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中央大学天文研究所为了有一良好观测星空的环境,特在中部玉山附近成立了「鹿林山天文台」,经过十年的设计规划和基础建设,在

图中左方为新发现亮度约20等的「鹿林一号」小行星 (Lulin 1 ),右方则为另一特洛伊小行星
所谓的小行星主要指运行於火星、木星之间,体积较小的天体,由於它围绕太阳公转运行,所以在定位上属於行星,但因直径小,故特称为小行星。第一颗小行星发现於十九世纪的第一夜,
伽利略太空船所摄长52公里,不规则状的小行星「依达」→K」向地球时,严重时就会造成「地球生物灭绝、人类文明结束」的世界末日——以往在电影中才能见到的情节,终於发生在真实的现实社会,对於这些可能威胁万物生存、地球潜在的杀手-近地小行星,美国国防部已将其列为「人类最大的敌人」。
根据天文学家估计,可为地面望远镜所观测到的小行星,估许约有十万个之多,如果其中有一个「公里」级的小行星,运行到地球附近,当受到地球强大重力的吸引而「
目前轨道确定,有正式编号的小行星约有八千多颗,其中大陆北京天文台发现一千七百多颗,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也发现了一千多颗,其中有一百多个已获得国际永久编号及命名权,由此可知大陆天文观测之「勇猛」,我们台湾地区的天文虽然较为「谦虚」,然而总算也跨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这次所发现的鹿林一号小行星,其大小只有一到两公里,因此星体上的阳光反射到地球时已非常微弱,只有夜空中最亮恒星的亿分之一而已。目前国际上巨无霸级的天文望远镜口径都在八至十公尺以上,鹿林台的一公尺望远镜对其而言,性能上相差一大截,但可贵的是学子能运用自己的「小」仪器,实际透过「亲自操作、精细观测、查觉疑点、进行比对、迅速通报」等作业程序,加上老天爷所赏赐的运气,而能有这样的成果,实在是值得可喜可贺而令人振奋。希望未来鹿林山天文台,能继续「生产」出更多新生的彗星、超新星甚至是其它特异的天体,而继鹿林一号之后,还有鹿林二号、三号等后代,让台湾的星光也能稍微地照耀到全世界!
1801年1月1日的晚上,由义大利西西里岛的皮亚济神父所发现,当时他为了编制恒星的目录,在其天文台从事观测时,记录到一颗星体的位置,但到了第二天再度观测时,却发现它明显发生位移的现象,像这种「缓缓移动的天体」,就显示了它并非遥远的恒星,而是属於我们太阳系内的天体。这第一颗小行星,也就是目前已知最大、直径 918公里,以西西里岛守护神为名的「谷神星」,它距离太阳平均为 2.77个天文单位(注:一个天文单位指地球至太阳的平均距离,约为一亿五千万公里)

,以每隔 4.6年的时间,公转太阳运行一周。天文学家认为谷神星应该是一圆形的球体,因为有许多直径较小,仅有一、两公里,甚至几百、几十公尺的小行星,它们根本就是一座小山,甚至只是一块「大石头」,缓缓地在太空中飘移。2001年开始参与「中美掩星」观测计画,以搜寻海王星附近的小行星。2002年9月更安装了德国制造,口径一公尺高性能的天文望远镜,目前还在进行测试的工作,预定今年一月起配合国际联合计画,展开天文观测研究所。有幸的是在测试期间,两位中央大学的研究生张智威与陈秋雯,在去年11月25日利用此台湾地区最大的天文望远镜观测时,无意中在白羊座内发现有个亮度极暗的天体缓缓移动,两人经过比对小行星资料库,发现当时该处应当并无任何小行星的出现,认为很可能是一颗未曾发现的小行星。因此中大研究所在11月29日,正式通报「国际小行星中心」,经过该中心连续几天的追踪观测,去年12月6日完成确认程序,这颗当时位在白羊座的小行星为一新的天体,正式编号为 2002WT18,并登入国际小行星资料库,而为小行星大家族的成员之一,由於这是鹿林天文台开台以来第一个重大的发现,因此特别命名为「鹿林一号」小行星——国人第一个新发现的小行星终於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