烫姆克鲁撕吧 关注:17贴子:2,041
  • 14回复贴,共1

本人直播精选评论历年春碗段子吐槽感想blah blah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人自去年开始围观直播春碗。
所有吐槽仅为本人个人观点。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3-02-10 04:01回复
    2012年
    ·董卿:这是一段充满基情的表演。。。
    ·新浪博友评论萨顶顶的歌:忒蛋疼了。。。
    ·不搅基就不能演么。。。
    ·气场不是靠一坨一坨的人堆出来的。。。
    ·黄宏/沙溢(忘了):一看你就演过鸡。。。一站起来蛋就摔碎了。。。
    ·骂穿越骂的也忒直接了吧。。。就不能含蓄点。。。
    ·每个小品的剧情都是刚开始好转的时候没了。。。
    ·又是刘谦。。。又是董卿。。。
    ·当冯巩不再咋咋呼呼,而是像三十年前一样正常说话,他的节目还是蛮有喜感的。。。
    ·郭冬临:我看你小牌牌。。。
    ·小品角色不约而同都姓郝,都是为了突出人“好”么。。。
    ·这位唱戏大叔身后的龙套哥肿么那么像尔康。。。
    ·节目不要像幼儿园思想品德课好不。。。
    ·唱包公这个小正太唱的不好。。。别的都特棒。。。
    ·相声又是网上段子。。。
    ·三个男主持一台戏。。。
    ·二十九年前费翔的一把火现在永远也无法回来。。。光看后面一坨伴舞就知道。。。
    ·费翔唱故乡的云的时候那一坨白色的伴舞能不能不在那煞风景。。。永远支持费大爷。。。
    ·韦唯姐的歌被内男的嗷一嗓子给毁了。。。
    ·王珞丹唱的忒肥猪流了。。。
    ·就算舞台设计成T型也无法掩盖与观众的距离感。。。
    ·怀旧太多,创新没有。。。
    ·可是为啥跳孔雀舞一定要画成孔雀呢,相信以杨丽萍的功力不需要靠华服来修饰。。。
    ·刘欢一直亲,亲的,我身上咋这冷呢。。。
    ·那个家中的老妈妈舞蹈能蹦得那么欢么。。。-_-!
    ·这歌词谁写的。。。能有点文采么。。。侮辱人智商么。。。小学课文么。。。
    ·孩子是不会骗人的,是不是事先教好的一看就知道。。。
    ·动画弄得跟好莱坞+日本动漫一样。。。
    ·今年的春碗有一种破釜沉舟的感觉,老命都拼上了,明年还有资本办么。。。春碗就是滑进热锅里的蛤蟆,今年卯足了全劲往上蹦跶,虽然蹦得高,但还在锅里。。。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3-02-10 04:11
    回复
      2025-05-18 06:16:10
      广告
      总的来说这次春碗的进步还是比较大的。虽然由于春碗现场直播的特殊性,冯小刚不能随意地施展折腾,但是在转场衔接的短片部分,还是有着不少的亮点。歌舞节目的质量得到了提高,而且进行了优胜劣汰,节目设置较去年更趋于年轻化,但是正如寡人去年最后说的,不兼顾其他的年龄段也不太可行,所以这个平衡还需要几年才能让春碗和观众磨合。。。不过今年有一个亮点,便是将老节目直截了当地丢了出来,通过复古式的报幕和节目,让老人看得开心,年轻人也能瞧个新鲜。。。这就不得不说近年来节目包装的混搭现象了。混搭是对节目创新的一种很好的尝试,如果做得好了,便可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如果做不好,可能搞得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不过这也没关系,顶多当一笑话,任其自然淘汰就行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混搭对于节目的原有形式是一个不小的冲击。适者生存的竞争性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其提供支持,然而,中国文化中的从众跟风心理让其变得没那么简单。扎堆是一件让人很讨厌的事情。但凡一个节目有那么点精彩,绝对有其他节目原封不动的照搬过去,丝毫不加修改。当一种风格流行起来后,它不是作为一个流派存在,而是病毒式地感染其他所有流派,直到把所有作品都完全擦除修改成一模一样的山寨品。举例来说,前几年港台音乐风靡侵大陆的时候,整个主流音乐不论什么流派唱歌都带着港台口音(不是学港台口音装逼那种,两码事)直到现在也是如此,整个音乐包括发音和吐字,都一步步同化着大陆口音。目前绝大多数人应该都没有注意,港台音乐渐渐改变了大陆音乐,改变了说话方式和口音,甚至改变了普通话原本的强调。对比目前和多年前的音像制品就可以分辨,口音的变迁让现在的歌曲越来越不接地气。这也是为什么90年代的歌手如今一直被奉为经典----口音保留着大陆的独特性。另一方面,这也解释了现在人们为什么听民族歌曲反倒不顺耳,政治工具是一方面,最主要的还是民族唱腔保留着本土性,是多年来发展下来的最“乡土”的口音和唱腔,和方言能够实现无缝衔接。人们的口音变了,民族歌曲自然听着有了距离感,尤其是现在官方那种杂糅的民族唱法,让唱腔失去了特色,更加使本土歌曲不够洋气。这只是方言散失带来危害的冰山一角,国家还是早日扶持方言吧,普通话啥的不冲突,不用你死我活的。然后到了这两年,欧美音乐又渐渐成为主流,像原先的港台歌曲一样,最近歌坛一窝蜂的都是欧美的爵士风,男女老少捏着破锣嗓子阴阳怪气叽哇乱叫,本来就和中文不搭的口音更是被模仿的什么样的都有。参考配音界的前车之鉴就可知道这又是一大杯具。下面就回到混搭的话题上,中国人这种毁灭式的模仿方式让混搭变得危险了许多。今年春碗有一些节目做得还是比较好的,比如零点倒计时前的天耀中华,把民族换成流行还降低了违和感,但是还有些方面就比较令人担忧了:传统唱法的老艺术家只留了最后一首难忘今宵,且不说那么多人都挤在一起唱那么几句,单论为什么把他们丢在最后才出现就是一个大问题。整场晚会的歌曲被港台腔、欧美腔几乎完全攻占,无病呻吟地做着便秘的表情,歌词便真的像翔一样一句一句往外憋。寡人不是在捧传统族黑流行,单说能保持说话和唱歌一个口音的人也就剩郝云那样的了。当然寡人也不是黑春碗,这算是文艺界的通病。陶行知曾说过,善学邯郸,莫失故步。假如唱歌的人能思考一下要不要说人话,唱人歌,就再好不过了。混搭有风险,跟风需谨慎。
      下面说一下语言类节目。相声小品一向是近几年春碗的软肋,他们最近的发展一直在走模式化的道路:模仿之前的成功作品,结果渐渐偏离了正轨,使得节目越来越猎奇。这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创作的难度。创造一个春碗的原创段子是极其困难的,由于众口难调的观众数亿,任何激进的桥段都需要谨慎使用。走老路可以为创作作品省出不少力气,也更加安全。让一个目不识丁的人去欣赏后现代主义绘画,显然是不现实的。冒着巨大的风险是一方面,审查的压力可谓是闻者扶额。首先,刚才春碗结束后中央三套播了一个冯巩在基层表演的节目,还是当年那个冯巩,节目也挺好看,没有炒剩饭也没有跪舔。可是为什么他春碗的作品就味同嚼蜡呢?昨天寡人曾说春碗小品就是炒剩饭+跪舔,如今终于发现原来这一小品公式是过审的终极法宝。模式化套用万能公式虽然把包袱都筛得差不多了,但是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审查,就像影视界的抗战片一样,其他题材被审查制度打压的无法呼吸。我们应该庆幸春碗上没有手撕鬼子。在5个语言类节目中,除了开心麻花的节目,其他的作品都陷入了以上两点的错误中,导致不断出现冷场,这是今后春碗需要重点打击的。还有就是段子的营养问题,讽刺性的东西存在于不该存在的地方,小品所要批判的现象直接在后面说教一通,生怕观众都是二傻子,而应该内涵逗乐的包袱基本也都是耍嘴皮子瞎贫,这是小品的致命缺点。
      从近些年春碗的变化来看,国际化是一个明显的趋势。春碗加入的外国节目越来越多,原因有很多,但是就不用说了很多人都明白。春碗出现的引进节目质量绝对没的说,希望以后再接再厉就好了。小刚今年把春碗像电影一样捣得挺是回事,也算尽心尽力。在这里就不再多说了,只看今后春碗会有怎样的发展。


      IP属地:河南9楼2014-01-31 04:57
      回复
        你就不能贴个图么


        IP属地:广东10楼2014-02-02 16:35
        收起回复
          闻兄看的甚是认真啊!我也吐槽两句,一个好笑的语言类都没有啊!还不如北京卫视春晚的说。。。


          IP属地:陕西11楼2014-02-05 21:4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