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妆’,顾名思义是嫁女儿时陪送的财物,又被称为‘妆奁’、‘奁具’、‘嫁资’。那么‘嫁妆’在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呢?从史料来看,陪送嫁妆最迟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辕颇为司徒,赋封田以嫁公女”。当时鲁国大夫辕颇担任司徒一职(类似于今天国家土地资源部部长),对封邑内的土地征收赋税,用来作为鲁哀公女儿的嫁资。到了战国时期,陪送嫁妆已成为非常普遍的风俗。1986年在湖北荆门包山发现了一座战国楚墓,其中出土了一只‘彩绘出行图夹纻胎漆奁’,经考证,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一只女性梳妆用品实物。奁盖壁上绘有一副出行图,整幅画面由26个人物、2辆骖乘、2辆辆骈车、9只大雁、2只狗、1只猪构成,另有衬托场景的5棵大树,所反映的内容即是当时女子出嫁场景。猪、狗是那个时代很重要的家庭财富,用之陪嫁女儿也属重要财物。大雁则是当时新郎到新娘家迎亲时必带礼物,即所谓“执雁为礼”,也叫“奠雁”。
那时不只诸侯嫁女有嫁妆,民间也已普及。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国风》中,有一首反映卫风的诗歌《氓》,里面便提到了卫国女子出嫁时的情形:“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这是女子对其未婚夫说的,大概意思是,你驾着马车快来吧,我带着嫁妆嫁到你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