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馍作为晋南的传统特色民俗文化,已有千年的历史。闻喜花馍,因其逼真的造型、鲜艳的颜色以及劲道十足的馒头口味,被人们誉为“舌尖上的美食”、“指尖上的艺术”。近日,运城电视台《今日关注》栏目播出闻喜花馍专题片,对闻喜花馍的用料选材、制作工艺、吉祥寓意、发展前景等进行了全方位展示报道,晨报特将专题片解说词辑录整理刊发,以飨读者。闻喜花馍久负盛名。
虽为食用的馒头,但因花式繁多,故命名为花馍。闻喜花馍盛行于明清,曾是皇室贵族大典礼仪的贡品,传承至今,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完整的创作体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厚的民俗寓意及浓郁的地方特色。
“闻喜花馍”2006年入选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展出,大放异彩;在2012年举办的“中国闻喜花馍文化节上”创造了四项世界纪录;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先生誉其为“指尖上的艺术”。
“馒头”俗称“馍”,是晋南人饭桌上不可或缺的主食。晋南的农村有句俗语“有事就有馍,有馍就有事”。可以看出,“馍”是晋南人逢年过节、走亲访友必备的佳品。
围绕这一传统民俗,近几年,闻喜县大力发展花馍文化产业,拓展其产业链,使这一悠久的传统民俗焕发出全新的产业文化气息。近日,记者走访闻喜县各大馍铺,深入了解了这一指尖上的艺术。
舌尖上精益求精 2013年春节前夕,闻喜县北垣食品有限公司的工人们比往日里更加忙碌了。临近春节,作为馈赠亲友的地方特产,闻喜县传统名吃——北垣馒头的销量供不应求。北垣馒头,在闻喜县乃至晋南地区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因其色泽诱人,味道清香带甜,口感筋道,深受晋南人喜爱。
“做正宗的北垣馒头,仅从选材上就非常严格,必须选用地道的北垣面粉。北垣小麦磨成的面粉,做出的馒头清香筋道,甜中带香,营养丰富。另外还有北垣的深井水,佐以传统的‘老酵面’(北垣老干酵),之后再经过和面、揉团、醒面、蒸制几个流程,最终才能制作出正宗的北垣馒头。”北垣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马红斌说。
负责和面的技师张体辰告诉记者,在所有的制作环节中,“和面”是最基础的工艺,面粉、水和酵母的混合比例都十分讲究。面和得好,硬软适合,才能蒸出地道的馒头。
“面和出来以后,则是揉团,这也是北垣馒头制作工艺中比较关键的一个环节,它考验的全是技师的手工。揉的次数多、劲道大,面内的空气才能够被充分挤压,蒸出的馒头才能够瓷实筋道。”马红斌介绍说。
揉团成型后,还要搁置在温暖的醒面室内,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发酵。待面团里的气体充分挥发后,就轮到最后一个环节——蒸制。经过45分钟的高温蒸制,北垣馒头特有的味道便是满屋飘香。
随后,马红斌告诉记者,现在的北垣馒头虽然有现代化的工艺流程批量生产,但是传统的用料和制作中的手工操作保障了馒头的色泽和味道,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传统的韵味,这也是北垣馒头的精华所在。
目前,北垣食品有限公司有工人技师70多名,全是来自附近农村有经验的蒸馒头师傅。临近年关,每天制作的1000多箱馒头全部发往运城、太原、北京等地,产品供不应求,市场前景十分可观,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
指尖上妙笔生花 如果说北垣馒头是“舌尖上的美食”,那么闻喜花馍则是从“舌尖上的美食”跳跃到“指尖上的艺术”。
记者来到一家“嫦娥专业合作社”花馍铺,见到七八个老技师正忙着制作花馍。地面上摆满了制作好的花馍盆景(图1、图2、图3),合作社负责人朱学冰告诉记者,这些盆景都是顾客提前预订好的,平时,类似于这样的花馍产品也是供不应求。随后,朱学冰还告诉记者,这个成立半年多的专业合作社,一个月大约能制作出17件花馍作品。
“这些都是今天要发走的。这东西就是比较费工夫,耗时间,慢功出细活,所以人家要的时候,咱老是赶不上,做不过来。像咱们传统的民俗符号狮子(图4)、老虎、莲花,在外都很受客户的喜欢。这莲花盆景,寓意好事连连,一般放在家里的茶几或电视柜上。还有一些饭店开业,他们门口的桌子上一般也选用咱们做的花糕。”朱学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