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梯,顾名思义就是地上之人通往天国的阶梯。那么它是否真的存在呢?据说洪荒之初,天地相去未远,地上的人们可以通过天梯到达天上;天上的神人,下到地上。颛顼帝之前,天和地相距并不遥远,还有道路可以从地面到达天庭或者从天庭来到地面,这就是最初的“天梯”。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梯以何种方式存在的呢?一种是山,一种是特定的大树。都是不假人力,自然生长的东西。 古代人们比较朴质,设想神人或仙人之所以能够“上下于天”,并不是什么“腾云驾雾”,而都是这么足踏实地,缘着山或树一步一步爬上去或爬下来的。
当然,这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古书上记载能够缘着天梯自由上下的,只有神人、仙人,再加上巫师这三种人罢了。但在远古还有天路可通的时代,我们想一定还有许多勇敢智慧的神人,曾经缘着天梯自由地上天下地。相传伏羲和女娲在昆仑山上结婚以后还常常到天庭去玩。他们本在地上,又是怎么登天的呢?其实在上古时候人间和天庭相距并不遥远,而且之间还有几个通道。
清代龚自珍的《定庵续集·癸壬之际胎观》中说:“人之初,天下通,人上通,旦上天,夕下天,天与人,旦有语,夕有语。”可见,当时人、神曾经有过共存时期。神给人留下了上天之路。但是人间什么人可以登上这部天梯呢?大概那些仙人、具有大德之人外,如黄帝,太皞,女娲等。自黄帝之后开始有“绝天地通”的传说,即人神分隔。传说随后的颛顼帝派遣重、黎两位臣子隔断了通天之路。人从此登天变的更为困难了。
连接人间和神界的纽带主要分两类:山、树木。 一、是山,以高山为天梯,见于《山海经》记载的就有昆仑、肇山、登葆山、灵山。其中最著名者自然是昆仑。如伏羲和女娲所呆的昆仑山,作为山的天梯,第一当属昆仑山。
1、天梯昆仑山。让我们先看看古籍中关于昆仑的记载。《淮南子·地形篇》说:“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上乃神,是谓太帝(天帝)之居。”这一段把从昆仑山登天的过程,讲述的非常详细。 天柱昆仑最显著的特征是它的成(层)级构造。《尔雅·释丘第十》云:“丘一成为敦丘,再成为陶丘,再成锐上为融丘,三成为昆仑丘。”《释名·释丘第五》亦云:“三成曰昆仑丘。”《水经·河水注》:“三成为昆仑丘。〈昆仑说〉曰:‘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上曰层城,一名天庭,是为太帝之居。”昆仑的三成(级)构造,表明了它在先民心目中是最为高峻的,可以直达天庭,如《易林·比之八》所云:“登昆仑,入天门。”甚至可以藉此成为神灵,如《淮南子·地形训》云:“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乃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只不过这样的幸事,凡人却难以企及,据《山海经·海内西经》云:“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就是说只有射手英雄后羿才能登上昆仑极顶。 《山海经·西山经》:“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郭璞注:“天帝都邑之在下者。”《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虚即昆仑丘。郝懿行《山海经笺疏》引《说文·八上·丘部》:“虚,大丘也,昆仑丘谓之昆仑虚。”可见昆仑是天帝在下界的都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