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猫吧 关注:81,316贴子:1,002,885
  • 11回复贴,共1

【鼠猫王道】【长评】《空山明月光》长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给小白鼠、猫儿两只,鼠猫王道,阙影相随


1楼2013-02-03 21:58回复
    二楼给这篇文《空山明月光》的作者 @幻瞳寂离


    2楼2013-02-03 21:59
    回复
      2025-07-26 11:28: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三楼做一些说明。我大概那时还没放假,读了寂离姑娘的《空山明月光》,非常喜欢,所以决定写一篇长评。只是之后考试以及我放假以后家里有事,我又生病还在吃中药,一直没有很哈的心境来写,现在终于把这篇长评写完了,对不起,寂离,晚了很久、姗姗来迟的长评。希望所有看文的人,有任何的意见都可以提,我也很希望和大家的交流。有任何不好的地方,还请大家不吝赐教啊。
      下面放文


      3楼2013-02-03 22:03
      回复

        “山似莲花艳,流如明月光”,读到寂离姑娘《空山明月光》里的长留山,就想起南北朝时梁元帝萧绎的《折杨柳》里的这两句,萧绎为人并不厚道,甚而说狠辣毒绝,但在诗文上却颇有才情。安静浸润在如水温柔又清寂的月光里、沉默不语的长留山,风霜里的琴台,明湖的轻波,月照岩,柳老泉,春睡岭,这山山水水恰和了这诗句:长留山的风骨恰似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自有一番清艳;而明湖的流水就如笼着长留山百年的月光一般,清澈温柔,又有一种淡淡的惆怅。一幅《长留明月图》,一套肝胆剑法,一束君影草,勾起了展昭关于白玉堂的一点一点的回忆,也让读着这些文字的我们随着那些回忆的展开,眼前渐渐浮现那个在月光里淡淡笑开的带着孩子气又有着一身江湖人的侠肝义胆的白衣少年,连着一大段一大段快要模糊的记忆。
        这篇小说,我几乎是看一遍便哭一回,有时候夜里睡不着的时候就翻出来再看一遍,然后就忍不住在被窝里一个人安静地哭。我总觉得寂离此时的文字有一种魔力,于无声处写人心中撕心裂肺之痛,于平淡处写那些深入骨髓的伤心往事,初时读的时候并不是很伤心的,其实说实话,我自己也并不是什么会经常伤春悲秋的人,这个世界很残酷,它没有留下多少时间给你去悲伤,但是多读几遍,就会不由自主地难过,非常难过。我少年时就曾经历过好几位至亲的离世,死亡于我并不陌生,反而那个时候也许一早起来就会被告知一位亲人在昨夜静静逝去,而我,又一次地错过了与他的最后一次告别。久而久之,我已经学会冷静面对并在短时间内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与时间安排,因为我必须参加葬礼,但我同样必须去学校学习,这两样没有一个可以落下。所以,到后来对于死亡就有些漠然了。不过,读到这篇小说时,我还是忍不住一个劲地哭。


        4楼2013-02-03 22:04
        回复

          第二个是结尾处如水月光下,面前秋月白在山风中轻轻摇曳,展昭听到风中有人喊他的名字,有人嘱咐他“记得来”。这句话让我想起林岂之题在《西桥晚雪图》画轴里传记上的那句话:中夜不寐,因起,游至月照岩,忽闻旧友三四笑呼吾名,讶然四顾,惟松涛而已,时明月正盛。曾经和今夜的长留山,早已逝世的林岂之和如今的展昭,同样失去一生挚友,在长留山的月光里听到曾经故人温柔的呼唤,穿过无数的岁月和呼啸的山风,穿过生命的迷雾,抵达多年前和如今的同样都被留下的人软软的内心。我忽然有一种感觉,这样一声呼唤和那句“记得来”带来的大概不只是怀念,还有一种释然。我总觉得知道展昭和白玉堂的故事,和沉浸在他们的世界里,让我明白得最为深刻的一点便是,这个世界虽然很大很大,虽然如此寂寞,你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会遇到很多很多人,你与每一个人的相遇都是一种缘分,但是永远都有一个人对你来说是最为特别的,其他任何人都无法给予你他给予你的东西,他是其他人永远都无法代替的,即使他离开,也没有人能够替代。就像寂离说的:“知己应是,醉里已无,终究只得那么一个少年。”这世上只会有一个白玉堂,谁都不会再是他。结尾处他的呼唤随风而来,秋月白在风中摇曳,月华泼天而下,联想起秋月白又叫做君影草,我总是想轻轻叹息一声。白玉堂想念展昭了呢,而展昭,又何尝不是想念白玉堂了呢?此刻,那月光,那些花,懵懂的少女,全都见证了一场浩大却又微小的想念。展昭与秋秋会离开长留山,可长留山都已隐约成展昭心底的一幅画,所以白玉堂也并没有离开,他的笑容,他的白衣,他凌厉的眉眼,他手握画影的潇洒飘逸,都深深藏在展昭的心底,离不开了呢。


          6楼2013-02-03 22:05
          回复

            第三个,其实有些不同寻常,是开头处的那一段白玉堂与展昭的对话,是那段因茶而起的刀剑切磋。“我说猫,你家这茶可是越来越难喝了,爷就这么招人烦,非得苦死了猫大人才高兴。”每次看到,都叫我忍不住要笑,起初看的时候,玉堂、展昭都还是年少不知愁的年纪,那些以后的血雨腥风、那些泪水悲伤通通都还没有来到,他们此刻坐在这里,淡淡聊着些闲事,玉堂调侃着展昭,说着说着便开打。那时候只觉得玉堂真是可爱,非常非常孩子气,然后忍不住就要笑,一开始微笑,然后就忍不住要大笑,才恍然觉得他们虽然是名满江湖的大侠,但其实也不过还是孩子。再后来看到后面,就渐渐地笑不出来。以后多次重读这篇文,一开头看到这段,有好几次就差一点没有办法看下去。看到这段的时候,还是想笑,还是会笑,还是一开始的微笑,继而的大笑,然后就忍不住小声哭起来,为现在的美好轻松愉悦幸福,也为之后永远的分别、消不去的伤心难过。玉堂的死对我而言,始终是个很难很难跨过的坎,太难了,一想起就让人觉得心痛,没法不难过。这个细节,常常叫我怀念不已,感觉它似乎也像我们逝去、永远回不来的过去,有时候也会叫人怀疑,我们的生命中是否真的曾经有过那么一段美好明亮的完全看不到一点暗淡色彩的时光?太久,就会让人渐渐地对自己执着不愿忘记的记忆产生怀疑。
            我现在已经很少看悲文了,以前看过很多,现在倒是一点点都害怕看,真是舍不得他们受这么多苦,宁愿他们永远这么快乐,办案、吵架、打架、行侠仗义……生命这么长,为什么要这么早就要熄灭他们的生命烛火,让他们的生命一片黑暗呢?


            7楼2013-02-03 22:06
            回复
              ———————————————FIN——————————————————


              8楼2013-02-03 22:07
              回复
                这篇长评里加了我自己比较多的个人情绪,希望寂离不要嫌弃。


                9楼2013-02-03 22:08
                回复
                  2025-07-26 11:22: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拥抱一下。
                  看到开头的时候便不知道还能说些什么--确实就是那句诗,确实是。
                  大概有种心花怒放的怅惘,如果想表达的东西确确实实被另一个人接收到了,明白了,并且自己也因此得到了更多的感受。
                  那三个细节确实也就如GN所说,甚至你说的更多,更清晰,那些生命中曾经的光彩,后来柔软而思念的内心,年少的时光和故人,都为一个人的一生留下了如此多的东西。
                  不过说实话,没想到这个文可以让人这样难过,引起你的共鸣,拥抱一下。这生命漫长而艰险,但它又如此好,唯有坚定和珍惜而已,不论来得及或来不及。
                  坦白说这文感情平淡一是因为我自己的偏好和笔力问题,二是我总觉得,其人雍容,这才是展昭。我无法想象他过于悲伤而激烈的言行,就算有生命都被割裂的空茫感,那也一定只有他自己知道,这样骄傲的一个人。感谢你能明白这样的他。
                  以及最开心的是GN你提到了林岂之,并且也明白了他。林岂之从某种程度上暗示着展昭,他们的字,故人,和领悟。


                  IP属地:四川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3-02-04 00:20
                  回复
                    那些明亮的光彩于任何生命都是极为难得的,一旦曾经获得过,我想真的是无法忘却,更无法替代。每一个人都独一无二,每一段时光都无法复制。然而可以铭记和思念,只要还记得,那么他们就不曾离去。
                    白玉堂留给他的,远比想起就会微笑的年少时光和后来的悲伤要多得多,他们从不曾真正分离过。这是我觉得不必太过撕心裂肺的原因。
                    一开始我也难以接受冲霄楼或者别的什么死亡分离,但现在我觉得只要他们依然在灵魂上相通,那便没有什么深切的悲伤了。分别的悲伤会随时间而逐渐温和下来,甚至平复成温暖,更深切的东西会停留在灵魂里,始终陪伴。
                    他们都很幸运,遇到对方,毕竟知音难寻,知己千金亦不可求。
                    我则要感谢GN你看懂这篇文,没有什么能比这更让一个想表达东西的人高兴的了。真的谢谢。再抱一个XD


                    IP属地:四川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3-02-04 00:2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