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三堂吧 关注:53贴子:3,452
  • 3回复贴,共1

鲧堤觅踪话沧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滚滚黄河东逝水,源远流长写春秋。相传在尧舜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洪水泛滥,平原大地一片汪洋,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尧帝根据四方部落首领的建议,派鲧去治理洪水。鲧历时九载,用筑堤拦堵的方法抗洪救灾。民间有一种传说,鲧为了平息水患,显现神迹,到天庭盗取“息壤”。那是玉皇大帝的神土,一小块就能迅速“复制”出很多土壤,只要投在地上一点点,就会一变十、十生百,堆成大堤,积成丘陵。鲧把“息壤”撒向洪水中,眼前立刻出现了一条条堤坝,拦住了汹涌的波涛,驯服了兴风作浪的水怪。人民得救了,可是,鲧却因偷盗“息壤”而激怒了玉皇大帝,被派来的天兵天将杀害,剩下的“息壤”也被夺走了。为了纪念鲧,人们就把那些堤陵叫做“鲧堤”。
这迷人的神话,寄托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洪魔的强烈愿望,从中也可以看出,传说中的鲧忠于职守,临危不惧,舍己为人,是很得民心的。


IP属地:山东1楼2013-02-21 11:20回复
    古语说:兵来将挡水来土屯。鲧带领广大人民以“堰”(筑堤)治水,按说是有一定道理的。不料,洪水横溢,一浪高过一浪,时常决口,反而冲毁了更多的房屋,淹没了更多的田地,结果劳民伤财。史书上说,舜接替尧为部落联盟首领以后,把治水无功的鲧流放到了羽山,今山东省蓬莱县东南30里处。另一种说法是,“帝怒,杀鲧,令其子禹,袭父职治水。”禹受命后,接受了父鲧失败的教训,经过周密考察,改堵为疏,即挖河,把洪水导入大江大河,再归入大海,十三年后治洪终于胜利。
    失败是成功之母。应该说,鲧的悲剧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他付出的代价也是值得的,其结局受到人们的同情。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鲧是失败的英雄,禹是成功的圣人。


    IP属地:山东2楼2013-02-21 11: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