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
名词解释:
一种低温釉陶器(记住是陶器!!!!!)色釉中以铜、铁、钴、锰、锑等为着色剂,经过焙烧(800摄氏度,而瓷器一般1200摄氏度,这个你要有空就写当个对比说明为啥叫低温),形成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的一种低温釉陶器。其色釉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的效果,因盛产于唐朝而得名。“唐三彩”实际上只是一种俗称,“三彩”既多彩之意。
工艺:
唐三彩的烧制采用的是二次烧成法,在釉色上,利用各种氧化金属为呈色剂,经煅烧后呈现出各种色彩。 它主要是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色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唐三彩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唐三彩用于随葬,作为冥器,因为它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不高(冥器要个毛实用性!)。
为毛盛行:
唐代贞观之治以后,国力强盛、百业俱兴,同时也导致了一些高官生活的腐化,于是厚葬之风日盛。唐三彩当时也是作为一种冥器,曾经被列入官府的明文规定允许死者随葬多少件(按官阶),但是实际上作为这些达官显贵们,并不满足于明文的规定,反而他们往往比官府规定要增加很多的倍数,去做这种厚葬。官风如此,民风当然也如此,于是从上到下就形成了这么一种厚葬之风,这也就是唐三彩当时能够迅速在中原地区发展和兴起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所以说唐三彩从另外一个侧面也反映了这种唐王朝的政治、文化、生活,它跟唐代诗歌、绘画、建筑其他文化一样,共同形成了唐王朝文化的旋律,但是它又不同于其他的文化艺术,从现代的陶瓷史上认为,唐三彩在唐代陶瓷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因为在唐以前,只有单色釉,最多就是两色釉的并用,在我国的汉代,已经有了两色,即黄色和绿色两种釉彩在同一器物上的使用。到了唐代以后,这种多彩的釉色在陶瓷器物上同时得到了运用。从陶瓷史上有人考证,这和唐代当时的审美观点起了很大的变化有关。在唐以前人们崇尚的是素色主义,到唐代以后,它包容了各种文化,包容了外来的好多文化,这个时候从绘画、陶瓷、金银器的制作,形成了一个灿烂文化的特点。
(这段看看就得,反正唐朝的东西一挖出来就能看得出与其他的不一样这你懂的)
器形特色:
这个其实就是唐代那个德行,人都是胖子马也都是胖子...
唐三彩器物形体圆润、饱满,与唐代艺术的丰满、健美、阔硕的特征是一致的。唐三彩的造型丰富多彩,一般可以分为动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类,而其中尤以动物居多。三彩人物和动物的比例适度,形态自然,线条流畅,生动活泼。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发达,怒目圆睁,剑拔弩张;女俑则高髻广袖,亭亭立玉,悠然娴雅,十分丰满。动物以马和骆驼为多。
(还有老么多老么多外国东西样子的,于是你扯点唐朝的外交文化交流啥的吧。)
这里说一下,这东西是随葬的,于是当时烧的时候就得什么烧什么(例如我家房子我家碗筷我家仆人我家老婆.....)于是挖出来能当历史照片用神马的,啊还是书面点的好:由此可以反映出唐代百姓生活状况等等......
风靡全球!
唐三彩早在唐初就输出国外,深受异国人民的喜爱。
据考古界的挖掘,在丝绸之路、地中海沿岸和西亚的一些国家都曾经挖掘出来过唐代三彩的器物碎片。日本奈良时期曾经仿制中国的三彩制作出来过三彩器物,当时被称为奈良三彩,朝鲜的新罗时期也仿造中国的三彩制作过三彩的器物,叫新罗三彩。
这种多色釉的陶器以它斑斓釉彩,鲜丽明亮的光泽,优美精湛的造型著称于世,唐三彩是中国古代陶器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东西好看好烧本底,于是烧了那一大堆,奈何这东西低温还冥器并不适合往家里摆(辐射有没有!)于是民国那时农民兄弟一在地里挖出来就摔了还得骂一句“晦气”,而解放那时一群不识货的土包子还拿这玩意当个宝贝又是拍卖有是往家里摆真不晓得该说些啥。喂喂!那是把纸人纸马往家里放啊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