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燕乐二十八调乐调系统形成有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从唐初俗乐承隋九部伎,至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有删有增为十部伎,后又分为立、坐二部。此事有《通典》、《唐会要》、《旧唐书》记载为据。 《旧唐书•卷二十九》云:
“……今立部伎有《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凡八部。
《安乐》者,后周武帝平齐所作也。行列方正,象城郭,周世谓之城舞。舞者八十人。刻木为面,狗喙兽耳,以金饰之,垂线为发,画猰皮帽。舞蹈姿制,犹作羌胡状……
自《破阵舞》以下,皆雷大鼓,杂以龟兹之乐……惟《庆善舞》独用西凉乐,最为闲雅……
坐部伎有《讌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寿乐》、《龙池乐》、《破阵乐》,凡六部。
《讌乐》,张文收所造也。工人绯绫袍,丝布袴。舞二十人,分为四部:《景云乐》,舞八人,花锦袍,五色绫袴,云冠,乌皮靴;《庆善乐》,舞四人,紫绫袍,大袖,丝布袴,假髻;《破阵乐》,舞四人,绯绫袍,锦衿褾,绯绫裤;《承天乐》,舞四人,紫袍,进德冠,并铜带。乐用玉磬一架,大方响一架,搊筝一,卧箜篌一,小箜篌一,大琵琶一,大五弦琵琶一,小五弦琵琶一,大笙一,小笙一,大筚篥一,小筚篥一,大箫一,小律一,正铜拔一,和铜拔一,长笛一,短笛一,楷鼓一,连鼓一,鞉鼓一,桴鼓一,工歌二。此乐惟《景云舞》仅存,余并亡。
……自《长寿乐》已下皆用龟兹乐,舞人皆著靴,惟《龙池》备用雅乐,而无钟磬,舞人蹑履。”
以上所记,尤其观察下加横线的部分文字,可见太常所掌管的乐舞队伍,在乐、器、工、衣的组合形式方面有着特定的规定,并且是一种华夷兼备的组合管理方式,乐队所用的乐器几乎包括了十部伎各乐部所用的各种乐器。开元二十四年(736)“诏道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作”,这样的合并与合作需要一个统一的乐队,使用统一的宫调理论和可以相互共用的乐谱体系,即律、调、谱、器的完全统一。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具体的措施就是刊刻于太常的222首新曲名,除了17首没有调名,其它全部规定在统一的调名下,共涉及14调五均。
“……今立部伎有《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凡八部。
《安乐》者,后周武帝平齐所作也。行列方正,象城郭,周世谓之城舞。舞者八十人。刻木为面,狗喙兽耳,以金饰之,垂线为发,画猰皮帽。舞蹈姿制,犹作羌胡状……
自《破阵舞》以下,皆雷大鼓,杂以龟兹之乐……惟《庆善舞》独用西凉乐,最为闲雅……
坐部伎有《讌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寿乐》、《龙池乐》、《破阵乐》,凡六部。
《讌乐》,张文收所造也。工人绯绫袍,丝布袴。舞二十人,分为四部:《景云乐》,舞八人,花锦袍,五色绫袴,云冠,乌皮靴;《庆善乐》,舞四人,紫绫袍,大袖,丝布袴,假髻;《破阵乐》,舞四人,绯绫袍,锦衿褾,绯绫裤;《承天乐》,舞四人,紫袍,进德冠,并铜带。乐用玉磬一架,大方响一架,搊筝一,卧箜篌一,小箜篌一,大琵琶一,大五弦琵琶一,小五弦琵琶一,大笙一,小笙一,大筚篥一,小筚篥一,大箫一,小律一,正铜拔一,和铜拔一,长笛一,短笛一,楷鼓一,连鼓一,鞉鼓一,桴鼓一,工歌二。此乐惟《景云舞》仅存,余并亡。
……自《长寿乐》已下皆用龟兹乐,舞人皆著靴,惟《龙池》备用雅乐,而无钟磬,舞人蹑履。”
以上所记,尤其观察下加横线的部分文字,可见太常所掌管的乐舞队伍,在乐、器、工、衣的组合形式方面有着特定的规定,并且是一种华夷兼备的组合管理方式,乐队所用的乐器几乎包括了十部伎各乐部所用的各种乐器。开元二十四年(736)“诏道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作”,这样的合并与合作需要一个统一的乐队,使用统一的宫调理论和可以相互共用的乐谱体系,即律、调、谱、器的完全统一。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具体的措施就是刊刻于太常的222首新曲名,除了17首没有调名,其它全部规定在统一的调名下,共涉及14调五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