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害学吧 关注:67贴子:29
  • 5回复贴,共1

人际关系的本质是利害关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人际关系的本质
利害学认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本质是利害关系。
透过人际关系的复杂表象,我们不难发现这个事实——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决定着他们之间的亲疏关系。正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不同,所以他们关系的亲疏也才大不相同。
《鬼谷子·谋篇》中说:“相益则亲,相损则疏。”这句话简洁而深刻地揭示了人与人关系的亲疏乃是由他们之间的利害关系所决定的道理。
二、利害学关于人际关系的具体观点
利害学从利害角度来分析人际关系,从而得出如下一系列的具体观点:
1.当甲可能给乙带来利益时,(当乙认识到这点后,)乙通常会主动接近甲并尽力讨好甲。而且,甲可能给乙带来的利益越大,则乙接近甲、讨好甲的行动就将越积极。
通常情况下乙(受惠方)对甲(施惠方)的态度会是:眉开眼笑、笑逐颜开、笑容可掬、喜笑颜开、笑眯眯、笑盈盈、笑吟吟……;恭敬、毕恭毕敬、彬彬有礼、小心翼翼、殷勤、巴结、讨好、谄媚、阿谀逢迎、奉承、恭维谦卑、奴颜婢膝、低三下四、低声下气……。
2.当甲可能会给乙带来损害时,(当乙认识到这点后,)乙通常会对甲采取疏远、回避的态度。甲可能给乙带来的损害越大,则乙疏远、回避甲的态度越坚决。乙对甲的一般态度是:冷淡、疏远、回避、反感、厌烦、厌恶、绝交……
3.当甲为乙获取利益提供帮助时,(当乙认识到这点后,)乙(受帮助者)通常会对甲方(帮助者)心存好感。而且,甲对乙的帮助越大,则乙对甲的好感越强烈。
乙(受帮助者)对甲(帮助者)的一般态度是:眉开眼笑、笑逐颜开、笑容可掬、喜笑颜开、笑眯眯、笑盈盈、笑吟吟……;恭敬、必恭必敬、彬彬有礼、小心翼翼、殷勤、巴结、讨好、谄媚、阿谀逢迎、奉承、恭维谦卑、奴颜婢膝、低三下四、低声下气……;感恩戴德、没齿不忘、感激万分、感恩图报、当牛做马、死心塌地……
4.当甲阻挠乙的行动,使乙不能顺利实现利益时,(当乙认识到这点后,)乙方(被阻拦者)就会对甲方(阻拦者)心怀怨恨、愤怒。而且甲方对乙方的阻挠越厉害,那么乙方对甲方的不满就会越厉害。
乙方(被阻拦者)对甲方(阻拦者)的一般情感态度是:不满、埋怨、怨恨、生气、气恼、恼怒、气愤、忿忿不平、发怒、激怒、盛怒、震怒、七窍生烟、勃然大怒、恼羞成怒、忍无可忍、憎恶、愤恨、痛恨、仇恨、怒不可遏、怒气冲天、怒火中烧、怒发冲冠、怒形于色、火冒三丈、大发雷霆、暴跳如雷、深恶痛绝、切齿痛恨、……
如果乙方力量大于甲方,乙方就往往会动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对甲方予以打击。
如果甲乙双方力量相差不大,乙方虽然非常不满,但是为了避免两败俱伤往往会有所节制。
如果甲方力量十分强大,而乙方相对来说则相当弱小,乙方在考虑到如果表现出自己的不满会遭到甲方更严厉的打击后,往往会暂时保持忍耐;但是一旦有了机会,乙方还是会采取各种方式对甲方予以报复。
5.当甲对乙造成损害,使乙的利益遭到损失时,(如果乙认识到了这一点,)则乙方(受害者)就会对甲方(施害者)心怀怨恨、愤怒。
乙方(受害者)对甲方(施害者)的一般情感态度是:不满、埋怨、怨恨、生气、气恼、恼怒、气愤、忿忿不平、发怒、激怒、盛怒、震怒、七窍生烟、勃然大怒、恼羞成怒、忍无可忍、憎恶、愤恨、痛恨、仇恨、怒不可遏、怒气冲天、怒火中烧、怒发冲冠、怒形于色、火冒三丈、大发雷霆、暴跳如雷、深恶痛绝、切齿痛恨、不共戴天……
如果乙方力量大于甲方,乙方就往往会动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对甲方予以打击。
如果甲乙双方力量相差不大,乙方虽然非常不满,但是为了避免两败俱伤往往会有所节制。
如果甲方力量十分强大,而乙方相对来说则相当弱小,乙方在考虑到如果表现出自己的不满会遭到甲方更严厉的打击后,往往会暂时保持忍耐;但是一旦有了机会,乙方还是会采取各种方式对甲方予以报复。


IP属地:山东1楼2013-02-28 20:39回复

    6.当甲给乙带来某些利益时,(当乙认识到这点后,)乙通常会对甲心存好感。而且甲给乙带来的利益越多,则乙对甲的好感越强烈。
    乙(受惠方)对甲(施惠方)的一般态度会是:眉开眼笑、笑逐颜开、 笑容可掬、喜笑颜开、笑眯眯、笑盈盈、笑吟吟……;恭敬、必恭必敬、彬彬有礼、小心翼翼、殷勤、巴结、讨好、谄媚、阿谀逢迎、奉承、恭维谦卑、奴颜婢膝、低三下四、低声下气……;感恩戴德、没齿不忘、感激万分、感恩图报、当牛做马、死心塌地……
    7.当甲乙双方能互通有无、互利互惠时,他们的关系通常会非常亲密。
    8.当甲乙两个人面对同一利益目标(例如金钱、美女、权力等等),而且这一利益目标只允许其中一人可以实现,如果他们都充分认识到了这一利益目标对自己的重要性,而且都想拥有,那么他们的关系通常会走向对立、冲突乃至仇视。而且这种利益越重大,两个人拥有这种利益的愿望越强烈,他们之间的关系就会越紧张,为了得到这种利益所采取的手段就越会超出想象。为了自己能够得到这种利益,他们往往会不择手段、甚至无所不用其极。
    9.当甲乙两个人面临同一危害,而且这种危害只会降临到其中一个人身上时,当甲乙两个人认识到这一点以后,通常会想方设法让对方承受这种危害以使自己免除危害。而两个人的关系通常会走向疏远、猜疑、诡谲、对立乃至仇恨。而且他们所面临的这种危害越巨大,他们之间的关系就会越紧张,他们为了使自己避免这种危害所采用的手段就越超出想象。
    10.当甲乙两个人面临同一威胁,并且他们都充分认识到它对自己的危害性之后,他们通常会团结起来,齐心协力,抗御这一威胁,因而关系走向亲密。我们常说的“同舟共济”、“风雨同舟”等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11.当甲乙两人面临同一利益目标,而且只有两个人同心协力才能实现时,当他们认识到这一点以后,通常会团结协作,互相勉励,克服困难,一起努力去实现这一利益目标,因而关系走向亲密。
    12.当甲方既给乙方带来了利益,又给乙方造成了危害时,如果甲方给乙方带来的利益远远大于造成的危害,那么乙方通常会尽量对甲方表示好感,而对其危害自己的行为表示谅解、容忍。
    13.当甲方既给乙方带来了利益,又给乙方造成了危害时,如果甲方给乙方造成的危害远远大于带来的利益,那么乙方通常会对甲方持厌恶反感的态度,而对甲方所带来的利益则往往不屑一顾。
    14.当甲方既给乙方带来了利益,又给乙方造成了危害时,如果甲方给乙方带来的利益和他给乙方造成的危害比较接近,那么乙方对甲方的态度就变得不明朗、不确定了,通常是表现出时亲时疏、时冷时热的特点。
    15.当某些人共同面临某种利益的引诱,而这种利益只能允许其中的某一人得到实现,当他们都认识到这一利益目标对自己的重要性并且都想拥有时,他们的关系通常会走向紧张、对立、冲突乃至仇视。而且他们所面临的这种利益越重大,他们之间的关系就会越紧张,他们为了得到这种利益所采取的手段就越会超出想象。为了自己能够得到这种利益,他们往往会不择手段、甚至无所不用其极。成语“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口蜜腹剑、口是心非、两面三刀等等”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16.当某些人共同面临某种危害,而且这种危害只会降临到其中的一个人身上,当他们认识到这一点以后,通常会想方设法让他人承受这种危害以使自己免除危害。而这几个人的关系通常会走向疏远、对立乃至仇恨。而且他们所面临的这种危害越重大,他们之间的关系就会越紧张,他们为了使自己避免这种危害所采用的手段就越超出想象。
    17.当某些人共同面临某种危害的威胁,而且这一威胁被他们所认识到,他们通常会团结起来,齐心协力,抗御或者排除这一危害,因而关系走向亲密。成语“患难与共、同舟共济、风雨同舟……”等等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18.当某些人面临同一利益目标,而且只有他们同心协力才能实现时,当他们认识到这一点以后,通常会团结协作,互相勉励,克服困难,一起努力去实现这一利益目标,因而关系走向亲密。
    19.不存在利害关系的人们之间,既不会感情亲密,也不会相互对立,而是会保持一种平淡的关系。
    20.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报答与相互报复
    〈1〉以怨报怨:当甲的个人利益遭到乙的侵害,甲方通常会对乙方心怀怨恨,并俟机对乙方加以报复;而且乙方对甲方的危害越大,则甲方的报复意图就越强烈,以牙还牙、以血还血。
    〈2〉以德报德:当甲因为乙的原因而得到了利益,甲通常都会对乙心存感激,并尽己所能对乙加以报答;而且甲因为乙的原因而得到的利益越大,则甲通常对乙的感激越大,报答意图越强烈。
    〈3〉以德报怨:生活中也有这种情况,虽然甲方对乙方造成了相当危害,但是乙方考虑到冤冤相报将会给彼此造成更大的伤害,而不计前嫌重归于好则会让双方都受益,因而乙方就往往会采取捐弃前嫌、甚至以德报怨的做法。
    〈4〉以怨报德:生活中还有这种情况,甲方曾经因为乙方的原因而得到过相当大的利益,本应该对乙心存感激并尽力报答,但是这时甲方的生活中又出现了新的利益或新的危害,而且这种利益的实现或者这种危害的解除建立在必须损害乙方的前提下,这时候甲方往往会不顾乙方曾经给自己的帮助,做出以怨报德的事情。
    〈3〉、〈4〉两种情况在生活中虽不常见,但也绝不罕见。仔细分析这两种情况,则不难发现,其实质上也是在人们反复权衡利害之后作出的决定。
    21.相互忍让
    当人们认识到因为争夺某种利益或者逃避某种危害而发生的争斗,会导致所付出的代价远远超出所得到的利益或者所遇到的危害时,人们在反复思考、谨慎权衡之后,最终就可能会冷静对待、克制冲动,彼此之间相互忍让。
    当人们因为争夺某种利益或者逃避某种危害而发生争斗,结果导致了所付出的代价远远超出了所得到的利益或者所遇到的危害时,人们就会对所作所为加以深刻反省,从中吸取教训,在今后类似情况下可能就会冷静对待、克制冲动,彼此之间相互忍让。


    IP属地:山东2楼2013-02-28 20:39
    回复
      从“杯酒释兵权”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君臣关系的复杂微妙——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得后周政权后,有鉴于唐中叶以来藩镇割据,武将拔扈,不利于中央集权,乃与宰相赵普密商,决定削夺大将兵权。
      在结束五代十国局面的过程中,北宋统治者着重考虑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如何重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使唐末以来长期存在的藩镇跋扈局面不再继续出现;二是如何使赵宋王朝长期巩固下去,不再成为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
      建隆元年(960年)末,宋太祖平定李筠及李重进叛乱后的一天,召见赵普问道:为什么从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换了八姓十二君,争战无休无止?我要从此息灭天下之兵,建国家长久之计,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赵普精通治道,对这些问题也早有所考虑,听了太祖的发问,他便说这个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治理的办法也没有奇巧可施,只要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赵普的话还没说完,宋太祖就连声说“你不用再说了,我全明白了”。于是一个重建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计划就这样酝酿出来,并逐步付诸实施了。
      在北宋中央集权方面,最重要的是兵权,也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范浚在《五代论》中指出:“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这些话揭示了唐末五代以来,在政治局面变换中,兵权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从小军官到殿前都点检,又从殿前都点检跃上皇帝宝座的赵匡胤,十分懂得军事力量的重要作用。因此,宋朝一建立,他就吸取后周灭亡的教训,加强了对禁军的控制。
      建隆二年太祖鉴于当时已控制局势,就着手陆续采取了一些措施,把殿前都点检镇宁军节度使慕容延钊罢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侍卫亲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罢为成德节度使。因为殿前都点检是宋太祖黄袍加身前担任过的职务,从此不再设置。由石守信接替韩令坤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
      起初太祖以石守信等人都是自己的故友,并不介意,赵普就向他数次进言说:“臣也不担心他们会背叛陛下,但是如果他们的部下贪图富贵,万一有作孽之人拥戴他们,他们能够自主吗”?这些话实际上是提醒宋太祖,要他记住陈桥兵变的事件,避免类似的事件重演。果然宋太祖采取措施要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公元961年8月22日(建隆二年七月初九日)晚朝时,宋太祖把石守信、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来喝酒,当酒兴正浓的时候,宋太祖突然屏退侍从叹了一口气,给他们讲了一番自己的苦衷,说:
      “我若不是靠你们出力,是到不了这个地位的,为此我从内心念及你们的功德。但做皇帝也太艰难了,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个夜晚都不敢安枕而卧啊!”石守信等人惊骇地忙问其故,宋太祖继续说“这不难知道,我这个皇帝位谁不想要呢”?石守信等人听了知道这话中有话,连忙叩头说:“陛下何出此言,现在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呢”?宋太祖说:“不然,你们虽然无异心,然而你们部下想要富贵,一旦把黄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当皇帝,到时也身不由己了。”
      一席话,软中带硬,使这些将领知道已经受到猜疑,弄不好还会引来杀身之锅,一时都惊恐地哭了起来,恳请宋太祖给他们指明一条“可生之途”。宋太祖缓缓说道:
      “人生在世,像白驹过隙那样短促,所以要得到富贵的人,不过是想多聚金钱,多多娱乐,使子孙后代免于贫乏而已。你们不如释去兵权,到地方去,多置良田美宅,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的产业。同时多买些歌儿舞女,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朕同你们再结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
      石守信等人见宋太祖已把话讲得很明白,再无回旋余地,当时宋太祖已牢牢控制着中央禁军,几个将领别无他法,只得俯首听命,表示感谢太祖恩德。第二天,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上表声称自己有病,纷纷要求解除兵权,宋太祖欣然同意,让他们罢去禁军职务,到地方任节度使,并废除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司。禁军分别由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都指挥司和侍卫步军都指挥司,即所谓三衙统领。
      在解除石守信等宿将的兵权后,太祖另选一些资历浅,个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担任禁军将领。禁军领兵权析而为三,以名位较低的将领掌握三衙,这就意味着皇权对军队控制的加强,以后宋太祖还兑现了与禁军高级将领联姻的诺言,把守寡的妹妹嫁给高怀德,后来又把女儿嫁给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儿子。张令铎的女儿则嫁给太祖三弟赵光美。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人民网资料)
      古代许多思想家都从不同侧面对君臣之间那种复杂的利害关系有过论述:
      墨子认为那些对皇帝有用的大臣才会得到皇帝的宠爱——故虽有贤君,不爱无功之臣;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子。(《墨子·亲士第一》)
      当大臣失去利用价值之后就会受到皇帝的轻视。《三略.中略》:夫高鸟死,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
      那些能力强、威望高的大臣是最有可能给国君带来威胁的人,因而国君时刻对他们心存戒备,想方设法对他们进行有效控制。《三略》中说:“夫人众一合而不可卒离,权威一与而不可卒移。还师罢军存亡之阶。故弱之以位,夺之以国,是谓霸者之略。”\《三略》中还说:“夫高鸟死,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亡者,非丧其身也。谓夺其威,废其权也。封之于朝,极人臣之位,以显其功。中洲善国,以富其家;美色珍玩,以悦其心。”
      韩非子认为“君臣异利”,也就是说君主与大臣之间存在利益分歧甚至是利益冲突。《韩非子·孤愤》中说:“臣主之利相异者也。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无能而得事;主利在有劳而爵禄,臣利在无功而富贵;主利在豪杰使能,臣利在朋党用私。”
      韩非子认为大臣会千方百计地谋取其自身利益,包括采用那些对国君有害的方式,甚至是出卖国君的方式。《韩非子·五蠹》篇云:“国利未立,封土厚禄至矣;主人虽卑,人臣尊矣;国地虽削,私家富矣。事成则以权长重,事败则以富退处。”
      正因为君臣异利,所以君臣之间的矛盾冲突是一刻不停地发生着的,《韩非子·扬权》中说:“上下一日百战”。
      韩非子告诫君主一定要对大臣心存戒备:“知臣主之异利者王,以为同者劫。”(《韩非子·八经》)\“千乘之君无备,必有百乘之臣在其侧,以徙其民而倾其国;万乘之君无备,必有千乘之家在其侧,以徙其威而倾其国。是以奸臣蕃息,主道衰之”(《韩非子·爱臣》)。


      IP属地:山东7楼2013-02-28 20:43
      回复

        23.吴敬梓所写的《范进中举》这篇文章是一篇深刻揭露人性的好文章,从中我们可以深入透彻地体会到“利害因素乃是决定人际关系亲疏的核心因素”
        范进中举前后,人们对他的态度发生了截然不同的看法。中举前,他家里穷得连老母鸡都被迫卖掉,但是并没有谁来过问他、关心他,甚至他的老丈人也对他呼来喝去。中举之后,众乡邻热情帮助他招待报录人;张乡绅还主动前来攀拉关系,并赠送钱物;他的岳父也是对他殷勤恭敬到了极点……
        世态炎凉、人性冷暖背后的实质,乃是利害因素在起作用!《范进中举》一文深刻地揭示出:决定邻里关系、朋友关系、亲戚关系亲疏的其实都是利害关系。
        24.从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著名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我们也能够体会出利害因素对人际关系亲疏的决定性影响
        当于勒对菲利普一家构成危害的时候,他们就憎恶他,狠心地打发他去了美洲;之后当听说到于勒在海外发了大财的时候,他们一家人就热切地盼望于勒归来;而当他们在旅途中见到于勒已经沦落成了一个穷水手时,因为特别担心于勒会重新拖累他们,所以便远远地躲开了他。
        25.利害关系不仅决定着人际关系的亲疏,甚至自然界一切动物之间的亲疏关系也都是由利害因素决定的
        附文:
        美国学者比·加尔荻卡丝曾同她的丈夫一起到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地区考察猩猩多年,下面是她的一个报道:
          当雌雄猩猩结成配偶时,是不允许另一个雄猩猩在场的。如果第三者是比自己强大得多的对手,雄猩猩就只好退避三舍了。……有一只成年雌猩猩普列西拉,正在与一只接近成年的雄猩猩在一起。这时出现了一只成年雄猩猩波奇,……普列西拉的配偶立刻识相地消失在树丛之中。正在波奇走向普列西拉之时,又有一只雄猩猩从低矮的树丛后面出现。波奇立刻向这个新来者冲去。……决斗持续了二十分种,那个新来者显然趋于下风,波奇怒孔着,朝他扔过去一根树枝;后者躲过了打击,飞快地逃走了。
        ……雄猩猩之间,就这样为了雌猩猩而进行激烈的竞争。大而凶猛的雄猩猩通常占据优势,击败较为弱小的对手而成为情场的胜利者。……
          雌猩猩之间是不是也进行着类似的竞争呢?情况也是很有趣的。雄猩猩乌特和雌猩猩诺伊斯匹配为偶,他们一度几乎是形影不离。但是,风流成性的乌特还喜欢寻找别的异性,只要诺伊斯走得稍远,他就同别的雌猩猩幽会。一次,乌特正在同一只雌猩猩打得火热时,诺伊斯发现了,就向他们进攻。……最后,被激怒的诺伊斯抛弃了乌特,跟随了另一只成年雄猩猩尼克。
        自然界中许多动物之间的共生关系实际就是利害高度一致的关系。在此仅略作说明,不一一列举。


        IP属地:山东10楼2013-02-28 20: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