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怀哲吧 关注:136贴子:3,599

【Albert Schweitzer】《面向非洲》之 “……与疲劳作斗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阿尔伯特 • 史怀泽
文字来源: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出版《对生命的敬畏 —— 阿尔贝特•施韦泽自述》。
摘选自第三篇《面向非洲(1904-1913)》中【“……与疲劳作斗争”】的文字内容。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3-03-03 13:32回复
    当时的医学系主任费林教授,在我作为大学生向他报到时,还满怀好意地让我到精神病教授那里去问问。但是,在10月底的一天,我终于在浓雾中去上第一堂解剖学课。从此,我一直在与疲劳作斗争。开始,我还不能立即放弃我的神学教席和布道职务。这样,在学医的同时,我还在神学系上课,并且几乎每个礼拜天都得去布道。由于在神学课中着手探讨有关保罗理论的问题,因此在学医初期,上课占用了我特别多的时间。此外,人们也要求我更多地参加管风琴演奏的活动。因为,古斯塔夫,这位由他和杜卡斯、福雷、维多尔、吉尔芒、丹迪和我在1905年创办的巴黎协会的指挥,坚持要我在其所有的音乐会中演奏管风琴。这样,好几年的冬季,我还得多次前往巴黎。尽管我只需要参加最后一次排练,并且能够在演出后的当天晚上就回到斯特拉斯堡。但是,每次音乐会还是至少要花去我三天的时间。有多少次圣尼古拉教堂的布道词,我都是在巴黎和斯特拉斯堡之间的火车上写成的!不久之后,我还成了巴塞罗那巴赫音乐会的管风琴师。总之,我现在比过去更多地参加演出。这不仅是由于那时我作为一个管风琴家已出了名,而且也由于我在失去了神学研究所所长的收入之后,必须挣一些外快。


    2楼2013-03-03 14:10
    收起回复
      2025-05-12 17:02:28
      广告
      巴塞罗那乐团指挥路易斯• 米勒特,在与他第一次见面时,我就觉得他是一个杰出的艺术家和深刻的人,并与他相处得很好。通过他,我还与著名的加泰隆建筑大师高迪见了面。高迪正在建造其特殊的圣家族教堂。当时,这个教堂只建成了一个巨大的、有塔楼耸立其上的大门……当我看见大门入口处的一座名为“逃亡埃及”的石雕,并赞叹其中的一头在重负下仍然奋力向前走的驴子时,高迪对我说:“你理解艺术,你能够感受到,这头驴子不是被虚构出来的。其实,你在这里石雕中看到的所有形象,没有一个是被塑造出来的;而是就在那里,就像你在现实中看到的那样,约瑟、玛利亚、耶稣圣婴、庙中的教士,都是我从遇见过的形象中挑选出来的,并且在按此做出石膏像后才最后雕成石像。


      3楼2013-03-10 16:12
      回复
        关于驴子有一个复杂的故事,当知道我在寻找一头逃亡埃及的驴子时,人们就经常把巴塞罗那最漂亮的驴子带来给我看,但是,我不能够使用这种驴子。怀抱耶稣圣婴的玛利亚不会骑在一头漂亮而强壮,只会骑在一头瘦弱、衰老、疲惫的驴子上,并且是一头脸上流露出爱,对发生的事情有点懂的驴子上,我寻找的就是这样的一头驴子。


        4楼2013-07-19 11:42
        收起回复
          当然,与自然科学打交道不仅使我完善了知识结构,虽然这也是我渴望已久的。更重要的是,这对我是一种精神上的体验。我一直认为,这种状况在精神上是危险的:在我与之打交道的所谓人文科学中,没有自明的真理,只有以要求被当作真理的方式而出现的意见。在哲学史领域,真理始终是在现实意识和新发现力量之间的无休止斗争中得到论证的。客观的证据从来不能一劳永逸地宣告自己战胜了巧妙表达出来的意见,所谓的进步通常是,得到巧妙辩护的意见长期把真实认识挤到一边!


          7楼2013-08-26 16:00
          回复
            此外,陶醉于研究可确定的事实,并没有使我像其他人那样日益轻视人文科学。恰恰相反,通过学习化学、物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和生理学,我比先前更强烈地意识到,除了可以明确地确认的事实真理之外,思想的真理是多么地合理和必要。尽管由创造性的精神活动获得的认识不可避免地具有主观的色彩,但它仍然高于纯粹事实的真理。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3-12-05 15:10
            回复
              ……很久以来,人们总是被告知,死是可怕的,对此应该乞灵于对永生的信仰。但结果呢?麻木,还是麻木,这一特殊的关于无所不在和难以把握的性命攸关的事实的词——死,被不断地重复着,终于丧失了影响:皮球被百上千次扔向地面,最后它就不会再反弹起来;最好的医术天天在用,到头来会无济于事;真理被许多时代的人重复,最终就会失效。因此,我们周围的人,既不会由于害怕死亡,也不会由于对永生的希望而有所变化。他们的惟一要求是,不要暗示死亡。在一定程度上,人们颁布了一个秘密的律法:对于别人,任何人都应一直这样去做,好像这个人会死亡的可能性完全不被考虑。任何关于交往的律法,都没有像这一条那样受到重视。因为,对一个垂死的人的最后的爱在于,人们这样去做,好像这种疾病本来就不危险。即使病人已经感到了情况的严重性,但他也始终喜欢听到相反的话。


              11楼2014-03-12 10:07
              回复
                在座的各位也许知道一位当代法国作家小说集中的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每个礼拜四,一个年轻的孀妇总要带着孩子去看望一位远房的老年亲戚,这位老人答应把一部分遗产留给他们。一个礼拜四,孀妇带着孩子又走了五个小时的路,她发现老人的病情恶化了,老人本来的感觉也不好。老人对孀妇说,我是不是应该写遗嘱了?你不认为,你应该去请公证人了?但孀妇对这一问题有一种神秘的害怕。她答道:不,这只是暂时的。老人高兴地笑了。可是,第二天老人去世了,而且没有留下遗嘱。这样,老人的近亲就得到了一切。然而,孀妇可以感到欣慰的是,她在此给予了孩子所必不可少的东西,使老人免去对死亡的忧虑,她给予了老人最终的慈爱。


                12楼2014-05-03 22:25
                回复
                  2025-05-12 16:56:28
                  广告
                  再说一遍,如果有人觉得死神即将来临,并感到有必要与人交代遗言,以准备后事,那么,人们就应该阻止他这么做,并且装出没有看到他病危的样子,直至他死去。这就是说,使他放弃这个念头,而他最终也不谈及此事了,这就是人们给他的帮助。人们使他独处,不去理他的这一要求。


                  13楼2014-06-24 18:31
                  回复
                    实际上,在对死亡的自然观察中,就有一些使人宁静的东西。


                    14楼2015-09-29 17:47
                    收起回复
                      大家想过没有,如果我们的生命没有目标,而又一直持续下去,这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15楼2015-10-01 08:05
                      回复
                        当然,为使一个对生命不会终结产生反感,并不需要让他在生活中特别遭受不幸。大家可以想象,在我们目光所及的未来范围内,我们也许被陷于对这一生存的愿望和忧虑之中;而且,那些与此相关的,我们的和别人的忌妒、仇恨和过失,也许会一直毫无遗漏地积聚起来?如果大家已经想到了这一点:在没有确定目标的情况下,我们的生命将是多么地难以承受。从而可以说,死亡对所有人,包括最幸运的人,不是敌人,而是拯救。


                        16楼2015-10-01 08:42
                        回复
                          因此,如果我们想使自己的生命真正地卓越的话,我们大家都必须使自己信赖对死亡的思考。当然,我们不需要每时每刻都去思考死亡。但是,如果我们的生活道路把我们引向这样一个制高点,在那里近景消失了,而且目光指向远方并直至终点,然后不是闭上眼睛,而只是休息一下再一直望着远方:从这种死亡思考中产生出对生命的真正的爱。如果我们信赖对死亡的思考,把每个礼拜、每天作为礼物接受下来,这样地让生命逐步逝去,那么生命是值得的。


                          17楼2015-10-02 15:21
                          回复
                            信赖死亡思考的生存能导致摆脱外物的真正的和内在的自由。我们所有的并以奴隶的锁链束缚我们的虚荣、贪欲和嗜权,不能长期诱惑理解死亡的人。相反,他感受到终结的思考如何逐渐地使他成熟起来,使他摆脱较坏的自我、外物和别人,当然也使他摆脱对别人的畏惧和仇恨。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通常是如此地软弱和丑恶,而且通常我们在别人身上看到的也是这些东西,那么其原因在于:死亡思考还没有使我们内在地摆脱生命。


                            18楼2015-10-04 12:16
                            回复
                              2025-05-12 16:50:28
                              广告
                              然而,即使一个人摆脱了通常的死亡畏惧和对死亡进行了思考,并且能够面对死亡,即使他能够顺从死亡和了解由虔信的诗人令人感动地谈到的死亡渴望,那么他也许会内在地像使徒保罗一样,必然反对使这种渴望变得过分强烈。这就是说,他还懂得一种死亡畏惧:需要他的人被夺走的畏惧。人们不能够祛除这种畏惧,它有时会像闪电一样的到来。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尚且不能共同体验一切,当其中一个人在对另一个人的观察中,并没有这样的想法,但却面临着这样的一个问题:没有我时,他会怎么样?同样,母亲也没有与孩子共同体验一切,当她不是突然地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的话:没有我,孩子将怎么办?这就是人们达到的认识。但是,如果人们尝试追根寻底的话,那么在我们的生命中确定的东西:不是我们对其希望和愿望的东西,而是需要我们的或远或近的人。我们已经感到了这一畏惧,当我们关注和我们相关的人,我们恐惧地问自己:没有他们,我们的生命将会怎样?


                              19楼2015-10-05 14: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