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渔樵吧 关注:49贴子:3,722
  • 2回复贴,共1

【转自南方周末】我们的存在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百度。


IP属地:湖北1楼2013-02-27 10:34回复
    我问:台下多少人?
    他很认真地想一下:大概200人。
    过了几天是周末,收到他的短信,当晚他如愿上台给一个演讲老师献了花,他认为这会离上台自由演讲五分钟的愿望更近了。已经过了20岁的成年人只为登台五分钟说话,要这样争取和惴惴不安,如果从五岁起就常有类似机会,我们的年轻人不会在快大学毕业时,到台前来对自己的同学说句话,还要带着发言稿,还要双手和稿纸一起抖个不停。
    卜给我分析了网络写手鬼吹灯和南派三叔的不同,他向往有一天也会有读者能每天跟踪他的故事,在他后面也有催促等待新故事的一群忠实的粉丝:“你写了,会有人等着看,那感觉真好!”
    很多学生都像卜,很需要切实地做点事情,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自己这个小生命的真切的存在。
    时隔半年,在2011上课记“托付”一节第一段“厚重的本子”中写到的学生对我说,一年前,当她在教室里跟我说她的作业还没完成的时候,在我的眼神里看到了一丝怀疑,意思是知道你想偷懒,这反而刺激她一定把这次本来无关紧要的作业写得更认真,反而更不急于把它交上来。很显然,把自己20年间的故事交给一个成年人,不确保安全,但她暗暗决定“赌一次”。把作业交给我的早晨,她是一直瞄着我,据她说我放本子装进书包的那一刻非常随意……直到当天收到我的邮件,她才在心里说“赌对了”。
    我没马上理解:你想赌什么?
    她说:赌这个老师,如果赌对了,在我心里你就不是老师,是个长辈。
    隔了一会,我们都没说话。又空了一会,她说:那本子烧了,你放心。除了你谁也没看过,包括父母。
    她说得平淡,我心里很吃惊,应该有2万到3万字吧,一颗颗黑色的小字,多不容易写下来的,被她销毁了。后来我慢慢想,也许她只是要一个郑重地书写的方式,对纸张去倾诉,我只是临时做了一下她艰难成长的相对安全的见证者,她曾经茫然困惑无助的存在,通过写和被一个人读到已经完成了全过程,纸上的文字不重要了。
    暑假前,在广州听一个人讲起一段旧事:“文革”期间,他还是刚刚懂一点事的小孩,他躲在家里不断地在纸上写“反标”,写那几个最最可怕的字,写了马上撕掉,撕了再写再撕,当时他全身都在发抖,脚下碎碎的一地纸屑,他很害怕,又莫名地渴望这种刺激。他是靠这种不可估量的风险来寻求自己的存在感吧,发抖的存在,惊恐的存在。这是对未知的存在的急切渴求?心理学家也许能解释吧。
    任何一个时代都该急切地需求它的年轻一代在场,也有责任使这些最该有炙热之心的人群在自信自由的存在里,帮他们获得力量和参与感。而一个大学生想在自己就读的学校里得到当众讲话的机会,应该等同于一个20岁的年轻人本该得到爱别人和被爱的机会,如果连这些都难得到,责怪他们脑残的,才更是脑残。在有一条知饿知冷的躯体外,一个人觉得他的存在和不存在没区别,没有比这个更不正常的了。
    无力又无奈,还不只是熬出这四年就会“苦变甜”,未来不知道在哪。正该是跃跃欲试进入社会的前夕,虽然学校有高楼有讲堂有图书馆,他们的心却是边缘的自我疑惑甚至自我枯萎着的,他们被边缘化了,那些在大学四年里做“网络隐士”的,守着电脑厮杀,死掉一条生命,瞬间又能闪跳出另一条新生命。有人谴责学生“玩物丧志”,他们没机会获得“志”,脑残也是被脑残,吃货也是被吃货。有时会想到北方有一种虫,土话叫“潮湿虫”,专在阴湿狭闭的覆盖物下面生存,一旦覆盖物被翻动,它们被暴露,必定慌乱躲避钻窜,寻找哪怕很临时的无光的缝隙去安身。
    别怪他们整天说迷茫,能意识到迷茫无着的,已经是主动的和自我挣扎的,是不屈从的。你不给他见到光,让他说明亮,不给他力量,让他在必要的时候挺身担当。他没有试过堂堂正正,生命多是在似有似无孱弱无力中浮荡。
    我们面对的是同样的状态,深深地在这里,而找不到存在感。有个同学和我谈论过,她是回族。我们说到痛苦,她问我的痛苦是什么,我说了。然后她也说了。然后我们共同认为,无论什么时代,人都各有快乐和痛苦,换算成一个绝对值,是没本质区别的,只是细节有区别而已。
    我看着他们,也审视自己,靠吃东西,靠考证,靠游戏,靠赚钱,靠写字,都是从那短促的瞬间里得到一点快乐,以填补更多的空荡荡,以此反证自己还存在着,是有知觉的,有努力的,有追求的,带了点什么正能量的。不过如此吧,反正我们都不掌握答案。


    IP属地:湖北4楼2013-02-27 10:43
    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3-02-28 19: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