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潏吧 关注:116贴子:5,530
  • 5回复贴,共1

名家致信20年后的自己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他们手中的笔、脚下的路,无一例外指向未来的中国。


1楼2013-02-07 22:00回复

      陆天明[微博]:公平得伸张
      天明:
      我知道应该早给你写这封信的,但我想你也应该知道这些日子我总是无法让自己凝神镇定下来,更无法聚拢散乱的思绪。
      妈妈走了。这一次的让我“痛”,不只是在于妈妈的走,也在于她报病危后,一系列的遭遇:比如,她被急送往当地一家三甲医院后,急诊室里外,包括走廊里都挤满了等着“救命”的重症病人。妈妈一开始还挤不进走廊里,只能在寒风嗖嗖的急诊间大门口待着。后来总算进走廊里了,却怎么也住不进病房,当然也没有病床可躺,只能租一个救护车上用的推车,让老人家躺着。两天两夜后,在一个好心朋友的帮助下,总算转进一个好心人当家的医院,但十几个小时后,她老人家就撒手西去了……
      我们惭愧,更无言以对,也无颜以对。
      后来我才知道,当地这些顶级的医院确实“一床难求”,但是,如何分配这些千金难求的床位,却不完全是按“救死扶伤”的老原则来做的……为此,我在想,中国如此之大,积累下来需要解决的问题又如此之多,我们这几代人“不幸”却又万幸地正经历这样一个历史当口,承担着“建设中国”的历史使命。我们已经做了很多,但差强人意的地方仍然不少。也许建设之艰难还不仅仅在于创造和积累多少物质财富,还在于能不能把公平正义铸写在中国的大地上,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坎上。我们曾经相约:我们这几代人曾用了六十多年时间,把中国变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能不能再用三十年时间,把公平正义这四个大字铸写进它的灵魂中。现在二十年过去了,你能告诉我,我们的梦实现了吗?
      絮絮千言,只为求二十年后你的一个回答。而二十年后的你尽可放心的是,不管你如何回答,也不管此进程如何艰难,我们都必将为之持续努力,并奋进不已。
      知名不具 叩安 2013.1.26


    3楼2013-02-07 22:01
    回复

      陈众议:神话变现实
        老陈众议:
        昨晚我做了个梦,梦见二十年后的你。
        你咋出息成永贵大叔了呢?“可不?咱们六十岁那年不是和十余素心朋友发起了‘有用运动’嘛,你忘了?从此咱每年到黄土高坡或戈壁滩走一遭,目的只有一个:愚公似的非要将这两个地方染成绿色;不曾想全国人民纷纷响应,捐树的捐树,捐钱的捐钱。这不,沙漠变绿洲、秃岭成青山啦!”
        我还没到六十呢。昨天刚和几个文友说到无用之用和有用之用的问题,老莫也在,记得不?“记得,那会儿他刚捧回诺贝尔文学奖。他可是返璞归真啰,现在是那片无言绿地的管事。远处的丛林叫高老庄,种的尽是些仙人掌,原先和咱这一片树冠是齐平的,如今愣是凹下了几尺。旁边是禾斗的林地,他的树木一棵棵斗般粗壮……”
        咱太太呢?“她好着呢,过去就嫩相,像咱闺女,现如今施了点生物细胞再生技术都快出落成咱孙女了,今儿个约人练瑜伽去了。”你咋没用点儿?“着啥急嘛?!再说心总是要老的……”你不急,我急啊!我还想多写几本书呢。“写吧,写吧,你会写好些书呢。但你别忘了比尔·盖茨的话:‘人们总是低估十年后的世界’……”忘不了,这跟神话预言、漂流瓶、未来信及名目繁多的文学保险箱没啥差别,反证而已,或可谓之当代版巫师箴言罢。但是,生活的基本逻辑不会变。“你错了,不过你还不知道什么是希格斯玻色子。”谁说我不知道,不就是“上帝粒子”吗?!“那是过去时,粒子们改变了生活和生活理念”……
        我们发生了争执。这时,太太过来了。我惊讶看着她;她疑惑望着我,站到你的一边。
        小陈众议 2013.1.22


      4楼2013-02-07 22:02
      回复

          于 丹:好人不难做
          于丹[微博]:
          过年前这一周,我接到从网站到报纸的好几个采访,都在问同一个问题:“你心目中好人的标准是什么?”
          我很惶惑。小时候,从样板戏到电影,基本上人物出场就能分清好人坏人,可现在,彻底的好人和彻底的坏人都不多了,绝大多数人介于好坏之间。
          如果说这是一种进步,那就是价值观变得多元了;如果说这是一种退步,那就是公共道德的标准模糊了。
          二十年前,我对好人的标准比现在清晰。二十年后,我希望自己对好人的标准也比现在清晰。
          生命的成长,差不多用前二十年建立本性,用中间二十年迷失本性,再用后二十年复归本性。
          我希望自己在此后二十年光阴里,能守着良知,明白是非,并努力知行合一,带着学生把正信正见坚持下去。
          我也希望二十年后的中国不再采访“你幸福吗?”不再讨论好人的标准。
          二十年,足够长了。二十年前我们不知道人人可以用微博,现在也不知道二十年后的技术可把世界变成什么样。
          或许唯一清晰的,是我们对人性的承诺。起码,对自己的人性敢于承诺。
          写到这里,老妈给我送水果,我停笔问:“妈,你希望我二十年后干什么?”
          老妈说:“带学生!给你闺女带孩子!”我妈说的,还真是两件正事。
          ——如果,学校那时还不会因用我而挤了年轻教师的指标,我就带学生。
          ——如果,我的女儿那时候愿意生孩子,我就带她的孩子。
          ——如果,连这两件事都做不到,我希望自己可以从容而蓬勃地行走在老去的光阴里。最好不得糖尿病,还能吃我爱吃的各种东西;最好不得关节炎,还能去山巅水涯我想走的地方;最好不得青光眼,还能连续看上几小时的书,即使戴着度数很深的老花镜。
          ——如果,连这也做不到,至少我希望二十年后的自己,灵魂还是健康的,曾经有所不为,能够问心无愧,做个好人。
          于丹 2013.2.4


        5楼2013-02-07 22:02
        回复

          笛 安:梦想在生长
            亲爱的:
            此刻窗外在下雪。想必二十年后的雪地依然跟今天一样,整齐洁白。但是,你已经老了。你不可避免地怀念着属于你的好时光。所以我想问候你,因为你势必比我更孤独,即使这个世界比你年轻的时候更好了一些。
            即使你已经在嫉妒别人的青春——你也必须承认,你是个幸运的人。在你年轻的时候,这个世界成全了你的梦想。对于每一个年轻人来说,梦想本应是一样比生命中任何事情都重要的东西——可你也一定清晰记得,在你年轻的时候,当你不小心把这句话说出来,周围响起的那阵冷冷的嘲笑声。我知道,五十岁的你在怀念当初满心新鲜而幼稚的怒气。
            亲爱的,我想问,你存在的那个时空里,是不是更适合“梦想”的生长?比如说,如果一个年轻人愿意奋斗,他能拥有一个更透明更公平的环境,不需撞上很多看不见摸不着,但实际存在的壁垒;没有人会因为年轻时候遭遇的困顿而觉得羞耻,可是如果身处年轻的困顿中,身边的人和事都在告诉他也许未来依然如此,那他随着岁月,必然就会变成那种蔑视别人梦想的人。比如说,如果一个年轻人愿意思考,他能拥有一个更清澈更宽容的环境,不需要在彰显了自己一点点声音之后,心存犹疑的环顾四周——他不过表达了一点略微复杂的立场,却要担心被淹没在周遭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激烈声音里。比如说,如果一个年轻人愿意追逐自己想要的生活,他能拥有一个更温暖更安静的环境,没有那么多人以各种各样的名义要求他尊重所谓的规则,却把自己的梦想排在最末一位。我们的国家既然逐渐变得富足,那就应该更加尊重精神上有一点点奢侈执念的人们……
            你会嫉妒身边的年轻人吧?他们除青春之外,还拥有这么多珍贵的东西。
            你那里天气还好吗?你究竟身处何方啊。记得我爱你。
            二十年前的你 2013.2.3


          8楼2013-02-07 22:04
          回复
            如果,我给20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只会写自己,不会想到社会,国家。高考结束后就不再看新闻,不再关注时政,安心地活在一个远离纷扰的大学里,冷漠地对待政治。是该反省,然后承担起社会人责任了。


            9楼2013-02-19 18: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