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斗吧 关注:599,334贴子:24,771,983

回复:〖转载〗古代服装发饰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隋唐五代冠帽(图)
隋唐五代冠帽 幞头是一种包头用的巾帛。早在东汉就已流行这种装束,魏晋以后巾裹更加普及成为男子的主要首服。隋代幞头较简便。初唐幞头巾子较低,顶部多呈平型,即为“平头小样”巾子。以后巾子渐渐增高,陆续出现“英王踣样”巾子、“官样”巾子、“开元内样”巾子等。幞头有软脚幞头和硬脚幞头。除幞头外,还有纱帽等。左1图为巾子(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实物)。左2图为“平头小样”巾子(四川邛崃石雕)。左3图为“英王板踣样”巾子(陕西咸阳出土陶俑)。左4图为“开元内样”巾子(陕西西安东郊出土陶俑)。
隋唐五代皇帝冕服之一(图)
隋唐五代皇帝服饰 隋唐时期,南北统一,疆域辽阔,经济发达中外交流频繁,体现出唐朝政权的巩固与强大。在服装服饰上也达到空前繁盛时期。隋文帝厉行节俭,衣着俭朴,不注重服装的等级尊卑,经过20来年的修养生息,经济有了很大的恢复。到了隋炀帝即位,崇尚奢华铺张,为了宣扬皇帝的威严,恢复了秦汉章服制度。南北朝时期将冕服十二章纹样中的日、月、星辰三章放到旗帜上,改成九章。隋炀帝又将其放回冕服上,也改成九章。将日、月分列两肩,星辰列于后背,从此“肩挑日月,背负星辰”就成为历代皇帝冕服的既定款式。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这种服制始于周代,历经汉、唐、宋、元诸代,一直延续到清代,绵延两千多年。此图为唐代戴冕冠、穿冕服的帝王(敦煌莫高窟220窟壁画)。
唐五代皇帝冕服之二(图)
隋唐五代皇帝服饰 戴冕冠、穿冕服的帝王(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局部)。阎立本是唐代杰出的画家,曾担任过朝廷的要官。他常配合唐代的政治事件作画,创作了许多重大题材的作品。据文献记载,阎立本曾为唐太宗画过像,并直接参与了唐代官服制度的制定。所以,他所画的帝王服饰比较接近现实,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
隋唐五代皇帝便服(图)
隋唐五代皇帝服饰 隋唐时期,南北统一,疆域辽阔,经济发达中外交流频繁,体现出唐朝政权的巩固与强大。在服装服饰上也达到空前繁盛时期。隋唐时期的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着圆领袍、衫,上自皇帝下至杂役都可穿着,为当时的常服。此图为穿对襟、阔袖便服衫的帝王(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局部)。


17楼2013-02-25 21:10
回复
    二:古代发髻名称
    古代女子发髻的名称繁多,如:
    九鬟仙髻,垂云髻,凌云髻,近香髻,节晕髻,半翻髻,愁来髻等等
    唐代发式有髻、鬟之分,髻为实心,鬟为空心。
    髻名称众多,
    有倭堕髻、螺髻、双螺髻、反绾髻、半翻髻(单刀半翻髻和双刀半翻髻)、
    惊鹄髻、双鬟望仙髻、抛家髻、乌蛮髻、盘桓髻、同心髻、
    交心髻、拔丛髻、回鹘髻、归顺髻、愁来髻、百合髻、长乐髻、
    堕马髻、闹扫状髻、乐游髻、玉环飞仙髻、四环抛髻、盘桓髻、
    双环望仙髻、孔雀开屏髻、圆椎抛髻、抛家髻、玉环飞仙髻、
    三环髻、高环髻、双缨髻、流淑髻、反绾乐游髻、丛梳百叶髻、
    高髻、低髻、凤髻、小髻、侧髻、囚髻、偏髻、花髻(髻上插花者)、
    云髻、双髻、宝髻(缀以花钿、簪钗等首饰者)、平番髻、飞髻、义髻(假髻)等
    鬟有:
    云鬟、高鬟、短鬟、低鬟、双鬟、圆鬟、同心鬟、垂鬟、


    19楼2013-02-25 21:15
    回复
      发髻:
      乌蛮髻,盘桓髻,双鬟髻,重鬟髻,双重髻,少女双重髻,云髻,
      开扫妆髻,回屹锥髻,透额罗髻,簪花髻,宝髻,凤帽,浑脱帽,
      飞天宝髻,高髻插步摇式,堕马髻式,高髻簪花,蝴蝶髻,峨髻,
      朝天髻,簪发簪花式,丫鬟髻,高鬟飞天髻,灵蛇髻,福髻,朝天鬓、福寿鬓、
      发式:
      反绾髻 望月鬓 朝月髻 天鸾簪 双环髻 如意高寰髻 缕鹿髻 同心髻 参鸾髻
      如意高髻 望仙九鬟髻 凌云髻 云鬓高髻 垂髫 圆翻髻 如云高髻 堕马髻
      云近香髻 朝凰髻 涵烟芙蓉髻 朝阳五凤髻 灵蛇髻 飞天髻 垂云髻 惊鹄髻
      流苏髻 祥云髻 朝云近香髻 百合髻 芙蓉归云髻 瑶台髻 百花髻 双髻
      祥云髻 葫芦髻 鸾凤凌云髻 飞云斜髻 惊鸿归云髻


      20楼2013-02-25 21:15
      回复
        古代女子发型变化,基本上是按梳、绾、鬟、结、盘、叠、鬓等变化而成,再饰以各种簪、钗、步摇、珠花等首饰,因此研究女子发型主要是探讨其梳编形式与规律。据古代作品及记载,概括分为结鬟式、拧旋式、盘叠式、结椎式、反绾式、双挂式等主要六类。
        一、结鬟式
        结鬟式梳编法,先把发拢结于顶,然后分股用丝绳系结,弯曲成鬟,托以支柱,高耸在头顶或两侧,有巍峨瞻望之状,再饰各种金钗珠宝,高贵华丽,多用于神女、后妃、贵妇与处女。
        如李公麟《维摩诘像》中之天女,元周郎《杜秋娘像》皆属此类发型。八十七神仙图卷,永乐宫壁画中,这种发式很多,一般有高鬟、双鬟、平鬟、垂鬟等几型式,变化甚多。


        21楼2013-02-25 21:16
        回复
          仙髻多是两侧结高鬟。据《炙毂子》记载:“汉武帝时,王母降,诸仙髻皆异人间,帝令宫中效之,号飞仙髻。”多用于仙女与未出室少女。
          凌云髻属于高式的单鬟。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始皇诏后梳凌云髻,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嫔梳参鸾髻。”这些皆属高鬟式。
          “飞天紒”则是结三鬟于顶,耸立直上。据《宋五行志》记载:“文帝元嘉六年,民间妇人结发者三分发,抽其鬟直上,谓之飞天。”古之“百花”发式亦属这种类型。
          垂鬟分肖`髻,多是未出室少女的发式,将发分股,结鬟于顶,不用托拄,使其自然垂下,并束结肖尾、垂于肩上,亦称燕尾。据《国宪家猷》记载:“汉明帝令宫人梳百花分肖髻。”在唐代常作为处女发式标志。


          22楼2013-02-25 21:16
          回复
            二、拧旋式
            拧旋式梳编法,是将发分几股,似拧麻花地把发蟠曲扭转,盘结于头顶或两侧。这种发式灵活旋动,很助美姿。
            据《采兰杂志》记载:“甄后既入魏宫,宫庭中有一绿蛇,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后异之,因效而为髻,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
            如《八十七神仙图卷》之仙女,唐周肪的纨扇仕女图亦属于这类发型。
            拧旋式变化一般有侧拧、交拧、叠拧等几种形式。


            23楼2013-02-25 21:17
            回复
              “随云髻”类似侧拧之形式,其髻如随云卷动。据《国宪家猷》记载:“陈宫梳随云髻。”这种发式生动灵转,颇为仕女所好。
              “凌虚髻”属于交拧的形式,其髻交集拧旋,悬空托在顶上。据《中华古今注》记载:“隋有凌虚髻、祥云髻。”这种发式如云盘回,凌托顶上,摇而不脱落。


              24楼2013-02-25 21:17
              回复
                “朝云近香髻”类似叠拧的形式,其编法是将发分股拧盘,交叠于顶,生动而稳定。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大业中令宫人梳朝云近香髻。”这种发式别具一格,饶有风趣。在八十七神仙图卷中亦有此种发式。
                “回心髻”类似盘拧的形式,其编法是将发分股交拧,盘结回心于头顶或头前。据《中华古今注》记载:“梁武帝诏宫人梳回心髻。”清佚名之《胤祯妃行乐图屏》中亦有这种发式。


                25楼2013-02-25 21:17
                回复
                  盘叠式
                  盘叠式梳编法是将发分股系结拢起,再盘叠在头顶或两侧,称为“螺髻”。
                  在《凝宫词》里有“螺髻凝香晓黛浓”之句。
                  这种发式在唐代兴起流行,从存世的唐代绘画、墓壁画中皆可见到。
                  永泰公主及墓壁画及八十七神仙图卷中之仙女,皆类似这种发式。
                  这种发型秀丽而富有装饰性,为后妃公主、贵妇所好。
                  其变化形式甚多,一般有单螺、双螺、百合髻、盘恒髻等形式。


                  26楼2013-02-25 21:18
                  回复
                    单螺其梳编法是将发股集结,盘叠如螺。置于头顶上,在永泰公主墓石椁内西面北次间之雕饰,亦有些类发式。
                    双螺其梳编法是将发分为两大股,盘结双叠于两顶角,亦名“双角”,在《喀喇和卓古墓壁画》亦有这类发型,螺髻清晰秀雅。


                    27楼2013-02-25 21:18
                    回复
                      “百合髻”其梳编法是净发分股盘结,并合叠于头顶。如图所示。
                      “盘桓髻”其梳编法是将发蟠曲交卷,盘叠于头顶上,稳而不走落,称为盘桓髻。据《中华古今注》记载:“长安妇女好为盘桓髻,到今其法不绝。”


                      28楼2013-02-25 21:19
                      回复
                        结椎式的梳编法是发拢结在头顶、头前、头后或两侧,然后用丝绳束缚,盘卷成一椎、二椎或三椎,用簪贯住,耸竖于头上。
                        据《事物原始》记载:“孙寿为堕马髻,赵合德入宫卷发,号新兴髻,孟光为椎髻。”皆类似于结椎式,结椎式蕴藉持重,温文尔雅。
                        从商周一直到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历代皆有延用,其变化甚多。
                        主要有高椎髻,抛家髻、堕马髻等几大类。


                        29楼2013-02-25 21:19
                        回复
                          “高椎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于顶,挽成单椎,耸立于头顶,据《妆台记》记载:“宋理宗朝宫妃梳高髻于顶,巍峨高耸,号高椎髻。”在宋代山西太原晋祠女塑中亦有这种发式。
                          “抛家髻”其梳编法是在头顶挽椎成髻,两鬓缓长,以泽胶贴而抱面。据《唐五行志》记载“贵妃假鬓为首饰,曰义髻,僖宗内人束发甚急为囚髻,唐末妇人梳发以两髻抱面为抛家髻”。今京剧旦角仍延用之。


                          30楼2013-02-25 21:20
                          回复
                            “倾髻”其梳编法是将发分股结椎、倾斜结束置于头前或头侧,在仕女画中颇为多见。据《晋书》记载:“太元中公主妇女必缓鬓,倾髻以为盛饰。”
                            “堕马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挽结成大椎,在椎中处结丝绳,状如马肚,堕于头侧或脑后。据〈事物原始〉记载:“孙寿为堕马髻。”《古今中华注》也记有“堕马髻惟倭堕髻,一云:堕马之余形也”。


                            31楼2013-02-25 21:20
                            回复
                              反绾式
                              反绾式的梳编法是将发拢住,往后拢结于顶,再反绾成各种形式。
                              如绾成双刀,称“翻刀髻”。绾成惊鸟欲飞,称“惊鹄髻”。绾成元宝,称“元宝髻”。反绾成高墙,称“高髻”。如《簪花仕女图》之发式。
                              据《妆台记》记载:“开元中梳反绾髻、回鹤髻,贵妃作愁来髻,贞元中归真髻,贴五色花子。”
                              这种反绾梳编较难,多流行于盛唐,为后妃贵妇之盛装,如〈韩熙载夜宴图〉中之一梳反绾式。
                              其变化一般有“双刀髻”、“惊鹄髻”、“朝天髻”、“元宝髻”等。


                              32楼2013-02-25 21: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