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属柘城县皇集乡,在城关镇南8公里。此村原名张庄,又名笊篱,后更名如意馆。说起村名的来历,还有一个故事流传于世呢。
明朝洪武年间,张姓始祖从山西洪洞县迁居柘城。当时,两鬓秋霜的占荒老人,背着笊篱,偕同妻子和独子,迢迢千里跋涉至此,四方眺望,见这里北有小溪,东有大路可达县城,南面沃野千顷,地势平坦,适宜耕作。且占卜为大吉之兆,于是就在这里搭起茅庐,定居下来。
占荒老人是一个编笊篱的行家里手,在山西时即为祖传手艺,他在柘城定居后仍以编笊篱谋生。所编条制和铁制笊篱十分精巧,美观耐用,远近各村争相购买,生意很红火。不足一年,便盖起四间草房;又一年,其子娶南村李氏为妻,五年内生二子一女。从此子孙繁衍,不足40年,张家已是大户人家了。传到八世孙张崇中时,这里已形成村落,张家又盖了楼房。
明朝末年的一个冬天,一位巡抚外出巡视,路过此村。由于多日下雪,路滑难走。巡抚见天色已晚,便在张崇中家中住下。张崇中一家对巡抚设酒杀鸡款待,十分热情,而巡抚却突然提出要吃新鲜樱桃,可寒冬腊月哪里会有鲜樱桃吃?然而从人报过之后,厨房里旋即端上来一盘水凌凌的鲜樱桃,令巡抚惊讶不已;接着,巡按又要喝鳝鱼汤,也是不到一顿饭功夫1楼. ,又端上一碗鳝鱼汤。巡按所要四样美味,无一不缺。于是,巡按饭后大加赞赏:“这岂不成了如意馆了!”众人一听,满座为之欢笑。张氏父子便以“如意馆”为其村名,巡抚即兴题写横匾“如意馆”,,这就是如意馆的由来
明朝洪武年间,张姓始祖从山西洪洞县迁居柘城。当时,两鬓秋霜的占荒老人,背着笊篱,偕同妻子和独子,迢迢千里跋涉至此,四方眺望,见这里北有小溪,东有大路可达县城,南面沃野千顷,地势平坦,适宜耕作。且占卜为大吉之兆,于是就在这里搭起茅庐,定居下来。
占荒老人是一个编笊篱的行家里手,在山西时即为祖传手艺,他在柘城定居后仍以编笊篱谋生。所编条制和铁制笊篱十分精巧,美观耐用,远近各村争相购买,生意很红火。不足一年,便盖起四间草房;又一年,其子娶南村李氏为妻,五年内生二子一女。从此子孙繁衍,不足40年,张家已是大户人家了。传到八世孙张崇中时,这里已形成村落,张家又盖了楼房。
明朝末年的一个冬天,一位巡抚外出巡视,路过此村。由于多日下雪,路滑难走。巡抚见天色已晚,便在张崇中家中住下。张崇中一家对巡抚设酒杀鸡款待,十分热情,而巡抚却突然提出要吃新鲜樱桃,可寒冬腊月哪里会有鲜樱桃吃?然而从人报过之后,厨房里旋即端上来一盘水凌凌的鲜樱桃,令巡抚惊讶不已;接着,巡按又要喝鳝鱼汤,也是不到一顿饭功夫1楼. ,又端上一碗鳝鱼汤。巡按所要四样美味,无一不缺。于是,巡按饭后大加赞赏:“这岂不成了如意馆了!”众人一听,满座为之欢笑。张氏父子便以“如意馆”为其村名,巡抚即兴题写横匾“如意馆”,,这就是如意馆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