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华月梦吧 关注:240贴子:10,725
  • 15回复贴,共1

论日本建筑什么什么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唐宋】风格建筑引狼入室
总所周知日本学习唐宋建筑来为自己营造,之前的建筑实在是太简陋,下面我开始给大家讲东南亚建筑和日本正统建筑的样子


1楼2013-02-26 15:51回复
    日本建筑的发展

    这才是日本传统建筑


    3楼2013-02-26 15:53
    回复


      西南地区的粮仓很形象的解释了歇山顶的出现,同时也可以看出和日本建筑差不多同一个意思。
      额,我的节操掉了一地


      4楼2013-02-26 15:54
      回复

        再贡献一张日本传统建筑图
        地点在佐贺县,复原建筑
        既然对比那个铜器小房子看不出是很令人信服所以现在可以对比日本神宫可以看出日本人正统建筑是和云南的佤山风光很接近的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5楼2013-02-26 15:55
        回复

          日式合掌造

          佤族民居,差不多一个意思


          6楼2013-02-26 15:55
          回复
            冷吧的那个


            7楼2013-02-26 16:01
            收起回复
              进入公元10世纪,东亚地区的雨水变得丰盈,反映在东亚建筑上就是屋顶的坡度逐渐增大。大家也听说过,《营造法式》规定的大式建筑,其举高与两撩檐枋距离之比为1:3,而晚唐的佛光寺东大殿,这个比值也就1:4强。
              为 了保证屋顶的排水对室内的影响减少,出檐自然就要变大,而同时要保证变大的出檐不影响采光,就要使得保持檐曲线平滑的前提下(这样才不会影响排水),增大 檐曲线的曲率(以构成飞檐)。天朝的做法大家也都知道了,就是通过调整槫的高度。事实上这样在以后的建筑维护中具有很大的优势,像11区这种热衷于保护文 化遗产的国家没理由没想到的,那究竟为什么,他们还是会发展出小屋组这种浪费材料工时,同时不好维护的玩法呢?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就要提一下两个很难翻译的日本建筑概念,“母屋”(或作“身舍”,均读作もや)和“庇”(ひさし)
              11区在引进大陆建筑之前,建筑技术非常的低,他们唯一会盖的房子,就是神社本殿那种样式的建筑,用营造法式的话来说就是“不厦两头造用二柱二架椽屋”
              后来他们也觉得这种屋子太没面子了,于是发展出了类似于天朝周匝副阶的玩法,称之为“庇”(注意有一点,11区也有周匝副阶构成重檐的做法,但是叫“裳阶”,念もこし),如下图
              四面庇和云南建筑很没什么两样
              于是就这样,11区的唐风建筑就跟正宗唐代建筑出现了一个根本性的区别:
              天朝的正宗,架数与椽数正相关,有2n+1架就一定有2n架椽(这点一直延续到明清)
              11区的山寨,架数与椽数不相关,不管多少架,肯定就是两架椽(无金柱或一金柱)或者四架椽
              我估计就是因为遣唐使们就没好好认真研究过天朝的架椽关系,抄了个梁架结构就直接回国了…………
              一 开始还没什么问题,因为唐代屋檐曲线还是比较平缓,两段椽还是能形成平滑的曲线的。可是进入平安时期,问题就出现了,就是一开始说的,雨量变大的问题。雨 量变大,就要求举高增高,出檐变大,屋檐曲线变得更陡峭。天朝通过重新调整槫的高度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11区就办不到了。
              因为椽木太长,弯不过来。一旦抬高了举高,屋檐就变成了折线而不是平滑曲线,排水反而受阻。最初的做法是在在折点填土让无檐曲线重新变的平滑,但是这样屋顶反而变得太重。
              于是在各种佛寺建筑的维修中,野小屋(のこや,或作“野屋根”のやね)就成为了主流:

              在原本的檐椽的基础上,搭上更加倾斜的新一层檐椽,由新的檐椽和被整体抬高的母屋的椽交接,完成比较平滑的无檐曲线,而原本的檐椽(化妆垂木)和新加的檐椽(野垂木)之间出现的空间则称为野小屋


              8楼2013-02-26 16:02
              回复
                最初11区的野小屋(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屋顶上盖屋顶),野垂木(好吧我不知道该怎么翻译只能照搬汉字了,见谅)是靠化妆垂木 支撑的,但是大家也都知道,椽这个东西比较的细,抗弯能力其实比较差,这造成了野小屋其实是一个相当不稳固的结构。于是到了镰仓时代,出现了一个新的构建 来充当受力体,这个东西嘛,属于梁的延伸,类似于中国早期的斜梁,名字叫做桔木(はねぎ)

                这东西实在是太粗太大太长,着实有碍观瞻,于是就用化妆垂木和遮檐板构成的下檐天花遮起来,至此,11区特色的“小屋组”(こやぐみ)正式登场

                至此,11区大式建筑的房顶草架组织体系“小屋组”正式形成,已经跟天朝的(同时也是唐代的草架体系)完全两样…………


                9楼2013-02-26 16:03
                回复

                  照中国的建筑等级来看这个比京都御所还高,不过我也不相信唐宋重檐建筑长这种衰样。日本重檐式建筑除了天守和塔别的比例基本上都很难看

                  傣式建筑最高规格孟连宣府司署。同样也都是大屋顶但远远比日本美观得多。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10楼2013-02-26 16:39
                  回复
                    日本金阁寺是重建的
                    然而很不幸的,在昭和25年(1950年)时,舍利殿因为一名21岁的见习僧人林承贤放火自焚而完全烧毁,连放在殿中供奉的国宝、足利义满像也一同化为灰烬。日本名作家三岛由纪夫的同名小说《金阁寺》与水上勉的《五番町夕雾楼》都是以此事件为背景题材著成。
                    今日我们所看到的舍利殿是昭和30年(1955年)时依照原样重新修复建造的,昭和62年(1987年)全殿外壁的金箔装饰皆全面换新,成为目前的状态。



                    11楼2013-02-26 17:23
                    收起回复
                      原本的金阁寺是什么样子的?

                      焼失以前の金阁(1893年)


                      1885年时的鹿苑寺,彩绘照片

                      焼失直后の金阁(1950年7月2日)


                      12楼2013-02-26 17: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