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0为后续战机积累经验
中国航空工业这些年最让西方吃惊的进步就是新装备研制的速度。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就先后首飞两种隐形战机。相比之下,美国F-22项目从1985年开始招标,而第一架F-22到1997年才首飞;第二种隐形战机F-35拖延时间更长,直到2006年才完成首飞。对此,有中国空军专家解读称,一种全新装备的研制,需要逐步摸索和实践,涉及很多未知领域,因此可能需要15年甚至20年。但中国当前在研制战机时有“后发优势”。他解释说,随着全球信息化高速发展和知识爆炸,中国作为后来者,可以借鉴前行者的经验教训,充分利用信息成果,而不需要按部就班重复所有步骤,这样就能更快地完成研制过程。例如美国为F-35战机开创性地研制出DSI鼓包式进气道,它在不影响隐形效果的同时,还能改善进气效率。而中国很快就将这种技术用于“枭龙”、歼-10的改进型号与新一代隐形战机上。
王亚男认为,中国能如此迅速地推出新机型,也代表着身后的航空工业整体能力已经迈上新台阶。2005年国产歼-10战机的服役,曾被形容为“二十年磨一剑”。王亚男说,从建国初期直接进口米格-15战斗机,到后来仿制的歼-6、歼-7,中国航空工业此前一直没有完整研制新飞机的经验,也缺乏相应的设备和队伍。因此歼-10的意义并不仅限于是一种自主研发的先进国产战斗机,更在于它在研制过程中建立起包括风洞测试、雷达设计、飞行控制软件等一整套航空工业不可缺少的基础能力,并获得了独立研制复杂装备、完成系统集成的宝贵经验。歼-10“磨剑二十年”积累的这些能力和经验,为中国后续先进战机的研制打通了“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