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关注:243,385贴子:1,322,699
  • 1回复贴,共1

简评《生死疲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简评《生死疲劳》
◎隔川唱晚
我领悟到,阅读一个作家的作品,仅仅一部是不够的。就像在连续读了许多郁达夫的短篇小说后,才体会到他作品中所渲染的忧郁气氛,关于爱情,关于爱国。郁达夫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中某个社会面貌的写照,随着中国文学风起云涌、蒸蒸日上,读现代作家莫言——这位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一部当然是也是不够的。
我曾经读过莫言的《檀香刑》,我还记得阅读时随着文字的描述,无数次涌现出作呕、恶心、甚至不知道因为熬夜阅读导致或是因为书中所述情节导致产生极度的头晕眼花!当然,作为读者,能产生这些通过文字而起的生理反应,足见读者的认真,作者的高超功底。《檀香刑》以油腻、肮脏、血腥的文字描绘了腐朽的封建王朝后期的暴力“美”——我认为“美”有两种,一种是真真切切的美,如雪花纷飞、寒梅傲枝,一个风情万种的女子舞动着偏偏霓裳这般的意境美,而后升华至情感美;而另一种,则是极端丑陋的文字,却让读者在半吐半泻中也使情感升华到了情感的美——这个道理,读过闻一多《死水》的人自能明白。《檀香刑》的“美”正是后者。正如《生死疲劳》同《檀香刑》一样,不乏对性的描写,且描写的淋漓尽致、毫不避讳,不但不避讳,更要把它描写得生动活现,连**过程中双方的心理都写出——这足以让意志不定的人又产生生理反应了——最终由肉体上升为情感时,依然不否此为“美”。
现在,鄙人就来简单谈谈鄙人对于这部荣获诺贝尔奖作品《生死疲劳》的愚见。
我们从外到内,当你翻开目录时,你就知道这同样是一本章回体小说,作者还原古代小说的特点,几乎所有章节的标题都是对仗的两句七言,这与《檀香刑》相同。
在叙述上,作者同样以“我”阐述故事发展,且“我”不仅是一个人。书中的“我”是西门闹,是驴、牛、猪、狗,是蓝解放,是大头儿蓝千岁。通过“我”所指对象的变换、交错,成功刻画了每个人每个动物的性格和思想,也使得每个人感情的表达更加真切。不用旁观者角度的第三人称叙说,不单单用一个人的眼睛去说,正如余华所说“生活是自己的感受”,作者用了不同的“我”,叙述了“我”的思想和“我们”错综的故事纠葛。这就不得不使读者去认真品味理解每一个主人公。要感叹的是,作者在选择“我”时定是良苦用心的。何时适合用驴来叙说故事,何时适合用蓝解放来叙述故事,何时用猪,何时用狗,何时用“莫言那小子”来叙述,都是精心布置的。例如,用驴的人称作为第一部的叙述,因为西门驴曾是心门闹,心门闹曾是被冤死的地主,他带着仇恨转世,当他转世为蓝脸家的驴时,起初他恨蓝脸和昔日的二房迎春成为夫妻。他桀骜不驯,却带着西门闹的记忆成为蓝脸的忠实朋友,创下一次次壮举,为蓝脸争光。当他做牛后,叙述人便换成了蓝解放,他用他的叙述,更加生动地渲染了蓝脸和西门牛深厚的情谊,并刻画了西门牛的朴实、忠厚、英勇。同样,西门猪的叙述又传神地照亮了作为一只猪,他的不拘一格、与众不同、时而调皮时而勇敢的形象……后来章节的叙述都是如此,不逐一列举。
不但第一人称的所代表的对象在交错更换。随着时代的变化、年龄的变化、世事的变化,每个人的性格也在逐渐变化。西门闹每一回转世,在他勇敢、骄傲的本性前都沾上了作为动物,无论是驴是狗时的性格;蓝金龙与蓝脸从小到大,通过人物描写技巧刻画了二者性格的微妙变化。比如西门金龙在那个批斗地主的年代里是是不会承认自己是地主西门闹的后代,而在后来,当政治旋转,为那些曾经的“坏人”洗脱罪名后,他决然地把自己的姓氏改为了“西门”(当然,我是不大喜欢金龙这个角色的,他冷酷无情,往养父蓝脸身上泼油漆,打自己的重山弟弟。他随时拨转,不惜一切代价把自己往高处爬。他倔强残忍,用卑鄙的手段逼死西门牛——他的父亲转世——当然,剧情就需要一个这样的人物,能够把一个人写得让读者厌恶憎恨也是作者高明的笔法)。


1楼2013-02-21 17:08回复
    不错


    IP属地:山西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3-02-21 17: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