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较而言,国外的科幻微电影更加成熟,这与他们科幻电影的成熟有着很直接的关系。当我们细数电影史上的经典科幻电影时可以数出一堆来,比如《星球大战》系列,《2001太空漫游》,《E.T.外星人》等等。在成熟的科幻类型片环境中熏陶出的短片在制作思路上自然会有内在传承。国外科幻微电影就是在无限的考验人类的想象力,无论是一个宇航员悲催的降落过程如《接地》,还是在未来人类靠电池维生时的伦理选择如《第三封信》,影片的前提就是未来某处,这是毫无疑问的。
而反观国内科幻微电影,科幻成为了一种装饰和点缀,如果要把贴着科幻标签的国内微电影看一遍,其中的大部分影片科幻迷是不答应它们归到科幻电影中去的。因为这类微电影在科幻剧情上的羸弱一目了然,剧情简单到主人公后悔自己做的某件事,那么就去到一个档案馆,然后让时间倒退就回去重新选一次就好了。在这类影片中,科幻似乎是为了让影片主题更好体现的一个手段,终极目的不在于让它成为科幻电影。国内科幻微电影的这种状态,虽然与国内科幻电影的薄弱有直接关系,但更多的因素则与国内观众的观影心理有很大关系,中国观众历来的“影戏观”在左右着他们对电影的偏好,故事性是国内观众更能接受的形式,而人生与人事是他们更乐于观看的内容,这点在国外、国内电视剧的内容极大差异上就能很好的得到证明,所以像《时间档案馆》这样真正意义上不算科幻片的微电影他一样会令国内观众感动。
中国真正的较“硬”的科幻电影和科幻微电影的出现也许尚需时日,但是电影作为大众艺术,它的发展方向与它的受众的欣赏口味也有着很深的关系,一方面电影可以培养它的受众,另一方面受众也在左右电影的表现,而在这个更注重商业价值的今日,受众对电影样貌的塑造则起着更大的作用。
当然,在鱼龙混杂的科幻微电影世界当中也有让人眼前一亮且过目不忘的好作品,比如《孤者定律》,这部微电影根据国内著名科幻作家何夕的原著改编,它所呈现的样貌和气质就很符合中国观众的口味,也许在很多地方还需有提高,比如故事的节奏和表现,但它已经是一个真正意义上并且有中国味道的科幻微电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