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科院科协吧 关注:115贴子:1,819
  • 8回复贴,共1

【科技评论】申请世界第一,中国建成创新型国家的假象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作者:贾鹤鹏


1楼2013-03-01 14:04回复
    二楼来源:果壳网
    http://www.guokr.com/article/436727/


    2楼2013-03-01 14:05
    回复
      2025-07-27 20:02:0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三楼放文——————————————
      引言:
      —————————————————————————————————————————
      中国专利申请世界第一,这是个真实的数据,但造就的却是一种假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道路上,哪里出了岔子?
      ————————————————————————————————————————


      3楼2013-03-01 14:07
      回复
        创新百强的门外汉
        但很多专家似乎对这个世界第一并不感冒。的确,尽管中国的专利申请量第一,但在汤森路透去年年底发布的“2012全球创新企业百强名单”中,并没有一家中国公司的名字。
        按照这份排行榜,机构数量上来看,美国继续名列榜首,共 47 家机构上榜。 亚洲紧随其后, 32 家上榜机构中,日本 25 家,韩国 7 家。 与上一年相比,韩国2012年的上榜机构新增了两家学术机构和两家科研中心。 欧洲则有 21 家机构入选,其中法国最多,达到了13 家。
        在这些公司中,我们熟悉的苹果、微软、三星、AT&T和爱立信等都榜上有名。而中国的华为,尽管在2012年上半年超越爱立信,以106亿美元的半年度销售额成为世界最大的电信设备供应商,但仍然无缘名列7家创新上榜企业。
        按照汤森路透的说法,创新百强的评估,主要基于四个指标——整体专利数、专利授权成功率、专利组合的全球覆盖率以及基于专利引用的影响力。以这个标准来推算,中国企业确实仍然有相当的距离。
        根据我们专利申请世界第一的情况来想象,也许中国尚有专利拥有数不俗的企业,但专利授权成功率、专利全球普及率与专利引用影响力这几个指标恐怕不占便宜。
        这方面可以以华为作为参照。
        华为应该是中国企业中最注重技术研发的,但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IEEE)旗下的《科技纵览》杂志(IEEE Spectrum)显示,华为在电信领域的专利数量和质量综合排名只能排在第18位。[1]
        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中国区总裁刘煜在做客人民网时,也谈到了为何中国企业无一上榜。按照他的说法,尽管从去年起,中国的专利申请量已经成为全球第一,但专利质量仍有差距,究其原因在于中国企业还没有完全走出去,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企业目前创新的阶段。[2]
        刘煜认为这次排行榜里,中国企业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国际化程度。从全球四个主要国家来看,美国有近50%以上的专利是在其本土以外申请,日本近37%的专利在日本本土外申请,而中国只有6%的专利是在中国本土以外市场申请,这间接反映了中国的产品“还没有走出去”,即中国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还没走向国际市场,专利布局还有一定差距。


        5楼2013-03-01 14:12
        回复
          数量与质量的矛盾
          看起来,从专利与创新的角度很好理解世界创新百强中为何没有中国——中国企业确实是创新能力没有达到全球领导者的行列。但既然创新能力没有达到领先世界水平,何以专利申请一路高歌,从2000年代中期进入世界前三甲后,又向上迈出了关键两步?
          要对此进行解释,还要从专利的基本功能说起。
          专利申请是衡量科技创新的重要指标之一。从理论上讲,申请发明专利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科技成果不被人盗用。在实践上,特别是在美国,很多大公司申请专利还为了避免自己成为被起诉侵权的对象。
          然而,与论文一样,专利的产出也能以最为简单的数字(通常最多是两位数运算),代表科技机构的产出效果或者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率。而对于利用国家科研经费的科技机构和越来越多的得到研发支持的企业而言,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数量是用来表明自己工作没有白干、钱没有白花的最好办法。
          于是,中国专利申请的大幅度增长与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矛盾就比较容易找到答案了——对于以应用科研为主的机构而言,只要申请了足够多的专利(相应地授权数量也不会太少),就可以表明自己的工作成绩,但这并不意味着实际创新能力的提高。
          这也可以从中国专利申请的构成情况得到说明。在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的大户主要有二,一个是外企,另外一个是国内科研机构和高校。在中国的外企专利申请每年总是保持稳定增长,虽然表明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的投资和市场环境保持了信心,但这毕竟无法代表中国自己的创新能力。而且,按照汤森路透将海外专利申请量和普及率作为一个衡量指标的说法,很多在中国申请专利的外企,在进行国际专利申请时,并不需要中国的子公司出面,而直接由其境外母公司和其他分公司来进行。这样,海外专利申请这笔账也没有办法算到中国头上。
          而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角度,大部分科研经费来自国家。使用国家科研经费,就许可通过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来证明自己。中国长期以来众所皆知的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低,如果用专利来表示,实际上也就意味着这些科研机构的专利并没有得到转化。固然不排除中国企业承接科研成果的能力差这一因素,但很大一部分原因则是科研机构与高校最初申请专利的动机,很可能就没有包含着预计到将来的转化。
          从这个角度上观察,我们发现,国内的科研机构和得到国家研发支持的企业,其专利申请的大幅度增长,恰恰与中国总体研发经费的增长幅度一致。2011年,中国研发经费已达到8687多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1.83%。这一比例已经超过了英国。前不久媒体还报道,据初步统计,中国2012年研发经费投入超过万亿已成定局。可以想象,今年公布2012年全球专利申请量时,中国的数据仍将大幅度攀升。
          而与此相关的一个数字是,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数字,2011年,中国共授权发明专利17.2万件;其中34%是企业的发明专利授权量,有5.8万多件;而另一方面,2011年,中国研发经费中,企业投入占到了76%。
          换句话说,中国企业以超过四分之三的研发投入,换得了刚好达到三分之一的专利授权量。
          这一情况也许可以说明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不行,但也同时表明,大量授权专利来自于学术机构。


          6楼2013-03-01 14:15
          回复
            创新与创收
            当然,如果仅仅是申请专利,本身并不是坏事。毕竟专利申请的过程,也有助于技术的普及与提升。但怕就怕专利申请不是以专利维护甚至是专利授权作为目标。
            我们知道,专利的授权需要审批和公示,加在一起总要有2年多的时间。而常见的科研项目,也许只有2-3年,如果从科研项目中期开始申请专利,拿不到授权那是很正常的。因此,把专利申请而不是专利授权作为衡量科研项目的依据之一,看起来也还合理。
            但要命的是,如果把专利的申请而不是专利的授权同科研成果之间画上等号,那可以想象,一些课题承担者为了申请而申请,只要结题交差,完全不管是否授权。
            如果是这样,国家鼓励专利申请的科研管理体制,可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了,本来也不一定获得成果,还要赔上专利申请的经费。
            实际上,在国家知识产权的相关统计资料中,也会包括一项专利5年维持率。这一指标就是针对那些只是为了暂时交差而申请的专利。因为只有有价值的专利,才会有人每年续费维护5年甚至更长时间;而为了交差的专利,往往会在科研课题交差后不久就放手不管。
            在知识产权统计数据中,近年来5年专利维持率与专利申请率及专利授权率恰好反过来,企业在其中占据了绝对多数。
            当然,对于科研机构的课题承担者而言,交差式的专利申请也是创收的手段之一。最近在我一篇博文的评论 中,一位博主说,他们学院,一个教授今年一个人报了专利 10项。加上项目提成,年终奖励就拿了 10万。今年刚刚开年,马上有许多老师开始模仿,大量申请专利,昨天一个女老师去学院一口气申报了 5个。
            可以推测,年终奖的来源是国家科研课题,因为对于支持高校搞横向研发的企业而言,专利数字并不重要。而这种为了多拿点年终奖的突击式专利申请,对创新能有多大作用,所有人其实都是心知肚明的。


            7楼2013-03-01 14:17
            回复
              作者简介:
              贾鹤鹏,著名科学评论者,中科院《科学新闻》杂志前任总编辑,现为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科技政策专业在读博士。


              9楼2013-03-01 14:26
              回复
                参考与注释:[1] INTERACTIVE: PATENT POWER 2012​
                [2] 中企无一入选全球百强创新企业 原因在“没走出去”
                ​[3] Mei-Chih Hu & John A. Mathewsb (2008) “China’s nat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 Research Policy 37, 1465–1479.
                文章图片:来自网络


                10楼2013-03-01 14:27
                回复
                  2025-07-27 19:56:0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END============================


                  11楼2013-03-01 14: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