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吧 关注:1,714贴子:17,686
  • 26回复贴,共1

钮先钟关于《问对》以及李靖李世民的看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引言
《李卫公问对》在《武经七书》之中的正式书名为《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常简称为《唐李问对》(本章则简称《问对》)。   那是一本用问答体写成的古代兵书,以时代而论,应该是《武经七书》中最后的一本,但很奇怪,在宋版七书中,其编排列第四位,仅在《孙子》、《吴子》、《司马法》之后,而在《尉缭子》、《黄石公三略》、《六韬》之前、其原因安在,无法理解。   这本书的内容为唐太宗(599-649)与李卫公(571-649)二人讨论兵法的问答记录。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字数约一万有余,但各书所计算数字又有差异:《中国兵书通览》为一万零三百字,《中国兵学文化》为一万三千字;书中问答均由唐太宗发问而由李卫公作答,其所记录的条数,各书亦不相同:《中国兵学文化》为九十八个问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概论》则认为只有五十四次问对。至于《中国军事思想史》的计算则更为复杂:上卷三十四问,中卷三十问,下卷二十二问。其所以有如此复杂的差异,原因是各书的计算方式并不相同。   中国古代兵书采取问答形式者固然很多,例如《吴子》、《六韬》,但实际上,问者是非常简单,而只留下答者独抒己见而已。这本书所记则为例外,要算是真正的自由讨论。尤其是问者常追根究底,而答者也反复辩解。所以,不仅分析颇为深入,而且更具启发价值,多少应该算是一种特色。   《问对》虽已成书千余年,但在古代兵书中却是一本相当冷门的书。从古到今都很少有人研究,许多年来都很少看到有以该书为主题的论著。实际上,从战略研究的观点来看《问对》,是一本很值得研读的古代兵书,其理由可以简述如下:
一、唐太宗在我国历史中是一位非常伟大的人物,其文治武功,固不待言,尤其是有超人的天才,而且又能好学好问,真可以说是天纵之圣。从《问对》书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一位天才皇帝的智慧和风度。在战略思想中,他的地位远超过拿破仑。
二、李卫公的战略天才与唐太宗可说是伯仲之间,而其学养之深则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他们两人在互相讨论学问时,真是棋逢敌手,让旁观者(读者)有如醉如痴之感。所以不要小看了这一本书,它是两位战略天才的对话。


1楼2013-02-25 14:53回复
    第一个应该思考的问题即为这本书的来源,其次才是真伪的判断。《问对》的内容为唐太宗与李靖之间的对话记录。我们姑且假定这是事实,除非有第三人在场,专司记录,否则必然为李靖在谈话之后所作的追记。李靖是好学之士,著作颇多,所以《问对》的原稿出于其本人的记录,应为合理的推论。不过,现有的书则并非出于其手笔,因为“太宗”为谥号,所以成书的时间必然是在太宗崩逝之后,把当时对话内容写成这样一本书的人是谁,我们无法知道,不过据说此书在宋代初年即已流行,所以可断言是宋代以前的人。因此,也就否定了阮逸所撰伪书之说。阮逸在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1)始中进士,自不可能使其伪作在北宋初年即已流行。   事实上,宋神宗元丰年间编辑《武经七书》时,即已有人对《问对》的真伪提出疑问。陈去非曾奉命校七书,疑《六韬》与《问对》,司业朱服曰:“此书行之已久,不可遽废。”(朱服为《武经七书》的主编)   大陆出版的《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概论》对于这个问题的意见颇有价值,特引述如下:   有人认为《问对》是后人伪托之作,我们认为“疑伪则可,断伪则难”,在没有确证之前,还是尊重传统的看法。   《李卫公问对》自宋元丰三年编入《武经七书》后,即刻版刊行。但北宋的版本现已不可见,目前最早的版本为南宋孝宗、光宗年间所刻的《武经七书》本,后世的各种版本大致都以此为根据。   《问对》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但每卷并无一定的主题,至于为何如此划分,其理由也无法解释。每卷的内容相当复杂,有时陈义颇高,值得深入思考,有时则仅限于战术层面,尤其是有关阵法的讨论,在今天可以说是已经殊少价值。不过,概括言之,《问对》的主要部分,也是最精彩的部分,还是对军事思想的讨论,他们君臣二人都是孙子的崇拜者,所以在谈到孙子兵法时,真是有如数家珍之感。而且他们也的确曾经提出若干新观念,值得特别重视。
    以下的部分即为从三卷之中提出具有特殊意义的问题,作较深入的分析,至于比较不重要的内容则一概从略。


    3楼2013-02-25 14:53
    回复
      2025-05-09 21:06:15
      广告
      结论
      对《问对》全书作了如此综合扼要的介绍之后,又应有何种感想,何种评论?当然,任何著作都一定是瑕瑜互见,有其优点和特长,也有其缺失甚或错误。即令伟大如孙子,在其十三篇中还是可以找到弱点,而并非尽善尽美。《问对》是由二人对话编辑而成,发言者事先并无准备,而且也无一定的主题,所以其遗漏和缺失必然会比正规性的著作多,也是可以谅解的。   尽管如此,这本书还是有很多特点,值得称赞的,过去已有的评论即可为例证。现在略举数则如下:
      一、宋人戴少望在《将鉴论断》中认为此书对“兴废得失,事宜情实,兵家术法粲然毕举,皆可垂范将来”。这是对其学术价值的肯定。
      二、清人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指出:“其书分别奇正,指画攻守,变易主客,于兵家微意时有所得。”综观全书,这样的评语似非溢美之辞。
      三、最近,《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概论》有一段话似乎很值得引述:《李卫公问对》对古代的军制、阵法,兵书的源流、分类等都有所探讨,并把不同的说法加以澄清,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因此,宋朝把它编入《武经七书》不是偶然的。   概括言之,《问对》全书中最具有特色,最值得重视的部分即为太宗与李靖对孙子思想的研究和讨论。他们两人对《孙子》的确曾作非常深入的思考,所以提出的某些意见也确有新意,独创一格,为其他注解《孙子》的先贤所不及,甚至于连曹操(第一位注《孙子》的人)也应自叹弗如。
      事实上,他们对曹操曾作了若干合理的批评。   当然,这本经典并非没有缺失,其最大的缺失可能为下述两点:
      一、这本书内容毫无系统可言,因为它本是谈话记录,而所谈的内容更是海阔天空,应有尽有。除孙子可以算是对话的核心以外,其他的观点似乎都只是随机抽样而已。
      二、他们两人都是战略天才,但所谈论的问题层次都不甚高,只以军事为限,几乎完全不曾触及大战略的层面,实在令人不解,甚至于可以说令人失望。尽管李靖最后认为军事部分仅为兵法的第三等,但问对却从未超越此一等级。
      也许有人会怀疑,人类马上就要进入21世纪,为什么还要花许多时间去研究千年古籍。事实上,古书还是应该读,甚至必须读。任何从事学术研究的人,都必须探本溯源,否则既不能温故知新,更不能鉴往知来。


      7楼2013-02-25 15:01
      回复
        以上语句摘自《战略家》(钮先钟著)


        8楼2013-02-25 15:02
        回复
          二李问对的最大特点是,问对双方都具有专业军事素养。他们都出身于北朝军事贵族集团。李世民出身于北朝“八柱国”系统几大豪门之一的李氏家族,是典型的军事贵族。李靖家族稍微弱一点,但是亲戚婚姻之族也是赫赫有名的军中权贵。二李都经历了很好的军事专业培养。水涨船高,讨论者本身的专业性决定了这本书具有较高的军事理论水平。
          同时,二李自身也具有丰富的战争经验。这进一步提升了本书的专业水平。


          IP属地:山东12楼2014-09-17 15:42
          回复
            钮先钟,著名军事家蒋公所重之军事家。他的书看过,总是在不经意的地方出现一点若有若无的古怪,不知道从何而来。


            IP属地:山东13楼2014-09-17 15:46
            回复
              问对中记载了李世民本人的军事思想,“深乎,节制之兵”很想看到有这段话的解读。我本人认为这才是《问对》一书的核心价值。


              14楼2015-01-22 19:20
              回复
                李靖、李世民都达不到战略层次。唐初真正的战略家是李渊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1-11-12 21: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