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命阁吧 关注:184贴子:10,297
  • 10回复贴,共1

【花团锦簇.集】【作者:红楼过客yx】宝钗论有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镇楼


1楼2013-02-02 14:14回复
    【读平安如水的宝钗论有感——
    不妨换个角度看感情】
    平安如水的宝钗论已经读完好多天了,一直在思考着如何借着这个话题多谈一点东西。由于工作忙,所以动笔就晚了。
    红楼梦是文学作品,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再高于生活。红楼梦也是如此。平时我们接触的作品分析大多来源于专家学者,如果专家学者没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厚重的心灵体悟,仅凭书面的知识和学术的肢解,其实对于大众理解毫无帮助,毫无意义,有时还会起到反作用。真正的思考,就是不同年龄、不同体验、不同心境下的切身感受和领悟,没有高下之分,没有优劣之事。年幼有年幼的想法,年长有年长的理解,说者自圆其说,观者自取所需。
    平安如水的宝钗论就比目前的红学界许多专家对宝钗的理解要深邃的多,真实的多。红学家们大多以一种概念化和类型化的形象来概括宝钗,认为她虽然知书达理,才华横溢,但维护封建传统,是伪道学。性格方面,内心冷漠,善于虚意逢迎,不真实,等等。
    平安如水点出了宝钗的寂寞,探究了宝钗的内心世界,同时与黛玉进行对比,告诉大家很多事情并不是表面看的那样简单,或者说并不是人物表现的那样简单,再深入一点,并不是作者刻意表达的那样简单。真实的生活,或者说有过几十年生活经历的我们的切身体悟,还要比文学作品表面的呈现以及作者的表达还要复杂的多,还要纠结的多。
    所以说,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对于其中人物的解读,永远是见仁见智,没有标准答案。它只是你的人生感受与作品交融的一种个人的体会,对于他人或许有借鉴意义,或许什么都没有。所以,如果有人信誓旦旦的说,我已经把作品彻底的弄懂了,我的才是对的。这本身就是谎言。这种态度就决定了它的研究价值是有限的。
    既然平安如水勾起了我对红楼的思考,那我就把个人的一些想法与大家交流一下。
    对于习惯于从正面的角度和直观的思维来思考问题,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换个思维,来看看感情世界的一些玄妙之处。


    2楼2013-02-02 14:18
    收起回复
      2025-05-28 17:41:05
      广告
      黛玉不劝宝玉,反而顺应着,我认为,原因有三:
      一,说了也白说。劝宝玉的人还少吗,父母,兄弟,姐妹,师友,甚至丫鬟,宝玉听进去有多少呢。黛玉看的很明白,你爹你妈说你,你都不听,我就是个表妹,不但劝完没用,还得挨着骂,犯得着吗。我还想开心点呢。
      二,得过且过也挺好。贾家家大业大,宝玉不用上学、上班,是因为有享受的资本,既然你作为贾家的子孙都很开心的祸害家业,我还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一起来吧。平白的享受没理由拒绝啊,至于说将来的事,将来再说吧。
      三,安全感。黛玉相对于宝钗,不知道是性格的原因还是家境的原因,或许两者都有,黛玉明显缺少安全感。她的敏感,她的嫉妒,她的忧思,就是缺少安全感的真实写照。所以她对于和宝玉的情感,格外的珍惜,因为宝玉可以带给她安全感,说的直白一点,黛玉如果和宝玉成婚,将获得一个头衔“宝二奶奶”,这个头衔可以让她在这个大家族里的生存舒适许多,她获得的尊重和包容可以让她获得安全感。所以,她不能得罪宝玉,更不能失去宝玉。所以,她要顺应着宝玉的观念,让宝玉的精神世界找到寄托,并且这种顺应并不勉强,因为黛玉的骨子里也有着相同的气质,虽然她也清楚的知道那些大道理,但是当面对具体事情时,可以不顾大道理,只释放娱乐随性的心态就可以了。
      所以,事情就比较清晰了,宝钗和黛玉都是聪慧的女子,都知晓那些人生的大道理,但由于性格以及对事情理解的不同,宝钗选择了直接真实的方式,宁可失去也要袒露心扉,而黛玉却可以审时度势,避其锋芒,化身小女人,达到自己的目的。
      单纯从个人情感的争夺来讲,黛玉是成功的。只不过,要想达到最终的成功,还需要大环境的认可等等,这里就不涉及了。
      我们通常愿意讲,这个人圆滑或者真实,其实在生活中的为人处世中,你很难分清,因为包裹的东西太多了。反而到了感情的事,这种直指人内心深处的时候,才能更加清晰的看清,这个人的圆滑和真实,也就是骨子里的东西。
      宝钗的世故更多是做到事情的周全和顾及他人的感受,但到了感情面前,就暴露出其实骨子里是很真诚的;而黛玉平时貌似心直口快,不愿意多费脑筋,但到了感情面前,实际上骨子里是相当有想法的。所以,世间的事,可不是我们表面看到的那么简单。
      其实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像宝玉这种“富二代”的情感生活,与红楼梦有许多类似之处。面对那些不思进取,吃喝玩乐的“富二代”,大多数女生选择的方式都是黛玉的,这都是明智之举。只不过为人的气质和素质要想达到黛玉的高度,并不容易。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宝钗的做法更为难得。
      其实,红楼梦的作者在创作时,已经是家道败落之后的事了,所以回头看时,作者对于宝钗并不反感,反而心生敬意,但即便如此,如果重来一次的话,作者还是喜欢黛玉,还是喜欢自己的观念。
      所以我一直认为作者的思想局限性就在这里,因为作者所谓的观念或者理想生活是必须依托丰厚的物质基础,而这个物质基础作者压根儿不想参与创造,他或许认为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没有了这个物质基础,也就没有了大观园。“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这不是自谦,这就是作者真实的写照。


      4楼2013-02-02 14:24
      收起回复
        < 情感也是一种供需关系 >
        我有这样一种理解,男女之间的情感其实也是一种供需关系,精神的、物质的,还有性。我们所追求的无非是想要在各种供需关系中达到一种平衡。
        那么,从供需的角度来看看宝黛钗三者之间的关系,可能更会弄清楚一些事情。三者中,宝玉是核心,所以弄清楚宝玉的需求,并尽力去满足他,才能达到情感的平衡。
        那么,宝玉的需求是什么呢。
        是事业吗,不是,你可以说他不想要,也可以说他已经有了,家族的继承者也好,花钱捐个官也好,身份地位想要就有;
        是物质吗,不是,宝玉从来没有在物质上有过奢求,并且现有的物质已经足够了;
        是男人的责任吗,不是,责任太累了,谁愿意干谁干,反正宝玉不干。
        宝玉真正需求的是观念的理解和生活的情趣,宝玉不是头脑简单的败家子,他为他的行为提炼出了一些形而上的东西,也就是说,他有着自己的一套观念和想法,当然,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样的观念更多是一种矫情的粉饰,但它毕竟是一种观念,它有它存在的道理,所以宝玉渴望有人能理解他;再者,宝玉既然将生活重心远离了学习和工作,放到了大观园的声色犬马中,所以他必然要在这其中寻找一些愉悦内心的东西,也就是生活的情趣。
        那么,面对宝玉的需求,钗黛是如何应对的呢。
        先看宝钗,她对于宝玉的观念持批判态度,供需完全失衡;她对于宝玉的情趣持冷漠态度,供需完全失衡。
        再看黛玉,她对于宝玉的观念持理解和赞赏态度,供需平衡;她对于宝玉的情趣热烈的回应,供需平衡。
        我在这里简单解释一下情趣。除去观念上的理解,宝玉喜欢和黛玉在一起,更多是情趣上的契合。
        一方面,两人在情感上的愉悦和纠葛基本上达到了恋爱中的极致,好就往死里好,吵就往死里吵,这就是情趣,这才能让两人天天想着对方,总也割舍不下,这一点,宝钗做不到;
        另一方面,不能回避的,就是性。举个简单的例子,一次,宝玉在宝钗房中看到宝钗的雪白丰满的臂膀,不禁滋生情欲,但随即感叹,“这手臂如果生在林妹妹身上就好了”,很清楚,宝钗是不能碰的,黛玉是可以碰的。关于宝玉和黛玉的身体接触到了一种什么程度,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的是,两人可以随意的在床上嬉戏,有限度的肌肤之亲肯定有。这一点对于男女之间的情感很重要,身心交融,才能真正的升华男女之情。
        所以,在宝黛钗三者之间,宝黛之间的情感供需达到平衡,面对着这难得平衡,他们之间的生离死别也就可以理解了。


        5楼2013-02-02 14:28
        收起回复
          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作者在对生活和人物的描摹时,能用一种相对质朴和本原的笔触,好,没有完全之好,坏,没有完全之坏。尽管作者也有着主观的思想感情倾向,但在行文中还是尽量压制主观,表现客观。所以,给读者留下的空间宽广无比。
          不同性别、不同经历、不同角度、不同领悟,都会看到不同的风景,都有自己的自圆之说。其实就包括作者本身对自己的观点,既有赞许,更有嘲弄,他是从内心渴望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但他从来没有说自己的观点是对的。这或许就是红楼梦的真正魅力所在,所以几百年,看过的人不计其数,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红楼梦。所以为什么不能谈红楼,原因就在于此。
          我只是提供了一种现实的角度,就是说,是否还可以从这样的思维去解读人物和想法,其实这很残忍,但生活中确实存在。因为这种现实角度的解读远远要比那些虚玄空灵之说带给人的震撼和借鉴多得多,这就是个人的生活感悟,一个还算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男人的生活感悟。
          所以我的想法是要善于学习他人的聪慧之处,为人处世可以学学宝钗,但谈情说爱,抓男人的心,真应该学学黛玉。其实无关作品,只是生活。


          7楼2013-02-02 14:3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