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吧 关注:68贴子:84
  • 13回复贴,共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物格而后知至的译文为为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1楼2013-03-11 20:18回复
    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2楼2013-03-11 20:23
    回复
      2025-05-22 03:25:07
      广告
      平天下里面的平字并不是平定的意思,在《礼记·乐记》中说:“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说明,修身齐家平天下中的平是指天下平均,表示的是一个公平,公正,秩序的意思,而不是简单的平定,而是平均或者均平的意思.


      3楼2013-03-11 20:24
      回复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虽然是中兴财光华的“一把手”,但姚庚春的个人收入却在所里不是最高的,别的合伙人薪酬甚至会比他高一倍。“要学会换位思考,知人善任。工作靠前、利益靠后。”姚庚春告诉记者,这是他多年来的领导秘诀。
        从40年前的小出纳到如今百强所“舵手”,“人生关键要确定自己的目标”。多年来,姚庚春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修身是儒家的第一起点”,带着一副眼镜,富有儒将风范的姚庚春称。谈起家,姚庚春更是一脸骄傲。“我有一个好的家庭。爱人在省外贸公司工作,多年来承担了全部家务并把孩子带大,默默支持我。”家庭和睦,单位融洽,何愁万事不兴?燕赵多壮士。大丈夫马下治家,马上安邦。无论是三鹿的破产审计还是河北钢铁的重组审计,姚庚春都是鞠躬尽瘁,既维护了债权人的利益,又注重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外人打不倒事务所,打倒自己的只能是执业质量。”姚庚春回忆,2008年春节,为了赶在规定的短时间内向三鹿集团清算管理人提交审计报告,有领导建议将三鹿的债权债务简单抵消。但姚庚春说“张三欠三鹿的钱,三鹿欠李四的钱,如果简单抵消就成了乱账。我们的审计要客观公正,要经得起考验!”他坚决否决上述领导人的提法,带领全所员工隆冬季节北上南下查凭证、对账册,一笔一笔理清。紧张的时候,甚至60多小时连轴转。
        石家庄市法院对中兴财光华的审计高度称赞。从此之后,河北省法院系统的大案优先委托中兴财光华审计。“能用自己所学知识为国分忧,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我感到很欣慰。”姚庚春称。


        7楼2013-03-11 22:43
        回复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大学》里最引人入胜的一句话,也是每个人都梦想达到的宏图大志,一句话,它可谓囊括了人生的全部真谛,同样的也诠释了人生的另一种境界。
            有一个人曾经十分推崇这本书,也十分尊重这本书,并劝诫他的家人朋友也都要品读这本书,学习这本书中的真谛。他解释道:这本书无论是在个人修养,亦或是为政之道于人都有很大的裨益。而这个人曾经在历史上引起过很大的反响,甚至曾一度改变清朝的命运,同样的也曾受到很大的非议,他不是别人,正是剿灭太平天国的湘军首领——曾国藩。
            关于这个人,历史学家对其认识也是扑朔迷离,不知道该如何去评价这位历史人物,然而这于我们读他时,又应该从他身上学些什么呢?
            草草读完《曾国藩家书》这本书,给了我重新认识这位历史枭雄的机会,从而也改变了单纯从历史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所构建起来的形象。曾国藩在其写给家人的书信中,点明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他的书信首先得从修身说起,对于修身,他一度告诫其弟不可操之过急进入仕途,凡是应事先考虑清楚,需静下心来,专攻一术,动心忍性,静心方为上,指导做人应在沉默中爆发,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厚积薄发。
            对于齐家,对于家人,尤其是长辈一定要尊敬,对于爱人也要相敬如宾,万不可鲁莽行事,治国篇则是略过,简要讲述术业专攻,不可百术而齐学之。
            平天下,只有在修身齐家,治国都做好后,才有资格也才能平定天下,安抚民众,为百姓,为朝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一封封真情流露的家书,彰显了他对家人深深的眷恋之情,让人不禁联想到一代英雄人物的柔情的一面,大有悲天悯人之感。从这本书的字里行间,可以了解到一位历史人物的明智与理性。
            平凡的书信背后,涌现的是无比的殷切关切之情,让人铭感五内,一位游子思乡之情跃然纸上,历史记录了这一刻,它也让人有机会得以重新审视这位伟人。他领导的湘军曾在历史的长河中划下了浓厚的一笔,让后人不敢小觑。
            这本书交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文学方面的道理,更是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生存于世的态度,一种让你屹立于世间的行世之法。
            在清朝弃他不用时,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卧薪尝胆,在挫折中锻炼自己,从而让别人不得不倚重他,重视他。侠骨柔情,赤裸裸的丹心,惊人的功绩,正是他的真实写照,。
            人应该活出个样子给自己看,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较更长的路,是人就应该活出个样子给自己看。
            明世之态,在于此。


          8楼2013-03-11 22:51
          回复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内圣外王:"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为内圣."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外王.君子尊其身,而内外交修,格,致,正,诚,内修之目的也.齐,治,平,外修之目的也.国家天下,皆吾一身,故齐,治,平皆修身之事.正心诚意"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修身,前者内修,后者外修而已.也就是说,无法你取得多大的功业,当了多大的官,赚了多少钱,这些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还是为了修身.
            有伟大成就的人,向来善于自我管理。然而,这些人毕竟是凤毛麟角。但在今天,即使资质平庸的人,也必须学习自我管理。”---彼得.德鲁克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说:“发财和做官,这是人人所向往的事,但如果不是以正当途径得富贵,君子是不安于这种富贵的。贫困和低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事,但如果不是以正当缘由拜托贫困,君子是不会去拜托这种贫贱的。
            君子如果抛弃了仁,又怎么叫做君子呢?君子没有哪怕一顿饭的功夫背离仁,匆促之时仍是与仁同在,颠沛流离之时也与仁同在!
            一青年向禅师求教:“大师,有人说我是天才,也有人骂我是笨蛋,依你看呢?”“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禅师反问,青年一脸茫然。“譬如一斤米,在炊妇眼中是几碗饭;在饼家眼里是烧饼;在酒商眼中又成了酒。米还是那米。同样,你还是你,有多大的出息,取决于你怎么看看待自己”。
            曹魏时著作<人物志>曰:人可以分为"英"和"雄"两类."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英者智.可为文臣宰相,如张亮,萧何.雄者勇,可为武将元帅,如韩信,关羽.欲成大事,君临天下,需广集天下英雄.
            项羽称霸中原时年27岁.刘邦比项羽大二十几岁.刘邦快50岁开始创业,最后打败项羽.项羽临死前作诗一首"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刘邦在得到天下时,作诗一首:"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个不重视人才,一个重视人才.得人才者得天下韩信是一个很重要的人才.是么?不是么?
            一定要强大!一个国家不强大,就会被侵略!一个人不强大,只能被欺负!我要一定要强大,等我强大了,我只是不想被人欺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会欺负别人!因为我知道被人欺负不好受!我想我会帮助弱小的人,对抗强大的人!首先我自己要强大!要有钱有势力!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强大
            <易经》中说:人的发展规则
            吉-吝-凶-悔 的循环 .处于吉利的顺境,人会变得骄傲暴戾所谓吝,因吝致凶 ,凶后则悔 .所谓福兮祸所伏,悔后谦虚,谦虚然后吉,如此循环!如果懂得了这个规律,顺境吉时不骄傲暴戾,会给自己免很多祸事!


            9楼2013-03-11 23:44
            回复

              8月8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北京隆重举行。在这场震撼全球的视觉盛筵上,由几十名演员不断变换队形摆成的不同字体的“和”字,以其特有的冲击力,给所有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这个古老而简单的“和”字,充满了智慧。它不仅渗透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处事原则,也向全世界传达出了中国人从古到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表明了中华民族追求和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信念。
              中国人自古崇尚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念,而要达到这种成功人生的至高境界,一个朴素而深刻的“和”字,可谓贯穿始终,发挥着独一无二的巨大作用。对于个体的人而言,“和”是一种修养。一个能够彬彬有礼、不易动怒、容忍克制地温和待人处事者,体现出的是君子之态。而总是和颜悦色、笑脸迎人的人,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总能赢得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所谓和气生财,和顺通达。
              对于家庭而言,中国人最信奉“家和万事兴”。和睦的家庭环境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家人互敬互爱,宽容大度而不斤斤计较,真情仁爱而不自私偏狭,日子过得和和美美,自然就能不断走向“万事兴”的目标。《礼记》中有“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之说,讲的也是以“和”齐家的道理。


              13楼2013-03-12 00:00
              回复
                对于安邦治国之道,和平友好的发展环境更是至关重要。翻开浩瀚的中国古代经典名著,关于“和”的论述和记载多如牛毛。两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先哲孔子,曾沿黄河奔波,把“和为贵”的信条四处传播。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把治理国家、克敌制胜的法宝,归结为人的和衷共济、团结一致。也因此,古代的贤人志士给我们留下了“和氏璧”“将相和”等脍炙人口的故事,让后人谨记和平发展的大道理。
                值得强调的是,根植于中国人血脉深处的这个“和”字,并不是单纯的苟同附和,“和”字讲究“君子和而不同”,求“和”的过程中绝不盲目求同,而是彼此承认差异,不以己度人,相互尊重和体恤,不强迫认同的“和”,是承认各自不同价值观的基础上达成的理解。《国语·郑语》曰:“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更是言明了阴阳相和万物生,完全相同的东西则无所生的哲理。只有矛盾多样性达到统一,存在差异的不同事物,相融相合,彼此平等和谐相处,才能产生新事物,人类社会才会不断向前发展。中国人追求的这种以“和”相生的理想,是谋求共处的“和”,是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它博大精深,对世界文化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这个“和”字,终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而更深层意义的“和”,则是天人“和”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字左边是个“禾”,禾壮收益好,张口有饭吃。而要年年“禾”壮,大自然的风调雨顺是最基本的保障。所以,古人每年都有许多活动,祭拜天地,感恩自然。而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在这种情况下,向世人大力宣传“和”的理念,让作为生态征服者、掠夺者的人类,不能与自然环境为敌,而是要敬畏自然,与自然讲和,实现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就显得更为及时而重要。
                “和者天下达道。”和正以广,和平而顺,当全球的观众被北京“鸟巢”中这场庄严的“和”的礼仪而感动时,中国展示出的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是温和绥四方、礼仪通天下的大国气度。


                14楼2013-03-12 00:02
                回复
                  2025-05-22 03:19:07
                  广告
                  本人有句话想问问,请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是为什么,是因为内心同情人民群众,所以要救他们,还是为了实现自身价值,实现自己的名利。


                  17楼2017-02-26 16:43
                  收起回复
                    *******你****你***


                    IP属地:浙江18楼2017-12-20 08: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