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像玻璃一样通透的蓝天,碧草似锦的绵绵草原,红、黄、蓝、紫五颜六色的野花,洁白的毡房和羊群,这恐怕就是人们所熟悉的那拉提草原了。那么,当这一切被掩藏在30厘米深的积雪下时,初春的那拉提草原该是怎样的景致呢?时值初春,那拉提草原仍然下了这样的一场雪,草原的春天,总比城市来得晚一点。
大雪过后,那拉提一片苍茫,牧民人家纷纷回到了几十公里外的冬季定居点去越冬。掩映在白雪和冰霜之间的那拉提,绝色隐藏于冷峻的幕后,高雅地独步于冰径雪河,远离城市的纷扰。
初春的阳光弥足珍贵,阳光下的雪山更加明亮,冰雪下的草原更加辽阔,阳光下翻飞的吹雪银光闪闪。风搅狂雪天地一色,山河皆白路断人稀。年均降水量约800毫米的那拉提,降雪和积雪都极其丰富,降雪一般始于10月25日,止于3月28日。翌年最早也要4月中旬积雪才能化完。四季常青的松林此时成了雪野中最浓重的一笔色彩。
一头扎进毫无尘埃的白雪中,一种冰凉袭来,深及膝盖的积雪上脚印都难辨痕迹,时间就在那一刻停止。恰好一阵风经过,浮雪应风而舞,沙沙作响的雪粒犹如复活的精灵一般,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此时惟一运动的便是时而偶遇的几个黑色小点———野兔,因为野兔对草原植被的破坏,捕野兔成了冬季那拉提牧民充满乐趣又可以创收的活动。牧民在雪野中按照野兔的脚印寻找它们的洞穴,然后用自制的套子诱捕野兔。捕来的野兔既可以丰富冬春两季的餐桌,又可以创收。一张毛色鲜亮美观的野兔皮可以卖20元左右,一只野兔也可卖到30元。
2:新源县是中国哈萨克族最多的一个县,其中有8个乡的牧民把那拉提草原作为夏牧场。在该县的托斯托别克乡喀拉苏村的拜克老乡家,暖炕、香馕、包尔沙克(油炸面疙瘩)、酥油、奶茶和弹冬不拉的哈萨克老人,构成那拉提初春最温暖的一幕。
那拉提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的亚高山草甸植物区,是发育在第三纪古洪积层上的中山地草场,东南接那拉提高岭,势如屏障,西北沿巩乃斯河上游谷地断落,地势大面积倾斜,山泉密布,溪流纵横,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牧场。交错的河道、平展的河谷、高峻的山峰、茂密的森林交相辉映,茂盛的杂草构成植被高达50~60厘米。
那拉提是蒙古语“太阳”的意思。传说成吉思汗西征时,有一支蒙古军队由天山深处向伊犁进发,时值春日,山中却是风雪弥漫,饥饿和寒冷使这支军队疲惫不堪。不想翻过山岭,眼前却是一片繁花似锦的莽莽草原,泉眼密布,流水淙淙,犹如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时云开日出,官兵们大叫“那拉提,那拉提”,于是有了这个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