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以道为教,会通各种信仰和文化,是为通道
老子说:“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大道氾兮,其可左右”,“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庄子说:“道通为一。”大道在生养万物的同时,具有了周行、遍通的特点,无物而不入,无事而不成。从现象看,宇宙万物五光十色;从本质上看,皆是大道的呈现,故道通为一。道教依据大道通于万物、使多元世界成为一体的性能,在自身的发展中不断会通各种文化,使之不断汇聚又扩展。历史上道文化不局限于一家一派一地,看起来没有强势,也不显耀,却能汇合众流、通向万家,而无处不在。道教之兴,源自上古文化,会通民间信仰、秦汉神仙方术、黄老道家、阴阳五行学说、儒家伦理、传统健身养生学,在老子五千言指导下融成一体。后来又陆续吸纳天文地理学、医学化学与各种科技以及墨家、杂家,内涵丰盛,遂使《道藏》成为比佛教的《大藏经》、儒学为主的《四库全书》在学科类别上要宽泛得多的全景式的中国文化大型丛书。道教与道家形影不离,与儒家密切合作,与佛家日益接近。道文化是接引佛教进入中国的重要中介力量,也是佛教中国化的思想营养;它自身也不断吸收佛教的义理、仪式以及寺院设置的质素,用以创新发展;道教又与民间信仰血肉相连,在中国多数普通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中都有道文化的身影。从教内说,道教出现过众多教派,但彼此间无严格界限,清修与金丹可以兼行,正一与全真亦互相融摄。全真祖师王重阳之后有北七真各立一派,而弟子师承可以互相交错,共师共徒。从教外说,道教恬淡谦和,易于与其他宗教和平相处,从未发生流血冲突。道教与佛教有过摩擦,但只要没有政治势力介入,甚易化解,而且全真道倡导三教一家,其高道皆精熟佛典。道教从开始就是多民族的宗教,例如五斗米道在巴蜀汉中一带汉夷共信之。后来,道教在汉族地区流行的同时,也在北方信仰萨满教的少数民族地区和南方信仰各种巫教的少数民族地区流传,与当地的文化相结合。例如壮族地区有壮化道教,彝族地区的毕摩教含有大量道教的内容,瑶族和白族地区道教广泛流行。在侗、苗、羌、土家、纳西、布依等民族中也都有道教流存。
大道是生道、善道、公道、和道、通道的统一。在当代,视老子为精神旗帜的道教正在以新的姿态在世界上传播重生、尚德、贵和、大公、会通的道文化,给人类应对各种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提供道家的智慧。《道德经》以空前速度在世界各地出版发行,受到普遍欢迎。2007年中国举办的首届国际道德经论坛,主题是:“和谐世界,以道相通”,突出了大道的通融性,发挥了道文化联络各国人民致力于和平发展事业的纽带作用,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大道有指向宇宙本源的超越性,可以与各种一神教相通;大道有潜存于天地万有的奥妙性,可以与各种多神教相通;大道有宇宙本体的定位和明体达用的功能,可以与各种哲学相通;大道讲究以物观物、洞察真实,可以与各种科学相通;大道以“道法自然”为根本精神,不尚诡秘浮论,可以与各种无神论相通。中华文化由于有老子“尊道贵德”和孔子“忠恕仁和”的引指,而形成了多元通和模式;今后世界文化如能以道为尊、以仁为贵,也必将克服不是“一元独尊”、便是“多元冲突”的局面,逐渐走向多元通和的道路。以道为教的道教,应当也能够成为世界多元文化接近相亲的使者;以道为归的道文化应当也能够成为多元文化沟通对话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