圐圙 库伦 窟窿 孔 昆仑—读博有得
网络是个好东西,可以方便、快捷地学到许多知识,同时也可以发现许多新知识,我的网络阅读经历可以证明这一点。正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前几年我读到马未都的一则博文,现摘引如下:
‘翻阅词典时偶然看见两个奇特的字:圐圙。发音为“kū lüè”(枯略),这是一个由蒙语转译过来的专用词汇,指围起来的草场。这应该是为此专门创造的中国字,形象准确,把四方八面围起来,好好圈养牛羊,让它们有吃有喝地幸福生活;而我们人类,本来有地球这个“圐圙”,但不珍惜,一直觊觎`外太空所不知的幸福,寻找下一个“圐圙”。’
马先生认为“圐圙”这个词来至蒙语,在下则认为这里有商榷之必要,该词应源至古汉语
理由如下:
首先谈谈“孔”的来源,在甲骨文、金文中“孔”的解释:“象形。象小儿食乳之形。”孔字应为乳的原形字。据说,8~9个月的婴儿有同时呼吸同时吞咽的本能,而不会发生呛奶,N多年前鄙人初为人父时曾目睹犬子吸吮母乳情形,其印象深刻令人终生难忘,因此本人大胆地推测,婴儿吸吮母乳的声音,就是“孔”的读音的来源。那么,“孔” 跟“窟窿”有什么关糸呢?犹如现代北京人把西红柿说成凶柿,台湾人把这样子说成酱子,“孔” ,“缓言”就是 “窟窿” ,“窟窿”, “急读” 就是 “孔”, 孔—窟窿—洞,这是大多数汉语方言都能理解的简单词汇, 窟窿——前鼻韵母,库伦——后鼻韵母,当我们还原这些语言化石的碎片,库伦这个词源自古汉语,应是确凿无疑的。河南方言中也有这个词。除了做“圆圈”、“范围”讲以外,还可以做动词,如将某东西圈起来可以说“把它圐圙住”。读“kulue”。做名词时一般加儿化音,读“kulueer”。如月晕,可以说“月亮四周有个圐圙儿”。如宜昌人把一些细小孔洞,如针孔,可以说成框儿,读‘枯儿’ 。各地方言都有类似的用法,恕不一一列举。东夷。西羌,南越,北胡,中华民族亘古以来在东亚这块广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各民族在此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乃至于基因的融合,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捏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如此正是中华民族融合的生动写照。
前不久,我以库伦、孔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山西吉州人士冯彦山先生的精彩博文《‘崆峒’ 之语音考辫》读后如醍醐灌顶,文中对崆峒的掌故,以及圐圙、库伦、窟窿、孔、昆仑读音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入的研究和不凡之卓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上网去搜一搜。http://hi.baidu.com/%CF%E7%C4%FE%C2%DE%BA%D3%B4%E5%C8%CB/blog/item/0dbf041f7e1bf41858af5362.html
最后来谈一谈昆仑之谜,从《山海经》到《水经注》,都有昆仑相关的记载,同时还伴随一位伟大、神秘的女性—西王母,考证昆仑的文章汗牛充栋,从汉武帝到康熙帝,从司马迁到现代许多学者,多少人皓首穷经,始终难解昆仑之于何处的千年之谜?愚以为昆仑是生殖崇拜的产物,母系社会宗教祭祀的圣山,是女性第二性征的外在美得以充分展示的象征。随着迁徙的步伐,昆仑—也可以说孔山遍布全国各地,我百度了一下孔山,印象深刻的有两张照片,一张是宁波的石孔山,一对山峰兀立海中,犹如女人高耸的双峰,另一张是山西孔山,也叫人祖山或崆峒,那叫一个形似也幺哥!全国各地叫孔山的计:河南淅川、济源、南京、浙江绍兴、金华、河北易县、海南乐东等,加上各地叫昆仑的山名那更是不胜枚举;从地域来看,东起浙江上海,西到青海新疆,南到海南广西,北到蒙古的乌兰巴托[库伦],宛如一副祖先们千年的时空迁徒分布图。
文章至此似乎意犹未尽,但我已把我所要讲的,都讲了。
后记;1·以上材料均岀自互连网。
2·马先生博文我是08年‘十一’ 读到的,感到掌握的材耗不够充分,一直未能动笔。
3·读了冯先生的博文,促使我对昆仑的思考,二位先生启发了我的文思,在此,对二位先生一并表示感谢!`
4. 有意思的是,把文章中的观点讲给我的朋友听的时候,我朋友一语中的,你所说的“窟窿”
不正是象征女人的**,谨记,聊备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