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道教吧 关注:220贴子:636
  • 4回复贴,共1

以道为教多元通和Taoism and Harmonious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 纯阳祖师


IP属地:日本1楼2013-02-04 10:47回复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大教,有着中华民族的鲜明性格特征和传统文化的深厚积蕴;同时又有着海纳百川、会通众教的胸怀,正在以自己特有的柔性方式走向世界、影响世界。它不以扩大组织规模为目标,而以传播老子的智慧为己任。从比较宗教学的视野看,道教是多神宗教,在神灵崇拜、超世向往及相应的宗教活动、礼仪、组织与制度等方面,与其他宗教有共同点。但道教与别的宗教又很不一样,最独特的地方在于以老子为宗师,以老子阐扬的大道为教旨,这就为其神学及信仰方式增加了新的质素。大道不同于亚伯拉罕系统一神教的绝对唯一神,也不同于柏拉图的绝对理念,它生养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不主宰万物(“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它超越万物(“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又内在于万物(“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它既是价值的源泉、信仰的对象(“渊兮似万物之宗”,“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又是现象的本体、认知的对象(“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大道兼有宗教的神圣性、哲学的理智性、科学的真实性,成为三者的统一体。神道合一的结果,使信仰与理性相结合,具有了宗教的诚挚和哲学的沉思,又避免了宗教的狂热和哲学的冷峻,还能给科学研究从现象世界深入本质世界提供指导。当前的国际社会,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对峙,宗教与哲学分途,科学日益脱离信仰,民族宗教冲突不断发生。有识之士为此而忧虑,正在大力倡导文明与宗教对话,寻找文明转型的有效路径。在这样的时空交错点上,以道为教的道教,其信仰特质、文化内涵及优良传统,更显得珍贵难得,能够发挥其前所未有的积极作用。


    IP属地:日本2楼2013-02-04 10:48
    回复
      2025-05-15 15:35:56
      广告

      二、以道为教,把行善与成仙统一起来,是为善道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教秉承老子的教导,把劝善与仙道结合起来。得道成仙是道教的追求,为此要炼养各种道术,包括外丹与内丹,但根本途径是行善积德。葛洪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张伯端说:“德行修逾八百,阴功积满三千,均齐物我等亲寃,始合神仙本愿。”道教坚信,积善成仙,功德成神,而且要积大善大德,再加上必要的真功,就离仙界不远了。道是生道,也是善道,得道者如水之德,以利他为旨归,如老子所云:“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邱处机祖师把全真道之精要归纳为八个字:“外修阴德,内固精神。”努力做到“功行两全”,功即性命双修,行即苦己利人。以善道为教的道教,在凸显宗教的道德功能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淡化了与其他宗教在信仰上的差异,易于同各种信仰形成道德上的联盟。在中国历史上,道教认同儒家的五常八德,吸收佛家的五戒十善,在推行社会道德教化和慈善救济事业中,与儒、佛两家结成亲密合作的伴友。


      IP属地:日本4楼2013-02-04 10:48
      回复

        三、以道为教,用包容的态度做救世的事业,是为公道
        老子说:“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的大道包纳天地万物而不做主宰,得道者要体现天道之公,以天下为己务,统筹兼顾、关心弱者,只做好事而不争夺私利。在这种大公思想指导下,道教以济世利人为教务之先,要求道徒暗中多积阴德,不以救世英雄居功自傲,不只为部分人的利益服务,而要博爱济众,施恩不求报;还要在道德教化上汇合儒佛道三教,兼综诸子百家,集各教修功、各家美德于一身,形成合力为大众服务,以体现大公之道。道教吸收儒家忠孝之德和仁义礼智信五常作为自己的主要伦理准则。全真道祖师王重阳劝人读《孝经》,其立论多引六经为论证。道教又以佛教五戒为道戒,以戒定慧为三要,又兼修儒墨之德。金代辛愿赞扬邱处机“其逊让似儒,其勤苦似墨,其慈爱似佛”。元代高道李道纯说:“引儒释之理证道,使学者知三教本一。”由此可知,道教在修道与弘道上是多元开放的态度。大道普遍存在,为诸子百家所共有,各家皆对阐扬大道有所贡献,只不过道家对大道有宏观上的整体性把握而已。渐渐地,大道超越了所有教门,成为全体中国人表达真理观的普世性话语,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真理的代名词。人们把追求真理称为学道、求道,把有所收获称为闻道、体道,把有所践行称为行道弘道,把明辨是非称为讲道理,把品行优良称为有道德,并以公道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由此,大公之道深入人心,世代奉行。


        IP属地:日本5楼2013-02-04 10:49
        回复

          五、以道为教,会通各种信仰和文化,是为通道
          老子说:“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大道氾兮,其可左右”,“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庄子说:“道通为一。”大道在生养万物的同时,具有了周行、遍通的特点,无物而不入,无事而不成。从现象看,宇宙万物五光十色;从本质上看,皆是大道的呈现,故道通为一。道教依据大道通于万物、使多元世界成为一体的性能,在自身的发展中不断会通各种文化,使之不断汇聚又扩展。历史上道文化不局限于一家一派一地,看起来没有强势,也不显耀,却能汇合众流、通向万家,而无处不在。道教之兴,源自上古文化,会通民间信仰、秦汉神仙方术、黄老道家、阴阳五行学说、儒家伦理、传统健身养生学,在老子五千言指导下融成一体。后来又陆续吸纳天文地理学、医学化学与各种科技以及墨家、杂家,内涵丰盛,遂使《道藏》成为比佛教的《大藏经》、儒学为主的《四库全书》在学科类别上要宽泛得多的全景式的中国文化大型丛书。道教与道家形影不离,与儒家密切合作,与佛家日益接近。道文化是接引佛教进入中国的重要中介力量,也是佛教中国化的思想营养;它自身也不断吸收佛教的义理、仪式以及寺院设置的质素,用以创新发展;道教又与民间信仰血肉相连,在中国多数普通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中都有道文化的身影。从教内说,道教出现过众多教派,但彼此间无严格界限,清修与金丹可以兼行,正一与全真亦互相融摄。全真祖师王重阳之后有北七真各立一派,而弟子师承可以互相交错,共师共徒。从教外说,道教恬淡谦和,易于与其他宗教和平相处,从未发生流血冲突。道教与佛教有过摩擦,但只要没有政治势力介入,甚易化解,而且全真道倡导三教一家,其高道皆精熟佛典。道教从开始就是多民族的宗教,例如五斗米道在巴蜀汉中一带汉夷共信之。后来,道教在汉族地区流行的同时,也在北方信仰萨满教的少数民族地区和南方信仰各种巫教的少数民族地区流传,与当地的文化相结合。例如壮族地区有壮化道教,彝族地区的毕摩教含有大量道教的内容,瑶族和白族地区道教广泛流行。在侗、苗、羌、土家、纳西、布依等民族中也都有道教流存。
          大道是生道、善道、公道、和道、通道的统一。在当代,视老子为精神旗帜的道教正在以新的姿态在世界上传播重生、尚德、贵和、大公、会通的道文化,给人类应对各种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提供道家的智慧。《道德经》以空前速度在世界各地出版发行,受到普遍欢迎。2007年中国举办的首届国际道德经论坛,主题是:“和谐世界,以道相通”,突出了大道的通融性,发挥了道文化联络各国人民致力于和平发展事业的纽带作用,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大道有指向宇宙本源的超越性,可以与各种一神教相通;大道有潜存于天地万有的奥妙性,可以与各种多神教相通;大道有宇宙本体的定位和明体达用的功能,可以与各种哲学相通;大道讲究以物观物、洞察真实,可以与各种科学相通;大道以“道法自然”为根本精神,不尚诡秘浮论,可以与各种无神论相通。中华文化由于有老子“尊道贵德”和孔子“忠恕仁和”的引指,而形成了多元通和模式;今后世界文化如能以道为尊、以仁为贵,也必将克服不是“一元独尊”、便是“多元冲突”的局面,逐渐走向多元通和的道路。以道为教的道教,应当也能够成为世界多元文化接近相亲的使者;以道为归的道文化应当也能够成为多元文化沟通对话的桥梁。


          IP属地:日本7楼2013-02-04 10: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