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吧 关注:447,338贴子:10,029,861
  • 10回复贴,共1

转】红楼梦之惊天秘密:两幅肖像与两首《西江月》的寓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帖与诸君共赏


1楼2013-03-18 15:31回复
    两幅肖像与两首《西江月》的寓意
    林黛玉为贾宝玉勾勒的两幅肖像以及讽咏贾宝玉的两首《西江月》,红学家们并未看好,因为
    两幅肖像与两首《西江月》的反差太大,有的人甚至会认为是曹雪芹故弄玄虚故意卖弄,因此
    也就少有人做深入细致的剖析。笔者由于推出属于我自己的“揭秘”系列,出于对读者朋友的
    负责,梳理发表往日笔记的同时,对红楼梦故事情节以及书中人物的言行,自然又要进行一番
    思考和审视。有思考就一定有提高。现在将我最新的认识奉献给大家,聊作读书的参考。


    2楼2013-03-18 15:31
    回复


      IP属地:辽宁3楼2013-03-18 15:32
      收起回复
        现在再看贾宝玉的第二幅肖像:
        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
        ,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脚,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
        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
        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
        堆眼角。
        咱们先不说第二幅肖像与第一幅发生了什么变化,咱先说说贾宝玉身上少了什么多了什么。
        林黛玉第一眼见到的高贵的“紫金冠”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根暴露无遗的“大辫子”(
        这是典型的满清标志);令人诧异耀眼的“二龙抢珠”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串四颗大
        珠、金八宝坠脚”;佐证身份地位的“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
        绦”、“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青缎粉底小朝靴”四样东西一样都没有了,取而代
        之的是“银红撒花半旧大袄”、“松花撒花绫裤”、“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尤
        其是那块千般珍惜万般仔细的命根子、同时也是权力的象征的“美玉”也没有了,取而代之
        的是“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一堆俗物。总之是那个青春勃发、威而不露的少年
        太子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散漫、矫情、几分疯傻、几分俗气、处处受制于人的俗人形
        象。
        朋友们可能又会质疑笔者,我们看不到的“处处受制于人”,你从哪里看到了。请听在下给
        你讲解:满清入关以后,不仅对汉人实行了严酷的统治,对统治集团内部的“叛逆者”或“
        持不同政见者”使用的也是超高压手段。顺康两朝逐步完善、细化了对罪臣罪官的处罚措施
        ,除此之外,皇帝往往别出心裁,创造出致人死命的新鲜花样。像康熙皇帝要求将刑部尚书
        齐世武“以铁钉钉其五体于壁而死”,大概即属此例。清朝皇帝有时候下令“严拿”某某、
        “即行拘执”某某、“锁拿拘执”某某都是有区别的,“严拿”是赋予了执行官员一定的权
        力,不一定非要既“锁”又“拘”;“锁拿拘执”就不一样了,它必须对罪犯使用不止一样
        的刑具,包括将头颈与双手约束起来,然后上绑绳、带锁链、站囚笼等等办法都可能用上。
        圈禁宗室、皇子、大臣就分为“室圈”、“坐圈”、“立圈”等等,在皇帝怒气未消之前,
        有的被圈禁者还要戴上“项圈”,锁上四条锁链,锁链的另一端固定在地上。被圈禁的人转
        一转脖颈动一动身体都要忍受巨大的痛苦。康熙皇帝一废太子的时候,于九月十六日命令在
        上驷院旁边搭建毡屋给胤礽居住,胤礽即是身被锁链戴着刑具的。好在康熙皇帝的怒气来得
        快消得也快,胤礽只在这里住了两天,于九月十八日即住进了咸安宫,免去了皮肉之苦。
        贾宝玉转眼之间戴上了“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外加“一串四颗大珠、金八
        宝坠脚”,可能暗喻的就是胤礽初废时的状况。曹雪芹试图将胤礽的一生较为完整的写进红
        楼梦故事之中,因此对胤礽被废事件不能不有所描写或暗示,笔者相信贾宝玉的第二幅肖像
        即是一例。因为第二首《西江月》所隐喻的就是胤礽已经被废。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
        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这首词开宗明义把贾宝玉从“富贵”推入了“贫穷”,其余六句话,句句都是贾宝玉的“判
        词”。这些话因何而来,曹雪芹依据什么做如此说,我们能否找到证据呢?证据确是有的,
        那就是雍正登基的诏书。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雍正登基大典,颁布即位诏书,其中涉及太子胤礽的原文是:
        “昔皇二子弱龄建立,深为圣慈钟爱。寝处时依,恩勤倍笃。不幸中年神志昏愦,病类风狂
        。皇考念宗社重任,付托为艰,不得已再行废斥。待至十有余年,沉疾如故,痊可无期。是
        以皇考升遐之日,诏朕缵承大统。”雍正的话,既有对胤礽幼儿即为太子的羡慕,又有对康
        熙皇帝偏爱胤礽的嫉妒。他又把胤礽一废再废说得十分简单,简单到都是胤礽自己“昏聩”
        ,而且是不治之症。当然他也忘不了标榜自己承继大统是父皇的选择。你看这第二首《西江
        月》不就是雍正诏书的翻版吗?“它”无疑是作者代雍正言。笔者反复强调,曹雪芹不做无
        用功,给人感觉相似甚至有些雷同的两幅肖像、两首《西江月》,竟然承载着不同的意义。
        这就是让人爱不释手的《红楼梦》。


        5楼2013-03-18 15:36
        收起回复
          好贴,沙发来一个


          IP属地:四川6楼2013-03-18 15:44
          收起回复


            7楼2013-03-19 20: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