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吧 关注:4,319,627贴子:27,807,587

回复:【心理学】--166种心理效应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实例】1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时,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款;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在牧
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而这种由于剌激过多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就是“超限效应”。


来自手机贴吧141楼2013-03-07 18:54
回复
    这个大家不陌生吧!在家父母常唠叨,好好学习吧!你这都是是为自己上的,考不上大学以后吃亏的是你………(此处省略1万字)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可能你第一次听时感觉很有道理,但当你第二次,第三次听时你就会不耐烦,有时还会和父母大吵一架。
    在此说些题外话:我感觉我的父母虽然没有太多文化,但他们把我养大、教会我做人、我如果跟他们吵架?我…不知道他们的心情,换位思考一下也许你会懂。我母亲没上过高中,不懂得心理学,更不可能知道什么是“超限效应”她只想让我以后不吃苦,既然知道她是为我好,唠叨几句又有什么?


    来自手机贴吧142楼2013-03-07 19:52
    回复
      扯的有点远了,我也只是想到什么说什么。见谅。。避免你成为例子了主人公,所以在这教大家怎么说话不“超限”

      批评之后要鼓励
      俗话说:“打一巴掌,再给一个甜枣。”尽管这个“巴掌”不能随便打,但为了今后管理工作的开展,既然打了,给与不给“甜枣”的效果肯定会不同。有关调查显示,在被领导批评之后,75%以上的员工会产生自卑心理;其中又有20%左右的员工会因为自卑心理而影响工作质量。相反,如果批评者能够在批评之后对员工进行一些心理安慰或鼓励,产生自卑心理的员工人数将下降至10%以下,且被批评者中90%以上的员工能够有所改进。由此可见,在对下属的错误进行批评之后,适当地给予鼓励是非常必要的。比如简单一句“你的总体表现还是不错的1、“我想你会做得更好”等等,都会被受批评者喜闻乐见,给店长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来自手机贴吧143楼2013-03-07 19:59
      回复

        学会运用幽默式批评
        一次,许广平请鲁迅先生给其论文《罗素的话》写评语。先生阅后,写下了这样几句话:“拟给90分,其中给你5分(抄工3分,末尾的几句议论2分),其余的85分都给罗素。”这显然是批评许广平的论文抄录罗素的话太多而很少有自己的见解。许广平欣然接受了先生这一中肯而诙谐的批评,不仅马上悟出自己文章的症结所在,而且对先生更加敬重。含蓄而幽默的批评,会让受批评者更愿意接受,这比那些生硬而直接的批评要有效果得多。


        来自手机贴吧144楼2013-03-07 20:00
        回复
          刘翔,等着看吧(^_^)


          来自手机贴吧145楼2013-03-07 20:20
          回复
            15拆屋效应
            鲁迅先生曾于1927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虽然这一效应在成人生活中多见,但也有不少学生学会了这些。如有的学生犯了错误后离家出走,班主任很着急,过了几天学生安全回来后,班主任反倒不再过多地去追究学生的错误了。实际上在这里,离家出走相当于"拆屋",犯了错误相当于"开天窗",用的就是拆屋效应。因此,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育方法一定要恰当,能被学生所接受,同时,对学生的不合理要求或不良的行为绝不能迁就,特别要注意不能让学生在这些方面养成与班主任讨价还价的习惯。


            来自手机贴吧147楼2013-03-07 20:29
            回复
              通常人们不太愿意两次连续地拒绝同 一个人, 一个人,当你对第一个无理要求拒绝 你会对被拒绝的人有一种歉疚, 后,你会对被拒绝的人有一种歉疚, 所以当他马上提出一个相对较易接受 的要求时,你会尽量地满足他, 的要求时,你会尽量地满足他,而不 太愿意连续两次摆出拒绝的姿态, 太愿意连续两次摆出拒绝的姿态,毕 竟我们并不想因为自己的行为而让人 觉得我们想拒绝这个人。 觉得我们想拒绝这个人。(会泡妞的帅哥都懂这个……比我熟练多了。。。)


              来自手机贴吧148楼2013-03-07 20:48
              收起回复
                马克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9楼2013-03-07 21:07
                回复
                  【实例】这个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做的实验中提出的。实验过程是这样的:实验者让助手到两个居民区劝人们在房前竖一块写有“小心驾驶”的大标语牌。在第一个居民区向人们直接提出这个要求,结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绝,接受的仅为被要求者的17%。在第二个居民区,先请求各居民在一份赞成安全行驶的请愿书上签字,这是很容易做到的小小要求,几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办了。几周后再向他们提出竖牌的要求,结果接受者竟占被要求者的55%.


                  来自手机贴吧150楼2013-03-07 21:07
                  回复
                    马!


                    IP属地:湖南151楼2013-03-07 21:52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手机贴吧152楼2013-03-07 22:17
                      回复
                        先马一个


                        153楼2013-03-07 22:26
                        回复
                          垃圾 早就知道了 转的标记 类似的贴子太多了


                          来自手机贴吧155楼2013-03-07 22:33
                          回复
                            。。。好吧,楼上的。我承认这样的贴子很多,我早说过大神可以不看,你知道,你懂,你可以去当心理学家,但你在这说这些话,你是羡慕我贴子的点击率高还是怎么样?人家比你过的好你就来骂,你妈难道没教过你要尊重长辈怎么?难道你妈生你的时候把胎盘留下了?呵呵。身份不一样,如果是吧主发的贴子你还会这么说吗?大家猜猜这是那个效应?


                            156楼2013-03-07 22:49
                            收起回复
                              希望没印象大家的心情。。。


                              157楼2013-03-07 23: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