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5月20日漏签0天
南嘉汉服社吧 关注:130贴子:673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游戏

  • 1 2 下一页 尾页
  • 15回复贴,共2页
  • ,跳到 页  
<<返回南嘉汉服社吧
>0< 加载中...

【汉舞】流动在袖影间的记忆

  • 取消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珩之
  • 后起之秀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 珩之
  • 后起之秀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畅想图:绘画:宋军遗民


2025-05-20 07:13:00
广告
  • 珩之
  • 后起之秀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华丽分割线********************
2:汉舞的美学特征
一个民(百度)族的传统舞蹈通常是与民(百度)族服装的美学特征相一致的,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民(百度)族服装就会有什么样的民(百度)族舞蹈,两者相生相灭,不可断绝。在汉服消逝时期,汉舞神无可附体无可依,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也就“正常”了。
今天我们看汉服通常会有“飘逸”的感觉,可能有人觉得是剃发易服后汉宫威仪只能在神仙画中得以保留,又或者仕女图看多了,我看却不尽然。华夏先民自古对龙图腾的崇拜——龙的蜿蜒纵游图案的喜爱、对宇宙、四时、空间中周而复始过程的观察,也许是看到了枯叶的飘离,也许是对影浮琉璃盏的顿悟,最终了华夏民(百度)族文化心理特征和审美思想的自然反映——“线的艺术”的喜爱。 而汉服是华夏人经过五千年的生活方式、审美艺术、哲学思想、处世之道的完美集中统一体现的服饰。交领右衽、隐结系带是它的主要特征,端庄、优雅、大气、飘逸凝结成它独(百度)立于世的气质,这种气质体现了汉服上线的艺术彰显出的飘逸之美。所以汉服飘逸之美不在于它有几层,也不在于它是哪个时期的,只要把服制做对了,与生俱来的飘逸之美便无需证明,为了飘逸二字作口水之争实属无谓之举。
如果说汉服是把这种线的艺术用服制上的经纬线来融合的话,那么汉舞则是把线的韵律以运动的方式表达了。就如同和服束缚人体的特征,日(百度)本舞蹈通常是在水平空间的缓慢移动,汉舞也必然是反映汉服的特征。在舞态上,不同于芭蕾舞强调的是动态造型——展示定型舞姿,它强调的是人体运动的过程——线的动感,所以会有“蜲蛇姌袅(wēi shé rǎn niǎo),云转飘息”、会有“缥缈兮翔凤,婉转兮游龙”、会有“状似明月泛云河,体如轻风动流波”。这种独特的形式意味陶醉了无数的文人墨客,纷纷执笔在诗词歌赋中记下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其中的舞容舞姿舞态舞情与无数出土的舞俑、壁画、崖画、砖瓦、典籍相互印证,就像一部跨时空的放影机,把先祖的丰姿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 珩之
  • 后起之秀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华丽分割线*****************
3:汉舞的形式规则
华夏先民在漫长的岁月交替中,以独(百度)立之精神创造了许多独特、本土的文化,这些原创性的文化不仅缔结了古代一代又一代人的民(百度)族感情,当“民(百度)族的就是世界的”被扭曲成“世界的就是民(百度)族的”而高歌时,而且依然在当今日益庞大的“模子”军面前散发出属于自己的华光。中国汉舞如同笔墨之于中国画而区别于油画及其他画种一样,以自己的个性及风格(美学特征),自己的表现手法(手、眼、身、法、步)成为区别与西方及其他东方舞蹈的主要标志。
汉舞的五大要素:手、眼、身、法、步
手:包括肩、肘、腕、手掌、手指所组成的人体上肢。从指、掌开始到肩、臂、肘、腕,各种各样的手姿、手型、手位及技巧,如“托掌姿”、“按掌姿”、“迎风旗”、“云肩”等等。
眼:有转、斜、送、迥、顾、盼、眄、流等不同眼神的运用,同时以“眼随身动”的原则,配合头部的正、侧、斜、歪、梗、探等多角度动作,传递出丰富细腻的情感情态。
身:指脊、腰、背、肩、臂、胸、肋、腹、胯等身躯的动作以及全身动作的配合。如同芭蕾是强调腿部的技巧,汉舞特别强调的是腰的作用,讲究“以腰为轴”出胯的划圆(划圆正是中国易经中无往不复、天地际也的阐述)。常用身躯的正、背、斜、侧等“方位性动作”与冲、倚、抻、撑、晃、摆、扭、拧等“动力性动作”结合,创造出极为优美的身躯舞姿。以“三道弯”体态为例,“拧身出胯”(注意注意)是汉舞很显著的特点。
步:手曰舞,足曰蹈,所以常言“手舞足蹈”,没有步,舞蹈是跳不起来的。但这里的步又与芭蕾之“脚位”和舞步完全不同,有“云步”、“颤步”等等。
“三道弯”体态:


  • 珩之
  • 后起之秀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华丽分割线*****************
******************非常华丽的分割线****************
喝口茶停下先~~~~~这节很重要,所以用了两个分割线。
可能有人看到这里会问:“我从没进行过舞蹈方面的训练,怎么跳呢?”是了,本篇之所以对手、眼、身、步等动作技巧未作太详细的论述,所考虑的对象正是普通民众,并不是要人人都成为像黄磊、黄豆豆那样具有高超舞蹈技艺的人,高难度、完美的动作只适用于通过长时间专业舞蹈训练的舞蹈演员在舞台上展现舞蹈艺术的时候。一般的民众只要了解汉舞的基本风格、掌握一些主要特点,跳出有手、眼、身、法、步中“法”的韵味就可以了。
“法”之所以单独拿出来讲,只因“法”是区分汉舞与其他舞种美学特征的根本原因——深刻的中国传统哲学思髓。今天我们说提倡汉舞的大众化,除了能够丰富民众生活、寄情抒志的作用外,还可以主动拉近个人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认识、学习、改变,继而形神合一,致使整个社会产生蝴蝶效应最终达到移风易俗、重塑国民精神面貌的目的。
法:如果说飘逸是汉舞的外在印象的话,法,就是它风格特征的动律精髓,意即动作的规律与法则。汉舞不像汉服是有服制上的制约,上身袄裙下身曲裾,一半玄端一半褖衣会令人侧目。汉舞的法是动作的先后顺序、方向、力度、速度、幅度和内韵,这六大因素的不同组合,形成多样的动作风格和动律美感。
这六大因素具体化分别是:
先后顺序:欲前先后、欲左先右
方向:欲开先合、欲纵先收
力度:欲提先沉、欲进先退
速度:逢冲必靠、欲行必止
幅度:圆、曲、拧、倾、含、腆、收、放
内韵:刚中有柔、柔中带刚、进退有节、张弛合度
就像泰国传统舞蹈左右手衔接的手势动作是“三进五出”,表达的是泰国人民赚三块花五块这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汉舞这种强调“阴中阳、阳中阴”在对立中求统一的哲学辩证法则十分明显地体现了华夏先人对道法的理解认识。
仰望苍穹,也许看到天际弧线的尽头连接的是地平线受到的启发呢,华夏先民很早就找到了人类生存之道,万事万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看似千差万别却又千丝万缕,掌握了自然规律的华夏先民已以仁爱、智慧的生存方式从容畅游在浩渺的历史长河中五千年。而当汉服运动中有人把偏激、极端、偏见视为民(百度)族性格而肆意挥洒时,可曾想到,真正的华夏已在他面前华丽转身。
如果说汉服之道是欲发展先恢复、欲速先缓、思想与行动并行的话,汉舞之法与汉服之道的重影也映像出民(百度)族礼乐与民(百度)族服饰的内涵统一于民族精神这一事实。以此类推,从具体的汉服、汉舞、建筑到抽象的思想、伦理、学说等也都统一于民(百度)族精神。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千年树一民(百度)族精神,若要恢复民(百度)族之精神,就离不开把相关的组成部分取精华抛糟粕去恢复推广应用于各个领域,服务于民。而不是把它们研究整理完便束之高阁,或成为用显微镜都不能找到的偏门学科或成为三三两两相关爱好者茶余饭后的点点谈资,然后对外张口便是“华夏文明五千年”,而极目所到之处却是“杯盘狼藉”一片。如此,才能达到再造巍巍华夏、泱泱汉风的目的吧?!
畅想图:绘画:宋军遗民


  • 珩之
  • 后起之秀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华丽分割线*****************
4:应用展望
我国的传统节日,大多在农闲就要结束的春耕前及农闲开始前的秋收后,正月十五和春节分别是两个最隆重热闹的节日。昔时人们为了预祝丰收的心愿以及慰藉一年的辛劳,都会举办各种娱乐活动,载歌载舞。不仅如此,其他时候也是逢节必舞,官方也会组织群众参加大型的节日庆典以示“与民同乐”。
反观现在,在传统节日,人们除了或蹲在家里看四方小屏幕上舞台的表演或在几处景点打翻黑豆篮子似的人海中“到此一游”外,根本找不到互相交流的途径,我们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语言却变得日益冷漠,好猜忌、不信任、阋墙隔心几乎成了现代人的代名词。今天我们可以用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弥补古代交通信息不利带来的不足,但疏离的心该用什么去维系?古人以乐舞增强民心凝聚力,今天我们也可以尝试在传统节日(不限于)穿上汉服,在广场上公园里原野边认识的不认识的相邀尽情歌舞,在欢乐的氛围、共同的娱乐活动中互相增进彼此的感情交流,以此找回自己的生活方式!
上面已经对汉舞的美学特征、形式规则作了简略介绍,下面开始介绍汉舞在民间两种具可操作性的歌舞方式:
(1) 新词婉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踏歌舞
踏歌,是一种群体性非常强的歌舞形式,人们常在节日喜庆中用这种方式尽情欢乐,释放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结识朋友,不论场地大小,人数多寡,随时随地可以牵手边歌边舞,即兴创词,活泼简单,堪称中国式最古老的“交谊”舞。早在汉代,当十月农活忙完后人们常数十人一起踏地为节,群聚歌舞,开酒会(<后汉书•东夷传>),节假日等更是要吹笛击筑,唱起远古歌曲,连臂踏足而舞(〈西京杂记〉)。但是长久以来并没有把《踏歌》作为这种“踏歌者,连手而歌,踏地为节”(<资治通鉴>)歌舞的名称固定下来,直到歌舞空前繁荣的唐代,不仅《踏歌》成为古人对这种舞蹈方式的通称,内容还更加丰美起来。不单乡村、城镇,甚至官方都会在传统佳节、宫廷盛事时组织群众跳《踏歌》舞。
看千名宫女盛装华服在火树银花下踏歌三天三夜的疯狂(张鷟zhuó<朝野佥载>),看中秋夜人们相持踏歌婆娑月影令人见之忘俗(宋〈宣和书谱〉),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一舞引出千古名诗之佳话(李白<赠汪伦>),踏歌在先人的精神世界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畅想图:线稿:大汉玉筝,配色:饼饼、宋军遗民


  • 珩之
  • 后起之秀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在现代,想必大家对踏歌的同名舞蹈《踏歌》已经耳熟能详,不过,作为舞台艺术化的表演,《踏歌》虽然是很大程度上展现了踏歌舞的样貌,但仍然有些地方还鲜为人知中。
踏歌的主要特点是:歌唱、踏地与舞袖。
歌唱:是“词”与“调”的合一,踏歌之“歌”是“音调”的不断重复,但“词”却要求不断变化,词多是显著特点,所以“新词婉转递相传”是“踏歌”最吸引人的新意了(有新意才有创意咩?^ ^)。中国之“乐”自古便是诗、歌、舞三位一体(乐诗言志、歌咏其声、舞动其容),也即起舞激(百度)情时会即兴作诗和调而唱。然而现代由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当语文课上诗词学习成了纯粹的意思翻译,我们的学生剩下的只有“背诗”一途时,即兴作诗已宣告丧失了发展的土壤,诗词创作变得高不可攀,事实是如此吗?刘禹锡在《纥那曲》中记蓝采和写的《踏歌》诗:“踏歌踏歌蓝采和,世界有几何……”姑且不论是否真有蓝采和此人,但此诗可以给我们一个启发——踏歌中的诗词并不是非得如何妍丽,可以随意填词自创。取个不太恰当的例子:hip—hop,和着拍子节奏,不断的自创词“嘿,今天天气还不错,对面大楼在起火”“唷,你还在幸灾乐祸,小心雷打你身过”……
建议:
两种方式:一个一个传唱或集体合唱:步骤1:先规定好一个旋律(可以是已有的某段歌曲的一段/节或自创的),步骤2:出个主题,比如:中秋节;步骤3:然后以一个接一个(或集体)按着相同的旋律唱自己创作的(或吟唱古诗)有关“中秋节”的诗句,边唱边舞。(无论哪种形式,都注意要邀请旁边群众加入)也许“三百内人联袖舞,一时天上著辞声”不再只活在诗词中呢?
踏地:亦即和着歌声以足踏地,踏出鲜明的节奏。其实从《踏歌》这名字中的“踏”字中就可以看出,这种舞蹈的过程中多是活泼轻快甚至激烈的节奏,间或辅以舒缓的节拍作拂袖动作,并非从头到尾“仙仙徐动何盈盈”式的。
舞袖:从上面的诗句中踏歌虽是“连袂而行”但也不是自始至终都手拉手,踏节过程中还会有分开手拂袖、甩袖的动作——“倩看飘飖雪,何如舞袖回”、“罗袖拂寒轻”;而头部会随着身体运动或倾或斜、时举时低——“簪花举复低”“振袖倾鬟风露前”。舞态上有时候还会分行,进退屈伸、离合变幻,错开而舞——“歌响舞分行,艳色动流光”(崔液<踏歌词>)。
佳节之日,明月初现,人们换上汉服,梳妆打扮后前往广阔之地,远离钢筋水泥筑成的束缚,唱起新拟之词,手拉手欢畅流连,是否,会有人注意掉落的花钿?
奉上描写踏歌诗及踏歌词若干,共赏:
唐•刘禹锡《踏歌行》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
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
桃蹊柳陌好经过,灯下妆成月下歌。
为是襄王故宫地,至今犹自细腰多。
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
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
日暮江头闻竹枝,南人行乐北人悲。
自从雪里唱新曲,直到三春花尽时
唐•储光义《蔷薇》
袅袅长数寻,  青青不作林。
一茎独秀当庭心,数枝分作满庭阴。
春日迟迟欲将半,庭影离离正堪玩。
枝上莺娇不畏人,叶底蛾飞自相乱。
秦家女儿爱芳菲,画眉相伴采葳蕤。
高处红须欲就手,低边绿刺已牵衣。
蒲萄架上朝光满,杨柳园中暝鸟飞。
连袂踏歌从此去,风吹香气逐人归。
唐•崔液《踏歌词》
彩女迎金屋,仙姬出画堂。鸳鸯裁锦袖,翡翠帖花黄。
歌响舞分行,艳色动流光。庭际花微落,楼前汉已横。
金壶催夜尽,罗袖拂寒轻。乐笑畅欢情,未半着天明。
唐•顾况《听山鹧鸪》
谁家无春酒,何处无春鸟。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
唐•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三百内人联袖舞,一时天上著辞声。
唐•刘禹锡《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宋•王安石《踏歌行》
宿雨清畿时,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
宋•李筼房《武林旧事》
斜阳尽处荡轻烟,辇路东风入管弦。五夜好春随步暖,一年明月打头圆。
香尘掠粉翻罗带,蜜炬笼绡斗玉钿。人影渐稀花露冷,踏歌声度晓云边。
宋•张武子《武林旧事》
贴贴平湖印晚天,踏歌游女锦相牵,都城半掩人争路,犹有胡琴落后船。”
~~~~~~~~~【【下面是踏歌词:歌唱内容可以很随意的】】~~~~~~
唐•蓝采和《踏歌》
踏歌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
红颜三春树,流年一掷梭。
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纷纷来更多。
朝骑鸾凤到碧落,暮见桑田生白波。
长景明晖在空际,金银宫阙高嵯峨。
现代•卜印缜《踏歌行》
青萍伊水人家,古剑琴萧盏茶。泼墨展卷狂入画,演尽世间繁与华。都成了黄沙!
踏歌行去天外,云上有花无花?君子小人皆作古,善恶是非总有它。哪来的真假?
绘画:大汉玉筝


  • 珩之
  • 后起之秀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2025-05-20 07:07:00
广告
  • 珩之
  • 后起之秀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2)*******剑舞*********华丽分割线*****剑舞*********
舞者手执乐器、武器或物品而舞统称为道具舞。
《剑舞》:剑是古代文人墨客君子武士随身佩带之物,除了防身御敌外更是具有高雅气度的标志,在志趣高涨时挥剑起舞是人们寄情抒怀陶情冶性的一种方式。有为政治目的的项庄剑芒逼沛公,也有即兴的“将军自起舞长剑”(李白<司马将军歌>),也有酒酣醉眼朦胧潇洒舞剑的酒泉太守(岑参<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由于它展示奋发向上的势壮之美,通常被视为激发艺术创作灵感的媒介,比如斐旻(míng)将军舞“剑器”划惊堂一虹动天地助吴道子援毫图壁,公孙氏舞剑器英姿飒爽引张旭草书蕴神问鼎“唐三绝”……
就现代来讲,即使穿汉服也没有随身佩剑的必要了(城管挺可怕的),但于特定场合离席即兴起舞不仅能为雅宴助兴更能激发这种对阳刚之美的崇尚之风。
剑舞视频:


  • 珩之
  • 后起之秀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3)******建鼓舞*******华丽分割线********建鼓舞******
建鼓舞:“建”即“竖立”之意,是以木桩穿挂鼓的腰部将鼓竖立起来,鼓面直立,舞蹈者一边击鼓一边舞蹈。鼓的话可以两边分立对击对舞,也有只击一面的。从出土汉代文物看,有一边奋力扬臂击鼓一边作“骑马蹲裆”或“箭步”舞姿的,也有二人相背而行,反身击鼓,也有二人相向迎鼓面奔腾而来,舞态雄姿英发,是最具豪放气势之美的舞蹈之一。


  • 珩之
  • 后起之秀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现代的:


  • 珩之
  • 后起之秀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4)*******盘鼓舞*******华丽分割线********盘鼓舞******
盘鼓舞是踏盘、鼓的舞蹈,作为舞具又是乐器在地上供舞者踩踏的鼓与一般鼓不同,鼓腔内填糠,踏击起来不会十分清脆响亮,主要是为了这种鼓能承受人体的重量。
前面我们说过汉舞的基调成型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受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的文化环境影响,以及统治阶级的推动下,一种以阴柔为主,却也不免情调激越,同时还体现着内在阳刚之美的舞蹈——长袖细腰舞,成为汉舞传统美学中追求“和“的境界在舞蹈方面的最早典范,并且从此奠定了汉舞的基调。这种细腰长袖袅娜娉婷的形态特征和风格在汉代更是创造性的发展出另一种表现形式——折腰舞,从大量的出土文物及文学描述中我们可以知道,表现腰功的折腰动作是盘鼓舞的重要技巧——“搦纤腰以玄折,嬛倾倚兮低昂”(张衡<观舞赋>)。
折腰舞态:


  • 珩之
  • 后起之秀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 珩之
  • 后起之秀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具有折腰舞及传统美学中的离合变态,此变态非彼变态,意为进退有度、队型变幻不一,与很多舞蹈队型强调的‘对称’式绝对的整齐划一差别极大,与八卦阵的变化中的统一有相似性(明•朱载堉)
参考视频:


2025-05-20 07:01:00
广告
  • 珩之
  • 后起之秀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然而,具有那样高超舞蹈技艺的人仅见于古诗的描写,就是现代专业舞蹈演员都没见能够完全表现出来盘鼓舞这些特点的作品,何况普通民众呢,因此,平时跳盘鼓舞时可以删繁就简,根据自己的技能水平在上面尽情腾跃吧!(参考视频)
另外,不知有没那种鼓,里面塞上糠后,跳盘鼓舞,到坐下休息时还可以把糠抽出来,玩击鼓传花……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1 2 下一页 尾页
  • 15回复贴,共2页
  • ,跳到 页  
<<返回南嘉汉服社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