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大自然吧 关注:6贴子:101


IP属地:广东1楼2013-02-12 19:15回复
    人类的全部活动,也许应该归结为感知和肢体器官的动作这两个方面。由此,也就可以进一步地把每一个人全部活动概括为:无意识的感受和下意识的活动,特意的认识和有意识的活动这两个方面。在我们大家看来,前者,虽然是任何人都难以避免的,但却并不属于人的特征。因为,人的特征只在于后者,这是人与其他一切动物的区别所在。
    就后者来说,它的全部内容又可以分解为认识对象、认知方式、目的和实现目的这样四个部分。


    IP属地:广东2楼2013-02-12 19:16
    回复
      认识,作为人的活动,都必然按一定的方式进行,所以,认识对象的情况与认识主体所采用的认知方式也就无法分割了。换句话说,对同一对象,人们所采取的认知方式不同,它的情况也就不一样。苏东坡说,对同一座山,会出现“横看成岭侧成峰,各近高低各不同”的情况,即尽管说的是同一座山,但每个人所说的山都不会完全一样。
      可见,这是由于人们所采取的认知方式不同所造成的,只不过,认知方式是可以转变的。一个人对同一个东西,如果他的认知方式发生了改变,那么,那个东西在他的眼里,也就不再是原来的样子,甚至会被他看成是另外一种东西了。


      IP属地:广东3楼2013-02-12 19:17
      回复
        每一认识主体所能够采取的认知方式总是有限的,所以,在通常情况下,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也就会是千差万别的,但这并不是由于主体的原因,而是他们所采用的认知方式不一样的缘故。人们因意见不同而发生的争论,基本上都是集中在到底哪种意见是正确的问题上。其实,人们真正应该讨论,并不是意见本身,而应该是产生了这些意见的认知方式,例如苏东坡所说的立场、角度、观点和方法等等。
        认知方式本身没有什么对或不对的分别,因此,由它们所产生的意见也就不应该有正确或错误的对立。而造成人们把相互意见对立起来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的立场还没有发生相应的转变。
        认识的判断标准不可能在认识中找到,人们为了更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对象,也就应该把争论改变为讨论,而讨论的目的,也就是为了使各种认方式尽量地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并达到更为广泛的统一。由此可见,认识的判断标准,不可能在不同的意见中找到,而只能在认知方式上获得。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判断认识成果的新标准:越是广泛的认知方式,就越接近对象本身,因而,也能更符合人们认识的目的。


        IP属地:广东4楼2013-02-12 19:18
        回复
          人们特意进行的认识活动,虽然在内容上是关于认识对象的,但从根本上说,却是与人们的目的相关的。或者说,是为了主动地寻找自己的目的以及实现目的的方法。通过认识对象的情况来获得自己的目的,这既是人类获得目的条件,也是唯一的途径。但是,人们要走通这条道路又是极其困难的,因为只我们不知道认识对象与我们本身的关系,我们就不可能从那个与我们没有直接关系的对象身上获得我们的目的。
          所以,只有把我们自身的情况看成是由对象的情况所造成,才能够获得相应的目的。这样说来,所谓的认识对象也就不仅包括我们的身外,也包括我们自身,特别是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要达到这样的认识,就必然只能是一种极其深刻的统一性认识。
          在每一个时代,以人们可能采取的一切认知方式所认识到的,就是一种统一的认识,而由此获得的目的,也就是那个时代的目的。然而,在整个文明时代,人们的认知方式都是各不相同的,这些特定的认知方式都只能使我们获得目的的临时替代者——目标,而不是目的本身。由于人们都只能根据目标从事活动,所以,时代的目的,也就是所谓终极的目标,也就只能由所有目标构成的最大**中的一致性和共同部分来体现了。


          IP属地:广东5楼2013-02-12 19:20
          回复
            可以说,“有无”的认知方式与今天人们的认知方式,是根本不同的,这恐怕也是造成我们当代的人无法弄清楚“道”的根本原因。
            中华自然观的认知对象,不是任何的个体性质,而是一个整体。既然是整体,我们也就不能按照纹、理、轮廓和质体等等来区分出个体来,也不能用这些个体的情况来说明整体的状态。可见,这与我们已经习惯了的认知方式正好是相反的。
            在中华自然观中,对于“道”这个整体的演化与变化,人们只能够以自己的感知为界,来加以讨论。其中,能够被人所感知的部分,就是“有”,而不能被人所感知的部分,就是“无”。即,作为大自然的整体状态,它既有可以感知的部分,也有不可感知的部分。


            IP属地:广东6楼2013-02-12 19:32
            回复
              以“有”和“无”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来说明“道”这整体的变化情况,然后,再以这个整体的变化情况,来说明我们所能够感知到的一切个体的生与灭。
              这就是《道德经》要告诉人们的自然观!
              所以,我们可以把《道德经》关于“有”和“无”的论说,看成是人们认知“道”的方法论。


              IP属地:广东7楼2013-02-12 19:33
              回复
                由人们意识中产生的东西,从来就不能统一,所以,尽管亚里士多德创造了较为有效的形式逻辑,毕达哥拉斯进一步地完善了数学,但是,哲学家们的观点,至今也仍然无法统一。
                只有到了近代,人们把自己的想像,用实验手段让其重复发生,这种结论的证明方式,才使人们暂时地就某种认知达成了一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科学。
                可见,当代的人们要想获得一个众人基本一致的“道”,就必须改变一直以来以思辨来认识“道”的悟道方式,转用我们的认知器官,来感知“道”。
                而这样的道,也就我们祖先所说的道!
                只要我们都采用这种方式,那么,关于“道”是什么,人们想不一致都难!


                IP属地:广东8楼2013-02-12 19:35
                回复
                  《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这个“法”的链条中,让我们看出了中华自然观自身的两个缺陷。
                  首先,什么是“法”呢?显然,这并不是模仿,或照着样子做,而是按照它对于人们的“指示”或“指引”而行。
                  在传统的农耕活动中,如果人们意识到周围环境的某种变化,就是在告知人们应该去做什么了,这样也就可以说,它是在指示我们。从早期的《24节气歌》中,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发现这一点。这样,那些情况变化本身,对于人们来说,就是“法”了。然而,这些指引,只是在告诉我们应该去做什么,而并没有告诉我们怎么做。也许,在那时的人们看来,怎么做的方式,并不是一个可以选择的东西。
                  其次,也就是第二个缺陷,如果说,人们所从事的农耕活动,还可以按“法”来决定的话,那么,对于非农耕活动,特别是在处理人与人关系的社会问题时,例如,产品的分配与消费活动等等,又怎么能从这个链条中的任何一环中,得到指示或指引,也就是“法”呢?很显然,这些与周围环境情况变化并没有直接联系的人的活动,就不可能从大地、天、道和自然中得到“法”了。
                  前面提到的两个缺陷,可以说,是对于人类活动的一种根本的困扰。而实际上,这两个问题,直到今天,在现代人类这里,也并没有真正地解决。
                  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关于做事的问题,一共有两种主张:
                  一种主张,是总以为有一种正确的作法,那就是人们常说的,符合“客观规律”的做法,但是,那客观规律从何而来?显然,它来自于“法”的观念。
                  此外,还有一种主张,那就是自由的选择,人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来决定,自己到底应该作什么和如何去作,可是,假如人们自己的意志是有的,那么,它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近代以来的西方人,不愿意也不可能去思想这类问题,只好把它说成是一种与周围的一切都毫无联系的、独立的“灵魂”,或者就归结于上帝了!
                  中华的人们从古至今,都在强调依某种指令而行;而西方的人们却强调按自己的意志而行。这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作事方式,因此,也就造成了两种根本不同的后果。
                  近几千年来,一直在大自然中寻找那个“可法”的东西,但是,很奇怪,那东西却越找越飘忽、虚无;但是,在人世间,道却离人们越来越近,那就是什么“天命之道”、“圣王之道”、“孔孟之道”等等,尽管这些“道”,说起来头头是道,它们却越来越不像人们心目中的道。
                  直到今天,中国人似乎已经停止了寻道,因为,在他们看来,那个既简单又明白的道,已经抓在自己的手心里了:自然之道,是由几百年前的几个洋人找到的,那就科学;而人间之道,却需要人们自己去努力争取,那就是万灵的金钱!


                  IP属地:广东9楼2013-02-12 19:40
                  回复
                    后科学时代
                    在后科学时代:人类不再以经验的方式,来分门别类地认知自己周围的环境;而是从对根本存在者的把握出发,来统一地认知大自然。
                    在后科学时代:知识,将被人们有意识的建构所取代。
                    在后科学时代:知识,将不再是少数智者和先知们的专利;而是每一个正常的成年人都能建构出来的东西
                    每个正常的成年人所建构的知识之间,将复合成一个无限扩展的人类共同知识体系;而不是由某些个人偶然发现或创造的、零散的知识堆积。
                    在后科学时代,人类知识的代际传承,将不再采用教与学的方式,而采用相互启发的方式。
                    在后科学时代,知识,是在相互交际中产生的,并且,人们所关注的,并不是知识点,而是知识点的集成。
                    后科学时代的人类社会,被叫作“公众社会”——它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确实是今天无法想像的自由与美好。


                    IP属地:广东10楼2013-02-12 19:53
                    回复
                      孤立的个体
                      地球,以及一切天体的转动,都不是这个球本身在转动,而是那个大旋盘在螺动。并且,它们的螺动,都是由于旋盘与旋盘之间的对旋造成的。
                      孤立的“天体”,纯粹是人们对观察现象的一种假想,它即不能自转,也不能公转,甚至,它们也不可能产生和存在。
                      我们人类,是生存在一个永远“天旋地转”着的无穷宇宙内的一小群动物。可我们却总想构建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宇宙。然而,这个宇宙并不存在于我们的身外,只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之中。
                      宗教教义与神学、哲学、数学和各门科学理论,都只是对人的观察和活动及其结果所作的意识建构。换言之,都只是人们对自己大脑活动进行的描述,而并不是身外的自然状况。那么,我们的思维如何跳出自己的大脑呢?
                      可以说,思维跳不出自己的大脑范围,就无法认知自然。
                      弄不清人的思维能力从何而来,使我们相信每一个人的大脑,都只取决于他自身的状况。因此,也就有了天才和蠢才的巨大差别。
                      相信某些人的大脑具有超常的智慧和创造力,而不知道任何人的大脑成长,都与他经历的环境,特别是与他人的交流密切相关。这就必然使我们搞不清意识的来龙去脉,因而,其思维也就总是跳不出自己的大脑范围。
                      进入文明时代之后,共同认知,这种人类认知大自然的基本方式,在表现上被个人的认知所取代了。于是,当人们追寻意识的源头时,也就完全归结为某些“天才”个人的聪明智慧了。而这种强调个人意识能力的观念,也就使人们难以跳出个人大脑范围,并且,似乎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了。
                      每一个人的认知都来自他人,又是他人认知的一个起点。这种包含着无限差异,而又密切联系的认知,就是共同认知,或者说是事物的本来面目。
                      所以,任何个人的认知,都不存在“正确”或“错误”,因为,如果不以任何他人的认知为标准,就谈不到正确或错误。而如果强调与某个他人认知完全一致,那么,也就失去了认知的必要性。
                      共同认知,是人人可知的,它并不像个人的理论那样,需要用什么“严谨”或“高明”的方法手段来证明。正如地球表面上的任何人都能十分明显地感受到,地球的自转,绝非是一个孤立的球体在绕着自己的极轴旋转一样。
                      因此,如果说地球是一个孤立的实球体,那它就既不自转,也不公转。而只是一个静止不动的东西了。
                      由此,不仅是地球,而且整个大自然,包括我们人类自己及我们的意识,都应该在新的平台上,重新认识,并获得共同认知。


                      IP属地:广东11楼2013-02-12 20:04
                      回复
                        光现象
                        物理现象,只是以物理的方式和角度来观察自然的结果;观察自然的方式和角度是无限的,但以其他任何方式和角度来观察,都不会发现物理现象。
                        更何况,即使是物理方式和角度本身,也是在不断地改变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依据某种特殊物理方式和角度的观察所发现物理现象,进而通过归纳和演绎而建构的理论,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又怎么可能是自然的规律?
                        所谓的“光”,其实是来自地球旋盘内外,特别是来自太阳的大量闪点形成的闪流。闪流在地球旋盘这个动点域中总是以一种无序的方式扩散的。而扩散的速度,只与闪流闪经的点域状态有关,在不同的点域中,“光”有不同的速度。例如,在太空中、在地旋盘的不同层面、在水中,在各种透明、半透明的物体中,都有不同扩散速度。
                        所以,所谓的“光速”,不过是闪流在不同点域中扩散的速度。而并不像物体那样有一个“统一一致”的运动速度。这就好比在马拉松跑道上一样,“光速”是全体运动员的速度,而不是其中任何一个运动员的速度。由此可见,所谓的“光速不变”,实际上体现着人们对于“光现象”的一种无知。
                        “物质场”的状况不同,对应的“光速C”也不同。这与人们对“光现象”的观察实验结果完全一致。例如,人们早就发现了,光在不同物质界面交界处的“折射现象”,可惜并没有进一步探究折射的原因。
                        其实,折射现象,既反映了“光”在各物质场内“传播的方式和速度”;也反映了各“物质场”本身的状况。
                        然而,MM实验,却仅把“大气对流层”当作唯一的“光现象”参考系,才产生了狭隘、特殊的“光速不变原理”。现在,人们应该通过实验,来重新考察“光”在不同“物质场”内的“速度”,进而了解“物质场”本身的状况。


                        IP属地:广东12楼2013-02-12 20:06
                        回复
                          当代自然科学的困境
                          欧洲人的自然观,继承于希腊自然哲学。而希腊自然哲学虽然以批判奥弗多神教起步,但终究还是继承了多神教对于自然的个体认识方式。可以说,直到今天为止的一些哲学和科学理论,都是建立在个体认识这个基础之上的。
                          大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本不可以按照人们感觉到的个体状态来认识它。因此,如果人们坚持对自己所发现的个体现象进行考察,那就会不可避免地走出这样一条曲折的认识之路:元质——元素或物质层次——物体实在及运动——无实在绝对运动——不可归纳的运动——回归自然。
                          神一样的终极元质,构成了人们感知的世界,但终极的元质总是无从直接感知的。所以,人们不得不回过头来,考察直观的物体,并把它当成由终极元质一层层地构成的物质实在。经典物理学、化学和近代哲学等等被中国人当成真理的科学,都是建立在物质终极存在并因遵守各种物质定律而构成了秩序世界这种观念之上的。
                          为了揭开物质的奥秘,人们希望通过越来越精细的分割方法来粉粹物质,以从中找到构成了它们的终极粒子,并用终极粒子的状态来还原和证明这个遵守人造定律的秩序世界。然而,分割的结果却令人们大失所望——人们不仅没有找到自己期盼已久的终极粒子,反而,在发现了微观动态的同时,物质的实在性也成了令人怀疑的东西——因为,人们根本无法发现任何实在着的东西。
                          无实在的绝对运动,被当代物理学家们理解为构成了物质实体的东西。所以,爱因斯坦的质能理论、量子力学的四种基本力素、场论和弦理论等等,尽管它们的主张千差万别,但在物质就是运动本身所构成的现代物质观念上却是一致的。但是,微观运动的状态到底是怎样的,也成了一个大麻烦。因为,人们发现:微观运动不仅没有按照自己设想的方式作规则运动,反而,毫无规则可言。甚至,在人们直接观察与不直接观察的情况下,它们的运动情况竟然大不相同。
                          不可归纳的微观运动,使一些人开始构想人类的认识极限,并断言:终极世界对于人类来说是永远不可认知的。而更多的人们则把自己观察随机现象的统计方法,当成了认识的基本方法。在当代,混沌分形理论、模糊数学、无规则分布和自组织理论等等,也就成为种种描述微观动态的常用方法。但采用这些方法来建构理论的人们很清楚:微观动态,并不是他们的理论所描述的样子。
                          当代物理学发展的困境,其实并不是人类的认知能力极限所造成的,而是人们的认识道路,从一开始就出现了方向性问题。所以,在人们重新回到整体认知之前,大自然的一切,对于人类只能是一个不解之迷。
                          人们为会相信,自己的能力是终极的东西呢?在由个人意识构成的此岸世界里,人们自己的意识,也许是终极的。但那不是终极自然,而只是个人的终极意识。


                          IP属地:广东13楼2013-02-12 20:34
                          回复
                            新人类的头脑、心与本性
                            人不只是有头脑和心,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东西——本性。
                              灵性属于心,这是因为灵性是连接着心与本性的桥梁。从头脑无法不经过心而直接跳到本性。
                              科学局限于头脑、理性、逻辑。心局限于感觉、情绪、情感。而本性是超越这两者的。本性是纯粹的宁静——没有思想、没有情感。一个人惟有知道了这个本性才算真正具有了灵性。心只是一个中距站。
                              但是你必须要理解我的困难。你生活在头脑中,我不能直接跟你讲本性,因为头脑无法与本性沟通。
                              对于头脑来说,不存在本性;所以科学家一直否认灵魂。所以我必须跟你谈心,这并不是事情的全部,只是前半段。
                              头脑多少能了解一点心,因为甚至那些最伟大的科学家也谈过恋爱。虽然头脑无法理解恋爱是怎么回事,但头脑无法否认它的存在。
                              所以我说灵性属于心,这只是个暂时的说法。
                              一旦我把你从头脑带到了心,我才能告诉你:灵性属于本性。灵性既不是思想也不是情感,它只是纯粹的宁静:可以说是全然的空无,也可以说是满溢着祝福。
                              静心就是从头脑到达心、从心到达本性的方法。
                              如果一开始就对你说灵性属于本性。那么你就会把「本性」当成一个哲学名词、一个思想概念。那些学佛学的动不动就讲空谈无,他自己还没有从头脑到达心,他却说要把心空掉,他连心都还没有,空什么呢?那些头脑发达的人往往能把佛学学得很好,一个生活在头脑里的科学家能很容易拿到神学或佛学博士学位。
                              而我希望所有科学家都能倾听心的声音。这将会改变整个科学的品质。科学将不再为死亡服务,不再去制造越来越多的杀人武器。科学将会为生命服务,帮助创造更好的生命,成就更美的人性。
                              但最终的目的是从心移动到本性。如果一个科学家能针对客观物质世界使用他的头脑,针对人文世界使用他的心,针对真实的自然世界使用他的本性,那么他就是一个完美的人。
                              在我的眼里,新人类就是完美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完美」的意思是:头脑、心和本性这三个层面、三个中心并不相互冲突,而是相互补充的。
                              完美的人将创造完美的世界——科学的世界、艺术的世界、静心的世界和谐共存。
                              我的工作就是要让这三个中心在每一个人里面运转起来,因为甚至一个个体对他自己来说就是一个世界。这三个中心其实是在每一个个体里面,并不是在社会里面;因此我关注的焦点就在于个体。如果个体转变了,那么迟早社会也会随着转变,其实我从来就没有看见过什么「社会、什么「人民」,我只看见一个一个全都是独一无二的人。
                              新人类不但懂数学,还会作画作曲。新人类不但能懂得心声,还能进入更深的存在——本性的存在。
                              那个本性的存在正是你生命的中心、生命的根源——其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力。
                              如果那三个中心一起运转,那么人能够百分之百地利用自己的潜力。我们由此可以真地在这个地球上创造一个天堂乐园。这并不复杂,只需要一点努力和勇气就行了。
                              世界必须是科学的,提供各种技术,为人们提供各种便利和舒适。世界必须是艺术的、诗意的,否则人就会变成机器人。头脑就是个机器——计算机——只讲效率和精确度。罗马教皇们说他们是绝对无误的。这是不可能的,除非把他们的人脑用计算机替换了。
                              心可以体验和表达美和爱。但这仍然是不够的。如果你不抵达本性,你就永远无法真正得到满足。
                              一个知道自己本性的人是最富有的。其实这里就是神的王国。在这里你就是一个神。一旦你归根于你生命的中心,你就是一个帝王。


                            IP属地:广东15楼2013-02-12 21:59
                            回复
                              头脑期待可以依靠的教条,心更喜欢鲜活的经验
                                心的道路即是勇气的道路, 意味着活在不安全、活在爱与信任之中,在未知中行动;唯有透过冒险, 生命才能臻至圆熟,朝向成长迈进。
                                刚开始时,一个胆小鬼和一个勇敢的人的差别并不大,他们唯一不同之处在于:胆小鬼会听从恐惧的话,而勇敢的人则把恐惧放一边,径自往前走。勇敢的人无视于任何恐惧的存在,他只管投入未知。
                                「勇敢」的意思是你无视于恐惧的存在,走进未知里去。勇敢并不表示没有恐惧,唯有在你持续展现勇气、更加勇敢的时候,无惧才会发生,那是勇敢的终极体验 无惧:当勇气很全然时,无惧的芬芳四起。勇敢的人无视于任何恐惧的存在,他只管投入未知,尽管恐惧就在那里。
                                当你像哥伦布一样,去到人迹未至的大海之中,你会有恐惧,而且是很深的恐惧,因为你不知道后头将会发生什么事。你离开了安全的陆地,从某个角度看,在陆地上的一切都很好,唯独欠缺一样——冒险。一想到未知,你全身汗毛竖起,心再度跳动起来,又是个十足鲜活的人,你的每一根纤维都变得生龙活虎,因为你接受了未知的挑战。
                                不管一切恐惧,接受未知的挑战就叫勇敢。恐惧会在那里,但当你一次又一次地接受挑战,慢慢、慢慢地,那些恐惧就会消逝。伴随未知所带来的喜悦和无比的狂喜,这些经验会使你坚强、使你完整,启发你的敏锐才智。生平头一次,你开始觉得生命不是了无生趣的,生命其实是一场冒险,于是恐惧逐渐消失了,之后你会总是去探索冒险所在的地方。
                                基本上,勇气是从已知到未知、从熟悉到陌生、从安逸到劳顿的一趟冒险之旅,这趟朝圣路上充满险阻,而你不知道目的地在哪里,也不知道你是否到得了,这是一场赌博,唯有赌徒才知道生命是什么。


                              IP属地:广东16楼2013-02-13 09: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