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雪灵吧 关注:7贴子:703
  • 6回复贴,共1

【花朝节】传统节日之花朝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祭度


1楼2013-02-25 20:45回复
    花朝节,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节”。汉族传统节日。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农历二月初二举行,也有二月十二、二月十五花朝节的。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各地还有“装狮花”、“放花神灯”等风俗,这是纪念百花的生日。花朝节由来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书》中已有记载。


    2楼2013-02-25 20:46
    回复
      花朝节历史
      中国是花的国度。它的由来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书》中已有记载。至于“花神”,相传是指北魏夫人的女弟子女夷,传说她善于种花养花,被后人尊为“花神”,并把花朝节附会成她的节日。
      花朝节晋人周处所撰的《风土记》一书:“浙间风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竞放,乃游赏之时,花朝月夕,世所常言。”春序正中就是农历二月十五,这一点在明人田汝成所撰的《熙朝乐事》一书中有明确的记载:“花朝月夕,世俗恒言,二、八两月为春秋之半,故以二月半为花朝,八月半为月夕。”
      花朝节在全国盛行,据传始于武则天执政时期(公元690-705年)。武则天嗜花成癖,每到夏历二月十五花朝节这一天,她总要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捣碎,蒸制成糕,用花糕来赏赐群臣。上行下效,从官府到民间就流行花朝节活动。在那时,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二月十五的花朝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这三个“月半”被视为同等重要的传统佳节。
      但到了宋代,花朝节的日期有被提前到二月十二或二月初二的。据《广群芳谱·天时谱二》引《诚斋诗话》:“东京(即今开封)二月十二曰花朝,为扑蝶会。”又引《翰墨记》:“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可见花朝节日期还因地而异。
      到清代,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为花朝,而南方则以二月十二为百花生日。中国南北气候条件不同,南方比北方提早几天为节日是合理的。
      南宋梁元帝有花朝诗云:“花朝月夜动春心,谁忍相思不相见”;张正见花朝诗云:“诘晓三春暮,新雨百花朝”;唐代诗人方干诗云:“花朝连郭雾,雪夜隔湖镜”。对于花朝节的歌咏,在古代诗人们的笔下是很多的。
      花朝风俗,各地不一。东北是要为花神设置神位,用素馔祭之。开封是举行民间的“扑蝶会”,优胜者可获大奖,《诚斋诗话》载:“二月十二日曰花朝,为扑蝶会”。在洛阳,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市井百姓,在花朝节这一天都要到龙门石窟等处游玩,挑食野菜,品尝时鲜。商丘人更注重天象与丰收的关系,是以花朝日之阴晴,占卜全年小麦与果菜的丰收。在苏州,人们要在虎丘花神庙前宰杀牲畜,祭祀花神,恭祝仙诞。在节庆中,一般都有酒食宴乐助兴。
      明清时的北京,花农一般多住在右安门外南边草桥和丰台一带。据明人刘侗《帝京景略》载:“右安门外南十里桥,方十里,皆泉也……,土以泉,故宜花,居人遂花为业。都人卖花担,每辰千百,散入都门、入春而梅、而山茶、而水仙、而探春。中春而桃李、而海棠。春老而牡丹、而芍药、而孪枝……。”清初冯勋《六街花市》也说“丰台种花人,都中目为花儿匠。每月初三、十三、二十三日,以车载杂花,至槐树斜街市之。”这些描述记载了旧时北京地区种花业及花卉商业的一些情况。在花朝节这天,北京的“幽人雅士,赋诗唱和,并出郊外各名园赏花。”
      据说,当年清宫的“花朝宴”最为讲究,太监们在颐和园中用红、黄绸条装扮牡丹花丛,以使满园春色,霞光飞扬,慈禧太后一边品尝着花卉做的点心,一边观看《花神庆寿》的喜剧。
      在北京丰台区还有一座花神庙,此庙坐落在丰台镇东纪家庙村北,是春天祭祀花神的场所,同时也是丰台地区各花行会的会址。据说,这座花神庙始建于明朝,庙门上方曾悬有“古迹花神庙”的牌匾,庙内前殿有花王及诸路花神的牌位。
      传说洛阳牡丹等十二位花神因得罪了玉皇大帝,被打入凡间,花神们便来到京城南郊大地使得,丰台一带开满各种鲜花。人们为感谢花神对人间的恩赐,于是京都各花行集资建造了这座花神庙。 在花卉中,牡丹、芍药素有花王之称。
      在历史上,北京的牡丹也是很有名的,而北京的牡丹又以丰台花乡的为最佳。优良名品有“官锦红”、“梨花雪”、“白玉带”等不下数十种


      4楼2013-02-25 20:52
      回复
        历代花朝节 花朝节至迟在唐代即已形成,因为在唐代的诗文及史籍中,关于花朝的记载已很是常见,如司空图的“伤怀同客处,病眼却花朝”(《早春》)、卢纶的“虚空闻偈夜,清净雨花朝”(《题念济寺晕上人院》)。而在成书于后晋出帝开运二年(公元945年)的《旧唐书》的《罗威传》中亦有“威每到花朝月夕,与宾佐赋咏甚有情致”这样的文字记载。民间传说,唐太宗在花朝节这天曾亲自于御花园中主持过“挑菜御宴”。而嗜花成癖的武则天在自己执政期间(公元690-705年),每到花朝节这一天,总要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捣碎,蒸制成花糕赏赐给群臣。在那时,人们把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二月十五的花朝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这三个“月半”被视为同等重要的岁时节日。
        “花朝节”的节期因时代、地域的不同而有二月十五日、十二日、二日的不同,如《提要录》一书说:“唐以二月十五为花朝。”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二月望》中亦言:“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浙间风俗以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放之时,最堪游赏。”而清人汪灏在《广群芳谱·天时谱二》中引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诚斋诗话》云:“东京(今河南开封)二月十二日花朝,为扑蝶会。”至于以二月初二为花朝节的记载亦见于《广群芳谱》一书,该书《天时谱二》篇引《翰墨记》云:“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此外,旧时浙江绍兴、河南光山还有以二月二为小花朝节、二月十五为大花朝节的民间习俗,如清光绪《光山县志》云:“二月二日,俗云‘小花朝’,十五日云‘大花朝’。”


        5楼2013-02-25 20:53
        回复
          各地各族花朝节(部分)
          杭州西溪花朝节
          西溪湿地的绿堤,是花朝节的主要观赏区之一,专门开辟了12片特色花卉区,要体现“花映绿堤”的绚彩景色。十二片特色花卉区分别为:海棠之语、琼花之魅、杜鹃之意、牡丹之韵、梅花之香、紫藤之蔓、山楂之恋、玫瑰之约、铁迷之家、樱花之舞、丁香之歌、百合之美。这些花卉区沿绿堤分片展开,每一块区域都有一种独特的美。比如,“杜鹃之意”区域里,有一棵冠幅4米,高2米,树龄450余年,开花数量达10万余朵的映山红。另外,还有马醉木、映山红、马银花,羊踯躅等百年以上树龄的杜鹃品种10余株。“铁迷之家”景点的主角——铁线莲,是一种藤蔓、攀缘植物。
          在国外,铁线莲早在一个世纪前就被人们大量栽培应用,享有“藤本皇后”之美称,不过现在国内还比较少见。首届西溪花朝节以西溪湿地为核心载体,将充分展示西溪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优美的生态景观。首届西溪花朝节的举办,既是一次传递亲情、爱情和友情的重大盛会,又是一场雅俗共赏的华夏传统节庆活动,对西湖区“打造首善之区、共建共享全国最美丽城区”是一次有力的推进,对杭州市打造生活品质之城也有着特殊的意义,更彰显了杭州市作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新形象和新魅力。
          目前,花朝节的先行活动——“西溪探梅节”正在进行中,将一直持续到3月8日。“探梅节”是西溪湿地每年开春的代表活动,已持续举办6届,深受广大市民和全国各地游客的喜爱。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如果大家想探个早春,不妨到西溪去品味一下独特的“摇舟探梅”,感受“你探梅,梅也探你”的美妙意境。梅花是正月的花神,春季从梅花盛放开始;花朝节,也因探梅节拉开序幕。就让西溪的梅花把我们逐步带入姹紫嫣红的撩人春色之中吧!
          武汉新洲花朝节
          它由来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书》中已有记载。至于"花神",相传是指北魏夫人的女弟子女夷,传说她善于种花养
          花,被后人尊为"花神",并把花朝节附会成她的节日。
          花朝节在唐代已形成,唐宋时在宫廷、民间流传甚广,到了明、清盛行。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旧街镇的花朝节有八百余年历史,现在是一个商贾云集,影响远及鄂、豫、皖三省十几个市县的大型农贸交流会。
          农历每年二月十五,有百花生日之说,俗称“花朝节”。新洲旧街花朝节始于南宋,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即使战争年代也未中断,由最初单纯的民间祭祀仪式,逐步发展成民间物资文化交流的盛会,历年来旧街花朝节都是鄂东一带最大的民间赶集庙会。
          旧街花朝节已被列为武汉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6月已被列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旧街地处鄂豫皖等省交界处,其花朝节遂成鄂东一带最大的集会。当日旧街的三庙河滩及沿岸,五彩的帐篷摊铺绵延数公里,本届朝节以突出"农"字为特色,开设了耕牛、农资、农民生活用品、花卉苗木、现代农机等五大物资交流市场。除传统的物资交流、民俗表演等内容外,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也给本届花朝节注入了新的内容。"中南五省农民赶盛会,武汉市民游旧街"。3月11日,具有800多年历史的武汉新洲旧街花朝节开幕。庙会吸引来自鄂豫皖湘赣5省20余县市数万群众赴会。以“龙腾新洲,魅力花朝”为主题,新洲区第十届旧街花朝文化旅游节将于7日到11日举行,3月7日上午举行开幕式。节间将举行一系列活动:大型文艺演出;鄂东民间民俗文艺绝活表演、楚剧、黄梅戏、杂技演出;新洲民间艺术展。与此同时,主办方还将开办耕牛交易、农资交易等物资交流会。当晚将举行大型焰火晚会,还将在旧街庆福寺举行花朝祈福会。此外,还将首次举办出国务工招聘会。
          壮族花朝节
          壮族的花朝节壮族花朝节又称“百花仙子节”。壮族民间节日。流行于广西龙州、宁明等地。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举行。节日里,男女青年汇集在长有木棉树的平坝对歌。歌中必有歌颂百花仙子的内容。青年男女对歌情深,歌为引子花为媒,在真挚的歌声中赠花定情,便抛绣球和互赠礼物。所得绣球不带回家,待日落分手时,挂到木棉树(民间认为百花仙子常住在木棉树中)上,以求百花仙子保佑爱情永结,心地洁白。
          宁波花朝节
          宁波地区,少女在花朝节这天用绸缎缝作(内塞棉絮)百花娘子布人孩,祈祷像百花娘子一样美貌聪明,会绣百花。妇女则停止刺绣和针线活,烧香点烛膜拜供在桌上的绣花绷子。
          白族花朝节
          大理山下的白族人民,则于农历二月十四举行“春会”,届时家家户户门前以盆栽花卉搭成“花山”,形成花山栉比的一条条“花街”,绚丽多彩,蔚为壮观。古城及城郊的居民和农民身着盛装走出家门,到大理古城各条街道逛花街,赏花景。


          8楼2013-02-25 21:09
          回复
            花朝节记载
            “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渐闻风俗,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望之时,最堪游赏。” ——南宋《梦粱录·二月望》
            “二月望为花朝节。盖花朝月夕,世俗恒言二、八两月为春秋之半,故以二月半为花朝,八月半为月夕也。” ——《中华全国风俗志》
            “燕地寒,花朝 节后,余寒犹厉。” ——袁宏道《满井游记》
            节物风俗
            祝神庙会
            传说花神专管植物的春长夏养,所以,祀奉她的就不仅仅限于花农了,还包括耕种庄稼果蔬的农人。长江三角洲一带多有花神庙,旧时吴越花农家还常供奉着花神的塑像。二月初二花神生辰,许多地方,不少农人都要聚集于花神庙内设供,以祝神禧,东北一带还讲究用素馔来供奉。有的地方还要演戏娱神,通常是由十二伶优分扮每年十二越的各月花神故事。由朱熹的诗,也可以看出人们对花神的感情。人们纷至沓来,就此形成庙会。这天夜里,要提举各种形状的“花神灯”,在花神庙附近巡游,以延伸娱神活动。
            游春扑蝶
            古时,每逢花朝,文人雅士邀三五知己,赏花之余,饮酒作乐,互相唱和,高吟竟日。纵观二三月间的传统佳节会发现,这一时期会有一系列游春的节日——春节拉开了迎春的序幕,花朝节前后构成游春的高潮。撰有名剧《桃花扇》的孔尚任,也曾写有竹枝词形容花朝踏青归来的盛况:“千里仙乡变醉乡,参差城阙掩斜阳。雕鞍绣辔争门入,带得红尘扑鼻香。” 宋时开封一带的花朝曾流行“扑蝶会”,是当时民间颇有趣味的游艺活动。
            种花挑菜 这一天,各地还有栽花种树的习俗,有点今天植树节的味道了;挑菜,就是挖野菜——白蒿、荠菜正是鲜嫩的时候。“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晒种祈丰
            花朝吉日,正值芳菲酝酿之际,家家摊晒各类种子,据说要凑其“百样种子”,以祈丰收。预卜的方法很简单:是日忌雨,晴则带来百物丰熟的吉兆。
            制作花糕
            唐代的节日文化与饮食文化都十分发达。据传武则天嗜花,每到夏历二月十五花朝节这一天,她总要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捣碎,蒸制成糕,用花糕来赏赐群臣。这种糕有着花瓣的馥郁和谷物的芬芳,很快就上行下效,宫廷坊上一时分外流行。


            9楼2013-02-25 21:14
            回复
              以上皆摘自百度百科


              11楼2013-02-25 21: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