        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13-03-22 17:52
                        回复
                          田园不是一个地方,田园是一种状态。田园不独属于陶渊明,也同样属于李白、杜甫、辛弃疾。每个人生命里面都有那样一段惶急心情需要托付,托付个土地田园的时候,我们才会露出一种会心的微笑。不管多么匆忙,不管如何胸怀壮志,不失去田园,我们才可能充电。有归属的人才有可能走的更远。


                          来自手机贴吧14楼2013-03-22 17:52
                          回复
                            阳不仅会勾起我们那些未解得惆怅,夕阳有时候也有一种门掩黄昏,渔樵晚归的静谧和温馨。
                            而如果说斜阳照亮的只是一己忧伤,那它不会留下古今这么多的吟唱,之所以如此,更重要的是因为斜阳照彻古今,见证江山更迭。比个人心事更开阔的是黄昏的那份庄严,是斜照里的兴衰。
                            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一轮明月,每个轮回都有自己的阴晴圆缺。欧阳修说得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事不关风与月。”人生多情,风月之事转移了我们的情思,给了我们一种寄托。明月这个意象高悬在诗坛上空,中国人从古至今保持着对它温柔的狂热,因为它对我们每个人都很公平,入心入怀,成为我们生命中恒久相伴的诗意。
                            我们的一生,写在历史上的功业,是一种记载;留在心中的诗意,是一种永恒。


                            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13-03-22 17:53
                            回复
                              要在看书时来瓶肾宝吗每天一瓶提神醒脑


                              来自手机贴吧16楼2013-03-22 21:3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