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人体要害详解——颈部
颈部的要害主要为颈后和颈侧,由于后脑枕部紧邻颈后,故划分为颈部要害。
7 人体要害
一、脑枕部是指后脑枕骨粗隆上下这一部位。脑枕部与后颅窝相对应,向下与颈部没有明显的界限。暴力打击脑枕部,常常造成致命的后果。很早以前,脑后正中的枕骨穴就已被民间列为“致命穴”。
1、脑枕部遭打击极易形成脑震荡
脑组织受着颅骨的直接保护。颅骨下面,三层脑被膜之间和脑室中的脑脊核对脑组织也起着保护作用。当头部遭暴力打击时,被打击部位的脑脊液立即向其它部位分流,以此来缓冲外力对脑的震荡。但头的各部位对外界暴力的缓冲又是不均衡的。人的前额可以承受较强的外力,对外力震荡具有很好的缓冲性。与前额部相比,脑枕部是对外力冲击承受力最差的一个部位。比如,人们可以用前额冲顶高速飞行的足球,前额也可以承受重拳击打而不至被击晕,而高速飞行的足球撞击在后脑或用重拳击打后脑均可以轻易将人击倒。在实际颅脑损伤中,前额部遭暴力打击,颅内血肿极少能够形成,而脑枕部遭暴力打击,颅内血肿的比率却很高。可见,脑枕部对外力冲击的缓冲能力远不如前额。这一现象可能与各脑室在颅腔内的解剖位置大多比较靠前,脑脊液在后脑的缓冲余地较小,分流效果较差有一定关系。因此,以暴力打击脑枕部,极易形成脑震荡甚至造成更严重的脑损伤。
2、打击脑枕部易引起颅内对冲伤
较强的暴力打击在脑枕部,颅内损伤并不一定都在着力点的下方,而常常是在着力点对侧前额部的脑膜上。这类颅内损伤我们称之为对冲伤。颅内的对冲伤主要是由强烈的震荡引起的。以较强的暴力或富有弹性的钝器打击脑后枕骨,会使头部产生强烈的震荡,并使脑实质在颅腔内发生急剧的移位,反冲在对侧的颅骨内板上,引起硬膜下出血,形成血肿。
颅内对冲伤并不是打击头部的任何部位都能随机地发生。绝大多数颅内对冲伤都是发生在脑枕部着力的情况下,打击头部的其它部位则极少发生。这与颅腔内面的结构特点有密切关系。在颅腔内面,颅骨骨板绝大部份都比较平滑,只有额前部高低不平,骨嵴边缘棱角锁利,甚至有骨棘突起。当脑枕部遭到暴力打击时,可致使脑实质在颅腔内急剧向前移位,脑额叶和颞叶前部反冲于前侧的颅骨内板,脆弱的脑皮质和脑血管与坚硬的骨棘和锐利的骨边缘相碰撞,颅内损伤则很难避免。因而,打击脑枕部极易引起额部的颅内对冲伤。
在暴力犯罪中,后脑是最容易遭到袭击、也是人们最不易防范、而且是损伤很容易形成的部位。打击脑枕部引起的颅内损伤,常常造成致命的后果。
二、颈后枕下三角区是指颈后发际以上,枕骨粗隆以下,颅、颈交界的部位。在这一部位上,头、颈之间形成了一个明显的斜坡,深层为颅底的枕骨斜坡。枕骨斜坡上的肌肉在皮下围成了一个三角,因此,这一部位被称为枕下三角区。经络之上的“风府穴”、“天柱穴”和“藏血穴”都在这一区域内。这些穴位早在古代就被民间视为要害穴位。
1、可直接伤害脑干引起死亡
颈后有深浅两层肌肉及项韧带的保护,一般的钝性暴力不易伤害到骨质。然而以手掌外侧和拳外侧猛力砍切颈后颅、颈交界处,却可以直接伤害到脑干,引起致命的后果。由于头颅本身的重量和颈椎有较大的灵活性,打击颅颈交界部位,会使头部产生剧烈的鞭打摆动动作,并闲此使大脑受到强烈的震荡。这种剧烈的鞭打动作造成的头部震荡,可使脑实质在颅腔内发生移位,并使系于脑中轴上的脑干受到牵拉、扭转或撞击于颅底枕骨斜坡,引起严重的脑震荡或脑干损伤。打击后使人立即昏迷或因脑干、延髓功能损害,至呼吸、心跳骡停而立即死亡。
2、打击颈后枕下三角区容易引起颈椎损伤
打击颈后忱下三角区或以两手抓住敌方头部猛力向两侧扳拧,很容易造成颈椎骨折、脱位,压迫脊髓神经引起四肢麻痹、高位截瘫。
由于颈椎椎体在脊柱中相对较小,椎管也相对窄小,颈段脊髓又最为膨大,因而颈椎椎管与颈段脊髓对比显得不够宽大。颈椎损伤时,颈段脊髓损伤也因此而容易发生。第五颈椎以上脊髓损伤时,还会引起膈肌瘫痪。膈肌瘫痪后,伤员的自主呼吸不能维持会很快因窒息而死亡。由于目前脊脊髓损伤尚不能达到使功能恢复的程度,因此,凡打击颈后引起第五颈椎以上脊髓损伤大都不能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