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大理由:不贪图官位,当官就是为了干事。
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不贪图高位,只要能干事就行。王安石从政初期,在地方上工作多年,每到一处都积极开拓,努力进取、奋力工作,因而政绩卓著,老百姓口碑不断,在朝廷上也是好评一片,朝廷多次调王安石进京到中央做官,王安石多次推辞,坚持在地方上工作,这是一般人绝对做不到的。譬如现在,在地方上当县长,猛不丁调到中央或国务院某部门内任职,谁不愿去呢?这不是很好的上升机会吗?但是王安石不干,多次推辞。对于王安石的多次推辞到中央做官,后来不少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说王安石是作秀,是伪君子,任凭这些人怎么说吧。
(二)、如果做官不能干实事,即使官不低,王安石也很颓废,也很烦恼,认为做官不能干事是一件很痛苦、很没意思的事,遇到这种情况,王安石就提不起精神来。譬如王安石在扬州做幕府时,太守是韩琦,王安石经常弄得灰头土脸、无精打采的。早晨一上班,脸也不洗、头也不梳,衣裳也不换,一副屁屁踏踏的样子。韩琦看了不高兴,就教育王安石:年轻人要有个样子,要打起精神来,一天到晚屁屁踏踏的,像个小老头似的,暮气罩罩,这可不行啊。韩琦哪里知道,王安石没事干,闲的一宿一宿的看书,一看看到东方到快发亮,才靠在椅子上打个盹,王安石是借看书排泄心中无聊。
(三)、该进则进,该退则退,进时激流勇进,退时急流勇退。当宋神宗需要改革人才时,他激流勇进,当仁不让的主持变法大计。有人干事了,事有人干了,自己的主张实现了,他就急流勇退,反复上辞呈请求辞去高位,回金陵骑着毛驴在山间当老百姓。王安石主持变法,为国操心,日以继夜,殚精竭虑、通宵达旦,一干就是十几年。后来变法政策基本定型了,变法工作有人负责了,有人就说王安石当宰相时间太长了,有人就想当宰相这个位子,王安石干脆退下来,推荐得力人才接替自己的职务。两次辞相,王安石上辞呈不下十几次,绝不是《宋史》说的,是神宗赶他走的。宋神宗本不同意,王安石辞了多少次,宋神宗才批准下来。所以说,王安石不是个无原则贪恋官位的人,当不当高官的标准是需不需要干事,能不能干事。
从这以上几方面讲,王安石就是个不贪图官位的人。他当官就是为了干事,如果不能干事,他宁愿不当官。当自己的主张实现了,有人负责了,王安石宁愿不贪恋位子,做一般老百姓。王安石这种品德谁能比呢?
第十七大理由:宽阔的胸怀,高尚的人格
史载王安石如何如何拗,如何如何倔,可能有这种情况,譬如在最初时,在关系到国家发展的方向性问题和总的政策性大局上,王安石很可能跟反对派没少争吵,但这是关系到国家前途的问题,是涉及国家生死存亡的问题,王安石不得不争,不能不争,不争就是不称职,不争就不是一个好干部。现在美国总统竞选,竞争已经成了一个正常现象。不争,当老好人,是最没出息、最不老实,最不称职的干部。所以说,为官因政见不同而争是最正常的现象,是不得已的行为,不能说明王安石人性不好。
相反,在个人私事上,在个人恩怨上,大家见过王安石骂过谁呢?谁也没骂过。辞职后,王安石躲在自己的半山园里潜心研究学问,精心著述。他谁也不去骂,任凭大家和历史评说。反对派叫嚣之声风起云涌,甚至对王安石的人性,王安石只是冷静视之,不去辩解,他相信历史,他相信自己的忠诚之心会使后来人真正了解他。他曾写过这样一首诗,题目叫做:《众人》,全诗如下:
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
颂声交作岂莽贤,四国留言旦尤圣
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珠两为千钧
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这四句话诗的意思是:头一句是说,反对派哓哓嚷嚷,我不屑跟你们去争吵,说我好的我不高兴,说我不好的,我也不因此而忧病。第二句:颂扬之声贯耳满堂,难道能说明王莽是个大贤臣?流言纷纷四野谤声,不能说明周公旦不是圣人。第三句:唯有那有才学、有圣德的人才能正确判断一个人,他们不会把没有水平的人当成贤人看待;第四句:主意是好是坏不能全听别人,主要的是什么是美什么是恶自己要有个明确的认识。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