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2005年曾发在天涯“影视评论”论坛
『影视评论』 [电影]也谈《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昨天特意去音像店买了这部新片,晚上睡在床上好好看了一遍。芝威格是我最喜欢的三个外国作家之一(另两个是屠格涅夫和奥斯汀),当初就是因为读了他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后就开始一气读完他的其他小说。他的几部短篇都很经典,《来信》和《象棋的故事》是我最喜欢读的两篇。他写过唯一一部长篇《同情的心》(也有翻译作《永不安宁的心》),喜欢他的读者也不妨一读。
好了,言归正传,还是谈徐静蕾的这部电影吧。说实在的,徐静蕾最初给我留下的印象不佳,记得早几年有部反映奥运会的情景剧,徐在里面出演,那时候也是最早在荧屏上认识她。说实话,那时候除了对《编辑部的故事》的部分片段有些印象外,我对耍贫嘴为乐的京派情景电视剧一向没什么好印象。所以看见徐静蕾这样长着一副“聪明面孔”的女孩子也混迹其中,以为只是另一个“笨肚肠”罢了。因此徐静蕾的电影我也几乎不看了,只有一次与女朋友逛马路,很无聊地去电影院看了一部《我的美丽乡愁》,在荧屏上又“见”着了她。虽然我对徐印象不佳,但要说坏也还不至于,有次看见一篇对徐的报道,她要做导演,但她又说自己其实是个不聪明的人,所以需要勤奋学习。那时我感觉这个女孩还不算太笨,因为至少她说出了自己不聪明的话,有着自知之明。我这人对有着自知之明的人一向是抱有好感的。从徐的面相上看,她不是属于心思深沉、爱摆心机的人,但却是可以通达人情、饱经世故地。她对自己的长处是很有自知之明的,在各女星里,她比偶像派要多了份才气,比实力派多了份姿色。很奇怪,随着她岁月的增长,我感觉她越来越像叶童。
由于读小说在先,再说对徐静蕾的上述印象,所以当晚上一个人在看这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电影时,我的心态十分平和。我更愿意将这次阅片当作对原著的一次重温。不过看完后,我感到了欣慰,徐静蕾的确是进步了,虽然仍显稚嫩,但无疑应该鼓励才是。
此片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结局那个长镜头,在音乐声中,姜文半开着门,脸望着走廊尽头,然后镜头一直延伸,由明转暗,由近至远,又由远至近,由暗转明,最后出现了映在窗口上的小女孩的脸。影片也嘎然而止。那时我很感动。这就是电影艺术对原著的再创作了,读原著时,读完结尾那段,空洞的花瓶,走廊的穿堂风,虽然透出了生命逝去的无奈和不可捉摸,但总觉结尾阴森,不寒而栗。而电影的结尾改得应算是成功的,至少没再让我有阴森的感觉。
小说经典,电影也值得一看。
『影视评论』 [电影]也谈《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昨天特意去音像店买了这部新片,晚上睡在床上好好看了一遍。芝威格是我最喜欢的三个外国作家之一(另两个是屠格涅夫和奥斯汀),当初就是因为读了他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后就开始一气读完他的其他小说。他的几部短篇都很经典,《来信》和《象棋的故事》是我最喜欢读的两篇。他写过唯一一部长篇《同情的心》(也有翻译作《永不安宁的心》),喜欢他的读者也不妨一读。
好了,言归正传,还是谈徐静蕾的这部电影吧。说实在的,徐静蕾最初给我留下的印象不佳,记得早几年有部反映奥运会的情景剧,徐在里面出演,那时候也是最早在荧屏上认识她。说实话,那时候除了对《编辑部的故事》的部分片段有些印象外,我对耍贫嘴为乐的京派情景电视剧一向没什么好印象。所以看见徐静蕾这样长着一副“聪明面孔”的女孩子也混迹其中,以为只是另一个“笨肚肠”罢了。因此徐静蕾的电影我也几乎不看了,只有一次与女朋友逛马路,很无聊地去电影院看了一部《我的美丽乡愁》,在荧屏上又“见”着了她。虽然我对徐印象不佳,但要说坏也还不至于,有次看见一篇对徐的报道,她要做导演,但她又说自己其实是个不聪明的人,所以需要勤奋学习。那时我感觉这个女孩还不算太笨,因为至少她说出了自己不聪明的话,有着自知之明。我这人对有着自知之明的人一向是抱有好感的。从徐的面相上看,她不是属于心思深沉、爱摆心机的人,但却是可以通达人情、饱经世故地。她对自己的长处是很有自知之明的,在各女星里,她比偶像派要多了份才气,比实力派多了份姿色。很奇怪,随着她岁月的增长,我感觉她越来越像叶童。
由于读小说在先,再说对徐静蕾的上述印象,所以当晚上一个人在看这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电影时,我的心态十分平和。我更愿意将这次阅片当作对原著的一次重温。不过看完后,我感到了欣慰,徐静蕾的确是进步了,虽然仍显稚嫩,但无疑应该鼓励才是。
此片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结局那个长镜头,在音乐声中,姜文半开着门,脸望着走廊尽头,然后镜头一直延伸,由明转暗,由近至远,又由远至近,由暗转明,最后出现了映在窗口上的小女孩的脸。影片也嘎然而止。那时我很感动。这就是电影艺术对原著的再创作了,读原著时,读完结尾那段,空洞的花瓶,走廊的穿堂风,虽然透出了生命逝去的无奈和不可捉摸,但总觉结尾阴森,不寒而栗。而电影的结尾改得应算是成功的,至少没再让我有阴森的感觉。
小说经典,电影也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