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雯婕 - Before the Doom / 世界落日 词曲:尚雯婕 制作人:谭伊哲 这首歌作为去年尚雯婕专辑《最后的赞歌》(ODE TO THE DOOM)的开篇,开始的一分多钟的Intro是由慈成培吉活佛亲自献声加持的。(听过王菲《愿》的人应该都知道慈成培吉大师是谁了吧。。。他本人真的很帅的!) 而且这也是陈雨黎先生(陈其钢之子,与去年秋天不幸在瑞士因车祸逝世)生前最后一部录音作品。 这首歌和《夜之缪斯》有点类似,都是结合了世界音乐风格,但是这首歌的宗教意味更浓厚一些。
电子音乐跟摇滚乐是绝对不同的风格,虽然他们都有可能用到一些电子乐器,如电吉他电子琴等,但是,简单粗糙地来书,摇滚乐显然不是有几次失真音效就算电子了,摇滚乐也不用DJ对吧…… 论非主流与主流 主流与非主流是个讨论不完的话题。不过,我国银民还是很爱追捧欧美流行乐的,现在欧美流行乐坛里以电子见长的组合和歌手也并不少。所以,要说电子乐的接受度,并不像很多人想的那么非主流。举个例子,《我是歌手》第三场,尚雯婕选择的是黑眼豆豆的《Let's Get It Started》,其实这首歌在零三年就红遍了全球,不过一直到今天,这首歌在中国也是很多夜店必选的开场嗨曲、 别说中国人只认嗨,其实中国人还是能嗨的很有品味的。也许此时你还分不清什么是电子乐的各种类别,但是一听到那种合成器点燃急速的强烈音效,通过混响而变声的机器人似的DJ合唱,你是不是也能瞬间觉得热血上涌,很希望站起来摇晃你的身体?那么请问,现场接受度这么高,为什么一定要被定义为非主流呢?
这几张专辑的中文词几乎全是林若宁作品,而作曲则基本由尚雯婕自己一手包办。挑几首来看,《阿修罗》是粤语版《love warrior》,主旨相通,借好战的阿修罗描绘爱的战争,“仍然无可后退,似好战者后裔,我去爱无半点畏惧。生过死过打过爱的一仗,经历失心病使我更加闪亮,波折越强抵抗力便越强,冲破石墙找我灿烂艳阳”,林若宁的词填得不像是师出林夕,倒像是得了黄伟文真传,一个“狠”字形容足矣,相比而言,我还是更倾心于林夕填给王菲的那首《阿修罗》,“情愿一起沉没,也不欣赏泡沫;不愿立地成佛,宁愿要走火入魔;情愿两个人不快活,也要一起生活;享受哀艳的战火,将玻璃鞋也击破,都不愿看破”,师父到底还是比徒弟棋高一着。《紧箍咒》是《nightmare》的粤语版,开头紧凑的节奏很吸引人,电音的魅力就在于其数学公式般精准的节奏,好似摩斯密码般动人。林若宁填紧箍咒,又与师父撞车,林夕也给麦浚龙填过《金刚圈》,最喜欢的一句是“你那金刚圈,纵箍到这么紧,但放松的手,令戒指也套不稳。悟空哪会相信,爱与痛,很相衬”,同样题材,林若宁填出截然相反的意思,“紧到会箍死,痛造就趣味。恋爱见光死,委曲于天地。金刚圈约束,爱却被亵渎”,中间有一句倒是可以形容尚雯婕,“这是异类被同类注目”。《宿命论》应该算是我最喜欢的一首,从词到曲都没得挑。“凡人只懂得敲经,笃信世界会安定,谁相信宿命,打破宿命,不惜远征。凡人岂敢哼一声,掌相已有了天定,捱苦与丰盛,未来别要,靠算命。凡人只懂得虚惊,恐怕节奏太急劲,谁相信宿命,打破宿命,不惜远征。凡人只懂得占星,推算变化与稳定,长久与短暂,幸福孤清,不认命。甚么命运,甚么命理,甚么命定,甚么命相,是喜是悲就在我不需要观星,不信宿命,无需占卜水晶”,词填得太好,以至盖过英文版《Addiction》的光芒。《鹦鹉》又让人眼前一亮,尚雯婕就好像冲开四壁的笼中鸟,“我替我说话,我自有我态度;我替我说话,我发现我一套;我替我说话,我拒绝似只鹦鹉。囚室破壁,腾出罅隙,重新见识,向上天冲击。迷恋每束野花,游走每一国家 ,怜惜每一个他,以榕树当家,看河堤浪花,再亳无负担,为自己说话。大声喧哗,大声喧哗,不依你的,一般见识”,这首词为尚雯婕代言再合适不过。主打歌《Ode To The Doom》国语歌词依然是林若宁作品,但粤语歌词写惯了,国语歌词总是逊色一点,这首歌里最喜欢那段念白:我和你,只能走向毁灭,狂花末路,永别说得正好,我们冤冤相报,我们劫数难逃,我们互相声讨,我们天荒地老,吵闹,损耗,烦扰,然后,拥抱…… 好歌太多,每首都有可称道处,尤其法语歌,虽然听不懂歌词,但旋律编曲到尚雯婕把声已经够美。倒是粤语部分,如果换了黄伟文来填词会不会擦出更奇妙的火花?同为时尚界领军人物,黄伟文应该更能捕捉尚雯婕神韵吧?多说无益,只能期待今后有机会合作。讲到这里,黄伟文的《Concert YY》最近也出咗碟,古巨基的《告别我的恋人们》也是佳作,林忆莲有新作《盖亚》,年过七十的Bob Dylan也出了张备受瞩目的《Tempest》……尚雯婕同学,继续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