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聊前声明一句:不看名气、不看脸,只看戏。我不想以哪版电视剧的粉自居,更不想任何一个演员的粉自居。因为我自认缺乏做一名合格粉的基本素质:狂热和执着。我爱安静,所爱的只是好好用心看戏,感受和共鸣着一切真实、可打动我的东西。鉴于此,那些无是非无标准、高度敏感脆弱、唯某独尊的各种职业粉们,请绕行;还有那些习惯于“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碗来骂娘”,以抬杠和吵架为消遣乐事的人们,也请止步。以下正文:
总论成与败
成:
第一,主次分明。主线清晰,辅线紧密,以瓦岗英雄的关系和命运为主脉实线,虚化了李唐这条辅助线,将他们只作为串联线索的人物,很合理。
第二,人物突出。主要角色除了单雄信诸多不足(不是剧本问题,是演员问题)外,其他都极其出彩,几大重头人物均是光芒四射。可圈可点的经典桥段不少,如杨广胡笳十八剑,另外秦琼卖马、诈登州、罗成盗图、锁五龙等都令人赞叹,百看不厌。各个人物各种好,等下后面逐个细掰。
第三,服装造型很考究,甲胄也好、常服也好,其衣冠配饰主要不仅在华丽繁盛,更重要的是如张翰所说,能契合角色,为角色加分,而不是为了好看而好看。尤其是在色彩明暗搭配上,很赞。
败笔:
打戏是头一号败笔,太蒙事儿了。且不说许多骑马和战斗的场景假得有多么小儿科,单说那四明山一节,哪儿是把宇文成都打吐血啊,分明就是把我们观众打吐血。缺斤少两也不能到这个份上,实在说不过去,别的就都别说了。想跟总制片人程老板说一句:您的努力我们都看见了,很多地方做得超乎寻常的好,可隋唐这出戏,打戏是重头,您老人家别把观众都当盲人行不?动辄一招毙命,不论两人实力究竟相差几何;再不就歘啦啦一片飞倒,再不就一个大虚镜头和快镜头晃过,收招。真的无语。连我一个女生都看不过去的打戏,您可以问问男生们怎么想。说实话,您这版一直跟英雄那版各种比较,其实您都不用说,好的大家都看见了。您这版比英雄那版各种好,但打戏跟人家真的没得比,放下成见,静下心好好看看人家英雄的打戏是怎么做的吧。不拿出勇气和胸怀来承认不足,就成就不来真正的经典。
第二号败笔:阿狸式的形体结构。亮眼抓人但失去比例,硕大的虎头,小耗子尾巴。前面细致丰满,后面仓皇虚弱。其实拍62集不要紧,您把剧情轻重笔墨规划好,最起码叫它大抵合理。这可好,就像一些网友抱怨的:凭什么盈盈撒个娇就十几分钟,煌煌四明山就三分钟了事?后面一些人物关系变化和情节发展都来不及呈现李渊就迫不及待地压着一对大酒窝登基宣布此剧end了,雷。还好有段那么叫绝的锁五龙来压轴帮你们打打马虎眼,要不然真不知道要被多少人骂死。单从剧情结构来看,真是不知道这2.8个亿究竟花到哪里去了。资金合理分配也是制片方的责任之一不是?你们在资金分配上的阿狸情结决定了这剧整体上呈现出了阿狸形态。
不足之三:很多人物演得正热闹就忽然一下悄无声息地人间蒸发了,木有任何交代。比如长平王邱瑞、宣华夫人、单小雪、窦线娘、秦母、程母、龙舟女等等。还有个李靖前后不接戏,在秦琼奉命往越王杨素府上送寿礼那里出场的李靖跟后面随李世民出现的李靖压根不是同一个人,而且出现的突兀,消失得突兀,过程都没有交代好。其实我想说,有些人物要么就别出现,既然某处剧情还需要这样一个人物出场,那就把他交代明白。这跟虎头蛇尾、仓促收官也有很大关系吧。
不足之四:某些台词不细致,闹笑话。闹花灯一节里,秦琼嘴里居然说“低调”俩字,我瞬间惊呆了:隋唐时代的中国人民就懂低调了?还有某些演员蹦错字儿:例如富大龙的尧舜读成rao2,寇振海的股肱读成hong2,杜淳的疮痍读成cang1,更惊人的是杜淳竟然不分“你我”,多次将“我等”说成“尔等”,令人愤慨这个李世民分明还是西门庆的文化程度嘛。到了打虹霓关那段就干脆乱了套了,“霓虹”、“虹霓”,大家各说各的,竟没人管。其实要生活中口头上念错一两个字儿,真不是什么大事。但电视剧电影不一样啊,且不批评演员文化底子和戏前功课做得怎样,当场错了不要紧,导演监控都做啥去了?再不济,后期配音、审片都做啥去了?都没听见?囧。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