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韩晓鑫在村民代表会上首次“亮相”时,不少村民都用怀疑的目光看着她,大概心里想:“这个小娃娃到我们村来干什么?她能干什么?”从村民眼里韩晓鑫看到了他们对一个刚出校门小女孩的不信任,当时她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大家的看法。
她虽然没有做出轰轰烈烈的事迹,但却以平凡而朴实、热情而真诚的行动立志扎根农村,并以坚定的意志、踏实的工作给村民带来了真真切切的实惠,她就是天津市静海县静海镇六街书记助理韩晓鑫。从起始村民的怀疑到后来的称赞,从开始工作的艰辛到后来的顺畅,她一步一个脚印走了过来,只为一个信念:当大学生村官就是要给老百姓办点实事。 还记得韩晓鑫在村民代表会上首次“亮相”时,不少村民都用怀疑的目光看着她,大概心里想:“这个小娃娃到我们村来干什么?她能干什么?”从村民眼里韩晓鑫看到了他们对一个刚出校门小女孩的不信任,当时她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大家的看法。 刚到村里,韩晓鑫把自己关在屋里看了几天的村情资料,数据性的资料只能对全村大的背景有个初步了解,每户村民的情况只能从户口登记簿上了解一二。正当她不知所措,不知如何进入工作状态时,村书记一句话点醒了她:“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带你去村民家转转吧。”这一转,一年半的时间她就再也没有停下脚步。 书记带韩晓鑫入户几次后,她“胆子”越来越大,单枪匹马串起门儿来,一开始也遭受过拒绝和白眼,村民认为她问东问西,解决不了啥问题。但无论什么情形韩晓鑫都热脸相迎,耐心询问,就在这样的坚持下,越来越多的村民认识了她,每家每户的情况都装在了心里,她的“村情日志”记录本也越记越厚,渐渐成了她最宝贵的财富。 在入户的过程中,去的人家多了,韩晓鑫也越来越会“拉家常”,让村民自愿把家里的情况、困难、对村里发展的意见毫无保留吐露出来。她把这些情况认真地记录在“村情日志”本上。 村民越来越重视子女教育,很多家庭为孩子的英语成绩上不去而一筹莫展,于是韩晓鑫利用自己英语专业出身的优势为孩子们辅导功课,孩子成绩的提高和家长们的笑脸让她有种从未有过的喜悦,也让她明白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必须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我们农村人最缺的是知识”,这是一位村民向她诉说的心里话。她听在耳里,记在心上,盘算着如何给村民们带去新的知识、观念和思维。她想到了村里的远程教育设备和农家书屋,决定让它们发挥更大作用。按照访谈中了解到的大多数村民的需求,播放种植、养殖技术、中老年保健等针对不同人群的远程教育宣传片。她将1000多册图书重新编排入库、登记编号,借阅制度上墙,制作了借阅登记表,每月至少组织3至4次集中读书活动,让村里的图书不再束之高阁。村民去村委会也不再是“无事不登三宝殿”,村委会的人气越来越高,渐渐成了村民离不开的小天地。 很多年轻人的周末都是在逛街、看电影等娱乐活动中度过,但韩晓鑫的周末却是在入户访谈中度过的。当村里的一家一户、一草一木变成她最熟悉的情景时,她又开始翻阅厚厚的入户访谈记录本,整理汇总村民的意见建议。整理中她发现很多村民的意见建议都集中在村集体产业东兴菜市场上。反映该市场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在规模和管理上均存在问题,村民收入增长缓慢,要想做大做强,必须升级改造。在实际调研了菜市场的情况后,韩晓鑫向村“两委”汇报了这一情况,他们都十分赞同升级改造的想法,于是她协助村“两委”向市、县商务委进行项目申报,并着手动工。 在进行项目审批时,市商务委要求对市场改造情况做配有PPT的讲解汇报。这对村干部来说相当陌生,于是在大学里做过多次演讲展示的韩晓鑫,主动承担起了这项工作。两个多月的时间,她奔波于菜市场、村委会、县商务委之间,拍照、做PPT、修改申报材料,加班加点做最充分的准备,力求每个细节都完美。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演讲汇报得到了市、县领导的一致好评,六街菜市场改造工程顺利得到批准,并争取到800万元的政策资金支持。这段经历让她磨练成长,能为村子的经济发展出一份力,再多的辛苦她都觉得值。 一趟趟的入户访谈,一次次的真诚付出,村民越来越信任她。“无论是办理低保、上医疗保险,还是领取补贴、修理电脑,大家都会找我。现在走在六街的大街小巷,大家都会亲切地喊我‘小韩书记’,主动和我拉家常,带我去家里做客。入户访谈拉近了我和村民心与心的距离。”韩晓鑫开心地说。 选择基层,奉献青春,韩晓鑫无怨无悔。她坚信,只要志存高远,乐于奉献,乐于开创,在农村这块广阔天地里,也能谱写出青春绚丽的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