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能终结一个生命,却无法终结一段感情,他一直隐藏在活下来的那个人的内心深处,在不经意间促使他做出最后的决定”
让我读了埃里奇-西格尔的《爱情故事》的就是上面这段话,它写在《爱情故事》的续篇《奥立佛的故事》的正文之前,我在书城随手翻到了它。。。
《爱情故事》是一部仅有一百多页的薄薄的小说,文字简练却生动,出版后雄踞在《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榜首长达41周之久。。。
“看你的样子又蠢又有钱,”她摘下眼镜说。
“那你就看错了,”我也不服气了。“我实际上倒是又穷又聪明。”
“得了吧,预科生。我才是又穷有聪明呢。”
“你说你聪明,聪明在哪里?”我问她。
“我就不会跟你一块儿去喝咖啡,”她答道。
“告诉你——我也不会请你。”
“你蠢就蠢在这一点上,”是她的回答。
我太喜欢这段巧妙的对话了,男女主人公因此走到了一起,两人之间机智诙谐的对话贯穿始终,他们之间的爱情实在是令人艳羡。。。
读《爱情故事》时最让我觉得过瘾的就是看奥立佛和詹尼两人针锋相对的唇枪舌剑,在一段段充满机巧的对白之下,两位主人公的性格被塑造的栩栩如生。。。
上一次让我在读对白时有这种感觉的是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奥立佛和詹尼的斗嘴比起方鸿渐与孙柔嘉少了点言辞中的刻薄和世俗气息,多了些许幽默和爱意,而这就分野了两部作品的气质,有别于《围城》中爱情的五味杂陈所显出的浑浊,《爱情故事》因男女主角之间爱情的纯真而清丽。。。
然而,《爱情故事》若是由头至尾都纯真清丽的开始和结束,想必将沦为一部烂俗的小说,将美丽爱情升华的不是别的,正是无数爱情经典所演绎过的悲剧题材。。。
从人物的命运走向来说《爱情故事》似乎是俗套的,但作者巧妙的文笔使读者看后决不至有俗套的感觉,就我个人的感受来说就是“在读到那个并无新意的悲剧结尾前,我已深深的喜爱上了书中的人物,所以我甘愿于他们同悲同喜,早顾不得什么俗套不俗套了”。。。
詹尼对奥立佛的爱是完美的,为了婚姻不但放弃了去巴黎的深造机会,在奥立佛大发脾气之后还能平心静气的宽容,并对他说“爱,就是永远也用不着说对不起。”。。。
詹尼在思想的成熟度上是超过奥立佛的,也许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吧,詹尼的成熟使他能处处包容奥立佛的小毛病,而詹尼的爱又使得包容不会成为忍受。。。
我认为没有理解就没有真正的爱情,聪明的詹尼总是能理解奥立佛,理解一个人然后才能感受到他真切的喜怒哀乐,感同身受才会产生怜惜之情,怜惜是爱情的根。。。
当我们能够不顾自己的得失去怜惜另一个人,希望他好,越是看到他的缺陷越是怜惜,为了他的苦难而痛心疾首时,这便是爱情了。。。
一帆风顺始终沐浴在幸福生活中的爱情放在故事里总是显得不那么动人,人们似乎总喜欢看到爱情被生活的苦难严刑拷打后,鲜血淋漓的坦白自己的赤诚。。。
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杰克和罗丝、玛拉和罗伊、还有詹尼和奥立佛,他们的爱情故事也许会被超越,但他们的爱情悲剧却不会被超越。。。
悲剧中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使悲剧在穿越过漫长的岁月之后仍能直击读者心灵最软弱的地方,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尼采说“每部真正的悲剧都用一种形而上的慰藉来解脱我们”。。。
诚然,在他们的爱情悲剧里,我们抚慰着自己爱情的伤痛,在为悲剧的主人公们留下同情的泪水时,我们其实是在舔舐自己爱情的伤口,当他们的爱情破碎时,我们好似看到了自己的爱情破碎时所不曾看到的耀眼的光亮。。。
纯真的爱情就像易碎的水晶,爱情悲剧就是将这水晶打碎给我们看,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人世间还有什么能比纯真的爱情更有价值,更值得用生命去交换的东西呢?
我们知道现实中的爱情不似悲剧中的爱情这般纯真耀眼,就在于没有多少人有机会或有机会也不会去用生命交换爱情。。。
爱情悲剧的故事结束时,爱情的逝去总是伴随着生命的终结,逝去的爱情因和生命等同而达到了最高的圆满境界,于是我们不再唏嘘生命的终结,而是感怀爱情的壮美。。。
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爱情故事结束时,往往生活还在继续,爱情却碎了一地,被我们自己践踏在污泥里,多年后想起时,不免要虚伪的怀念凭吊一番。。。
在婚礼的仪式上,詹尼朗诵了一首诗,我当时读完久久不能平静,我在这里抄下作为本文的结尾。。。
“有个地方可以容身并且相爱,哪怕一天也行,哪怕一天之后便是黑暗一片,到了死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