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大纲吧 关注:277贴子:749
  • 7回复贴,共1

钱穆——一个历史世纪的文化背影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钱穆——一个历史世纪的文化背影
胡正良
(中国作协会员、中国国学院研究员)

一个人在一个百年的岁月里独自拥有九十六个属于自己的生命年轮,并在漫长而持续的读书、教书、著书之中渐成一道历史风景、一座文化坐标、一桢世纪背影,这是十分罕见的。
这个人,如果放在生活的户口本上去检索,他叫钱穆,中学文凭,公元1895年7月30日,在晚清光绪王朝的沉闷酷暑中,诞生于江苏无锡一个叫七房桥的小乡村;如果走进当代学术的牌坊里去拜谒,他居于牌坊的醒目位置,上书一代儒宗、历史学家钱穆先生。
说起钱穆先生,我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曾看过他的一些作品简介,由于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并没有留下太多太深的印象。真正静下心来凝望那桢属于一个历史世纪的文化背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那时,国学热、文化热正渐次升温,钱穆的名字经常出现在报端和一些专家学者的评论文章里。作为一个曾沉潜于历史云烟深处打捞过诗词歌赋的码字人,我不想也不愿错过这次文化寻根、历史寻根的机会。也许是巧合吧,新千年的前夜,我参加完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徐州故居藏品展开幕仪式后,一次非正规的文友相聚,一位历史学博士的一番宏论,加快了我走近钱穆先生的步伐。记得那位博士说,中国二十世纪的史学大家,一百年后人们记住的是章太炎、胡适和顾颉刚,二百年后人们记住的是王国维和陈寅恪,三百年后人们记住的就只有一个钱穆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语掀起心之澜。灵魂深处的真情向往,让那桢背影在世纪之交的一个红彤朝日,渐渐明亮、清晰和伟岸起来。

走近钱穆先生,当从走近钱穆先生的书开始。
书是钱先生的命,是钱先生输入脉管的血。钱先生一生以书为原点,在读、教、著三维空间里纵横驰骋,从无懈怠,对中国历史文化的那份“温情与敬意”、“为故国招魂”的那腔热忱与志业,被先生演绎得荡气回肠,可歌可泣。他读书破万卷,治学八十余年,著述逾千万言,尤其是著述中的《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朱子新学案》等精品,或自成体系,或博大精深,或贯彻古今,或独秀史林,被史家喻之百世可芳绝非妄语虚言。
那就看看钱穆先生的书吧。
在钱穆先生卷幅浩瀚的著述里,《先秦诸子系年》是不可不读的一部。这部书是钱穆先生早期著作的代表,是钱穆先生名震史坛的成名之作,作为中国二十世纪的经典文化名著,不仅开一代风气之先,更是让后人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史学架构可能企及的思想认识高度。曾有史家这样评论:钱著《先秦诸子系年》考据之准确,用料之精当,逻辑之严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作为一座丰碑,后人想要撼动它,除非若干年后人们打开秦始皇陵地宫,与所藏的先秦诸子典籍进行比对,而那时,人们又会多出一个惊喜,钱穆简直神了,他的生命长了两千多岁,与生活在同时代的诸子们一同指点江山,一同激扬文字,一同感悟岁月,一同阅历沧桑。


1楼2013-02-20 17:52回复
    尼玛,度娘审核,发重了~~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3-02-27 07:14
    回复
      2025-05-13 04:03:18
      广告
      时光如水,悄无声息。一瞬间,钱穆的《国史大纲》问世已经六十多年了。六十多年来,国内外学者撰著的关于中国史方面的著作不胜枚举,有名的即使如吕思勉的《中国通史》,也无法与钱穆的《国史大纲》比肩。《国史大纲》在时间和读者的长期考验里,已经化作一座文化的坐标,一桢历史的背影,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一个时代的高峰。由此,我想到,钱穆如果没有开放的眼界,没有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识,仅仅局限于古史考辨,在历史的断壁残章里绕弯弯、求余韵、找枝叶,他的文化高度、历史成就断然不会这么高。钱穆是历史和时势造就的领一代风骚的史学大师。
             五
                  
             在中国历史上,宋代是一个值得历史学家、人文学者品味沉思的朝代。虽然战乱不断,偏安一隅,但综合国力和文化建树确是中国古代最辉煌的时期之一。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在这个奇迹里,朱子海拔所丈量的就是这个朝代的文化高度和思想高度。
                   钱穆一生对朱子情有独钟。幼时读朱子,开启懵懂心志;年轻时教朱子,传播先贤思想;中年和晚年时写朱子,解剖和阐发新儒家真谛。
                  
             我曾读过多位学者撰(编)著的《中国思想史》,大致的意见是,在儒家思想的流变史里,经历了两次高峰。一次是以孔子思想为主要代表的儒家思想创制时期,自孔子以后的两千多年,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孔子也因此落下了“天下文官祖,历代帝王师”的经久赞誉。一次是以朱子为代表的宋理学集大成时期,在朱子的理学体系里,孔子的思想得到了传承和发展,为儒学重获新生机,发挥新精神,矗立了八百年不倒的精神雕像。
                  
             显然,这些观点与钱穆所倡导和极力推崇的朱子学要义不谋而合。钱穆在《朱子学提纲》里指出:“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孔子集前古学术思想之大成,开创儒学,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一主要骨干。北宋理学兴起,乃儒学之重光。朱子崛起南宋,不仅能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并亦可谓其乃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此两人,先后矗立,皆能汇纳群流,归之一趋。”
                   秋阳绚烂,秋水苍茫。钱穆向朱子迈开的最关键一步是他的晚年时期。而在这之前,他为治朱子学所做的准备和尝试,占据了他生命中的一半时光。
                  
             1949年,在共和国诞生的前夜,钱穆并没有像冯友兰、吴宓、贺麟、熊十力、陈垣等大学者一样选择留在大陆,等待新生的共和国,而是随任教的广州华侨大学迁往香港,“希望在南国传播中国文化之一脉”,从此开始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漂泊生涯。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3-02-27 07:15
      回复
        在客居香港的16年里,钱穆以教育家和学者的双重身份活跃在南国的教育及学术舞台上。他与唐君毅、张丕介等历尽千辛万苦,一同创办新亚书院,亲自担任院长,直到以新亚书院为主体之一,成丅立著名的香港中文大学,才辞职赴台,为香港教育史留下了光辉一页;他继续主讲中国通史课,与新儒家代表张君励、唐君毅、徐复观、牟宗三等一起,为弘扬国学精粹,传播传统文化,担当先锋,为人师表,为港台及海外培养了一大批国学通才,著名历史学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余英时就是这一时期钱门弟子中的优秀代表;他弥补了青年时没能进入高等学府学习、没能到海外留学的遗憾,长期讲学和问学于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世界一流学府之间,在西方的高端讲坛上鸣响东方声音,撒播中国传统文化音符,为中西文化交流担当了卓越使者;他时刻不忘朱子,在紧张的办学教学之余,仍潜心朱子的研究,先后完成了《宋明理学概述》、《朱熹学述》、《朱子泛论心地功夫》、《朱子的史学》等全方位扫描朱子的著作,这些作品为钱穆晚年归宗朱子、“综六艺以尊朱”铺设了道路,埋下了伏笔。
                    
               1965年6月,钱穆正式卸任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校政职务,携夫人胡美琦于7月赴马来亚大学中文系讲授中国学术思想课程,专读《朱子语类》,八个月后返回香港。后因香港爆发“难民潮”,钱穆于1967年7月亲赴台北,寻觅新居。新居位于台北市郊区士林外双溪,由胡美琦设计图样,蒋介石亲令建造,这里依附阳明山风景区,与台北故宫博物院相望为邻。钱穆的迁台之举,因有蒋介石的关照,而成为当年轰动台湾的一件文化大事。1967年10月,钱穆夫妇正式迁居台北,1968年7月入住古朴而典雅的外双溪素书楼。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素书楼见证了钱穆晚年生活与学术活动的点点滴滴。
                    
               往事如烟,先贤如梦,缠绕了钱穆的大半生。现在终于有了生命的温暖港湾,有了全身心投入朱子的机会,几十年的日积月累,使《朱子新学案》呼之欲出。1969年11月,钱穆以三年之功,在素书楼完成了他一生中最长的单部著作《朱子新学案》。
                    
               《朱子新学案》皇皇五大卷,逾百万言,1971年9月,由台北三民书局最早出版后,立刻在海内外汉学界引起广泛共鸣,成为一部享有世界声誉的中国文化名著,有不少学者据此把钱穆尊称为“当代朱子”、“新时代的新朱熹”,是能够经受住考验和推敲的。
                    
               我读的《朱子新学案》是巴蜀书社的汉字简体版本。读它,我读得很辛苦很投入很亢奋,常常随着钱穆的情感一同律动,随着钱穆的笔束一同悲喜,随着钱穆的思索一同凝重。在钱先生的学案里,八百年多前的朱子活了,朱子的思想活了,正统的儒学活了。二十多天的时间,与其说是在读钱先生的“学案”,不如说是经历了一次纯净的思想之旅,一次高洁的灵魂洗礼,一次深刻的文化寻根更恰当些。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3-02-27 07:17
        回复
                 当然,一部深奥玄妙的《朱子新学案》,光粗枝大叶地翻阅,寻找点毛皮,是不会有多少收获的,它需要心无旁鹭,虔诚地走近、走进,才能真正把握其思想内核,真正感受它的无穷魅力,进而理解它,读懂它。在这里,有几个问题希望引起读友们的关注:第一,冠于篇首的长文《朱子学提纲》要细读精读。这篇提纲集全文论点、思想之精粹,以诗化的语言,对儒学史、中国学术史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归纳与概括,其匠心其凝练其深刻,举世无二人能及。正如著名华裔学者杨联陛所称赞的:“钱先生的中国学术思想史博大精深,并世无人能出其右,像这样的《提纲》,胡适之先生恐怕是写不出来的。”第二,全书的框架设计要仔细咀嚼回味。《朱子新学案》分五卷两大部分。第一、第二卷为思想之部,由理气和心性分而承之,妙论宇宙本体之形上学;第三卷为专论,详析详解详察朱子思想之发展及其在当时理学界之地位;第四、第五卷为学术之部,以经、史、文学三足而辉映成章。此种架构,条清缕晰,贯通了朱子思想之渊源之要义之演进,为全面认识朱子儒学上升一新高度。第三,作为集大成者的朱子要重新认识。在《朱子新学案》里,钱穆颠覆长期定位于朱子身上的哲学家、思想家之限,以思想、经学、史学、文学之四脉,全方位还原朱子的哲学家、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本色,大力彰显朱子纳吐百家、博采众长之儒宗气魄,使其与孔子呈双峰对恃之势。
                      
                 高贵如金,细腻如木,纯净如水,炽热如火,朴素如土,炼就了钱穆驾驭五行的纯真笔力。这股力道旋转于先秦诸子、宋明理学、丹青翰海之间,以文字的墨香在历史长卷上掀起波涛,以文化的旋律在民族精神上刻下烙印,让其焕发绚丽异彩,那该是多么壮美的一道风景。在这道景致里,天人合一的思想始终辉映着钱穆著作的主题,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儒者乐书的文化情怀,温馨而惬意。
                      
                 就钱穆先生同时代的国学大家而言,他的书是较为好读好懂的,是最为中国化的。原因很简单,他没有正式留过洋,没有接受过正统的洋文化教育,不会轻易把洋主义、洋文字拿到书中贴标签、兑水分;他一生钟情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生耕耘和收获于中华历史文化的肥田沃野。他一路行走在经、史、子、集之间,兼收并蓄,和而不同。用近乎一个世纪的时间,开辟了一块广阔无垠的精神大陆,点亮着中华文化的长天厚宇。钱穆是中国历史文化造就的继往开来的一代儒宗。
                 六
                      
                 我的徐州老乡、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曾把自己称为“苦学派”,穷一生的苦学来感悟中国传统绘画的玄机,来描摹大千世界的神奇,来领略西方艺术的真谛,尽一生的实践“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最终成就中国二十世纪别具一格、别具神韵的李家山水,成为画史留名的一代宗师。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3-02-27 07:17
          回复
            一遍又一遍地看~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3-10-02 20:01
            回复
              啦啦啦


              IP属地:陕西16楼2015-05-06 12:48
              回复
                膜拜


                20楼2017-01-12 10: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