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与质量的矛盾
看起来,从专利与创新的角度很好理解世界创新百强中为何没有中国——中国企业确实是创新能力没有达到全球领导者的行列。但既然创新能力没有达到领先世界水平,何以专利申请一路高歌,从2000年代中期进入世界前三甲后,又向上迈出了关键两步?
要对此进行解释,还要从专利的基本功能说起。
专利申请是衡量科技创新的重要指标之一。从理论上讲,申请发明专利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科技成果不被人盗用。在实践上,特别是在美国,很多大公司申请专利还为了避免自己成为被起诉侵权的对象。
然而,与论文一样,专利的产出也能以最为简单的数字(通常最多是两位数运算),代表科技机构的产出效果或者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率。而对于利用国家科研经费的科技机构和越来越多的得到研发支持的企业而言,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数量是用来表明自己工作没有白干、钱没有白花的最好办法。
于是,中国专利申请的大幅度增长与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矛盾就比较容易找到答案了——对于以应用科研为主的机构而言,只要申请了足够多的专利(相应地授权数量也不会太少),就可以表明自己的工作成绩,但这并不意味着实际创新能力的提高。
这也可以从中国专利申请的构成情况得到说明。在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的大户主要有二,一个是外企,另外一个是国内科研机构和高校。在中国的外企专利申请每年总是保持稳定增长,虽然表明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的投资和市场环境保持了信心,但这毕竟无法代表中国自己的创新能力。而且,按照汤森路透将海外专利申请量和普及率作为一个衡量指标的说法,很多在中国申请专利的外企,在进行国际专利申请时,并不需要中国的子公司出面,而直接由其境外母公司和其他分公司来进行。这样,海外专利申请这笔账也没有办法算到中国头上。
而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角度,大部分科研经费来自国家。使用国家科研经费,就许可通过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来证明自己。中国长期以来众所皆知的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低,如果用专利来表示,实际上也就意味着这些科研机构的专利并没有得到转化。固然不排除中国企业承接科研成果的能力差这一因素,但很大一部分原因则是科研机构与高校最初申请专利的动机,很可能就没有包含着预计到将来的转化。
从这个角度上观察,我们发现,国内的科研机构和得到国家研发支持的企业,其专利申请的大幅度增长,恰恰与中国总体研发经费的增长幅度一致。2011年,中国研发经费已达到8687多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1.83%。这一比例已经超过了英国。前不久媒体还报道,据初步统计,中国2012年研发经费投入超过万亿已成定局。可以想象,今年公布2012年全球专利申请量时,中国的数据仍将大幅度攀升。
而与此相关的一个数字是,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数字,2011年,中国共授权发明专利17.2万件;其中34%是企业的发明专利授权量,有5.8万多件;而另一方面,2011年,中国研发经费中,企业投入占到了76%。
换句话说,中国企业以超过四分之三的研发投入,换得了刚好达到三分之一的专利授权量。
这一情况也许可以说明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不行,但也同时表明,大量授权专利来自于学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