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高中吧 关注:11贴子:29
  • 1回复贴,共1

【权力中国——中国党政机关大盘点】(长篇连载)持续更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主帖:【权力中国——中国党政机关大盘点】(长篇连载)(持续更新中)
作者:星一光
日期: 2013-1-15 17:34:00
只看楼主.最新回帖.收藏
  如果想测试一个人的品格,就给他权力。
  ——林肯
  闲谈机关文化 漫议国家大事
  序 言
  本书试图对当代中国党政机关作全面解析。
  党政机关是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部门、机关和各级人民政府所属的部门、机关以及其他民主党派、社会团体、部分被授有一定行政权力的事业单位的总称(百科名片)。
  党政机关是我国政权组织机构,其功能可概括为,通过政治权力的运作组织社会资源进行社会管理。当代中国是高度集权化的政治治理结构,党政机关是这种治理结构的权力运作中心,其行政权力触及国家的方方面面,触角延伸到社会各行各业,与每一个国民命运福祉密切相连。
  长期以来,中国党政机关对于广大民众来说,是个神秘的地方。由于透明度不高,难免让社会产生不少误解和妄说。作者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杂谈的方式,通过客观描述,辅以大量真实案例,对党政机关的组成形式、运作机制、权力配置、日常管理、明暗规则、心理文化、人情世故等进行了分类介绍并展开解剖分析。作者有位卑不忘忧国之心,无哗众取宠之意。
  本书创作初衷是想为“国考”大军提供一份党政机关从政指南,在写作过程中笔头逐步深化,渐次涉及到我国政权组织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种豆得瓜,或可为千呼万唤的政体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启迪。
  作者三点说明:
  1、本书虽然以杂谈体裁而非政论文体,但恪守客观真实性和论述严密性,文中引用的公开案例均注明出处,所有论据均有案可稽,行文、用词、用语及标点符号的力求规范。
  2、文中列举的大量现实事例,虽非真人真事,绝无凭空杜撰。作者采用了鲁迅“杂取种种人”的典型化手法,有意张冠李戴,南辕北辙。一则是保护个人隐私,二则防止有人“对号入座”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因此,如有雷同,实属巧合,作者不负侵权责任。
  3、本书涉及内容较多,均为一事成篇。论事信马由缰,难免挂一漏万。议论不揣浅陋,实属一家之言。若有不妥之处,敬请诸位看客指正,竭诚欢迎有识之士共同探讨。
  作者声明:
  本书为原创作品,文责自负。若要转载引用,请务必注明“《权力中国》?作者:星一光?天涯论坛”。如有不注明而转载引用者,必将诉诸法律。请自觉履行义务,多谢合作。
  作者致谢:
  凡经本作品引用的案例、文章、书籍、影视资料等,在此一并向作者和版权所有者表示谢忱!
  连载预告:
  帖子每2—3天续载新篇目。预告目录根据情况可能作顺序调整和篇名修改,以发帖为准。
  目 录
  第01篇:哪些人是公务员
  第02篇:体制内优越性
  第03篇:官职的称谓
  第04篇:上班与加班
  第05篇:人为的忙碌
  第06篇:文山会海
  第07篇:办会的技术含量
  第08篇:笔杆子是个苦差事
  第09篇:公文之弊
  第10篇:幕僚不好当
  第11篇:平衡木上跳舞
  第12篇:机关百相
  第13篇:是非恩怨
  第14篇:扮拙和中庸
  第15篇:斗智不斗勇
  第16篇:不比学历比悟性
  第17篇:尊敬与效忠
  第18篇:机关里的“捧”与“宠”
  第19篇:人身依附
  第20篇:拉大旗作虎皮
  第21篇:圈子与掮客
  第22篇:“黄埔”同学
  第23篇:官大一级压死人?
  第24篇:民主与集中
  第25篇:副职的苦恼
  第26篇:仕途之路
  第27篇:看不见的手
  第28篇:春风得意马蹄疾
  第29篇:有人欢喜有人忧
  第30篇:人算不如天算
  第31篇:领导班子年轻化
  第32篇:公选与“空降”


1楼2013-01-31 03:56回复
      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是个比较复杂和琐碎的系列。包括我国的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侨联、残联、社科联、工商联、作家协会、红十字会、黄埔军校同学会、宋庆龄基金会等20个团体,国家专门下发文件,参照公务员管理。这都是官方机构,多数赋予了相应的行政权力。此外,还有一些行业协会、学术团体、基金会等,无行政职能,如戏剧家协会、老年人协会、残废人协会等,没列入“参公”,属事业单位,也要国家养着,不过就不算公务员了。
      至于何为人民团体,何为群众团体,何为社会团体,是本谁也厘不清的糊涂账。需要指出的是,有人将这类机构归属政协,说是政协下属单位,大错特错了。它们各有归口,有的归属党委,有的归属政府,也有归属人大政协的,可谓“多姿多彩”。
      政协与民主党派,前者是“四大班子”之一,原本就是吃“皇粮”的行政机关,自然要“参公”。后者主要是民主党派的主委、副主委、秘书长、执行干事等个别工作人员,不是所有民主党派党员都“参公”。
      除上述八个大类纳入公务员范围外,有些事业单位也纳入公务员管理。所谓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在公务员制度“过渡”期,我国将事业单位分流为三类,第一类是自身有行政职能的,如城管局、房产局,原属事业单位,直接过渡为公务员;第二类是没有行政职能,如学校、医院这些纯事业属性的,仍保持其事业单位性质,分别有“全额拨款”、“财政补贴”、“自收自支”三种经费来源模式;第三类是具有企业属性的,像影剧院、新华书店等,推向市场改制为企业。
      二、“混岗”与“帮忙”。
      由于我国各类机构林立,干部队伍庞大,在机关工作的人是不是公务员(包括“参公”),情况比较复杂,还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回到开篇所讲的故事,行政机关中有个别岗位是事业编制,或者个别人占用的是事业编制,尽管也和公务员在同一个单位做同样的工作,却不在公务员编制之列,这叫作“混岗”。“混岗”的事业编制在工资待遇上与公务员是有差别的。不过,“混岗“的同志也不用太烦恼,只要你努力,一旦被提拔为领导干部,比如在县一级提拔为副科级,在市一级提拔为副县级,这种差别就自然而然抹平了。难怪机关人做官的欲望那么强烈,当官的优越性体现在方方面面。
      但是,假如你从公务员单位提拔或调整到事业单位任职,你原有的公务员身份就失掉了,变为了事业编制,这叫“以岗定编”。事业单位与公务员属不同的工资系列,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制度,在职时也许比同级别公务员工资还高,但退休后工资和福利待遇就不如公务员优越了。因此,行政单位里有些年龄偏大的中层干部,宁可不提拔也不愿到事业单位当领导,担心做不了几年官,最后按事业编制退休回家。有的人即使去赴任,也长期不转工资关系,仍然在原单位拿处长、科长的工资,保持公务员身份以备退休享用。
      说起来可能有人不相信,目前在党政机关里,包括一些大机关里,还有个别什么身份也没有的临时工。有的人已经干了七八个年头了,却仍然没有任何“名分”——没有编制,没有职务,甚至没有工资。不少机关对临时工都是每月发几百元的报酬,这个钱不是来自财政,只能从单位自有资金或者预算外资金里支付。
      笔者认识一个年轻人,已经在党委某机关工作三年多了,人很勤快,也很有能力,工作已是轻车熟路。我一直以为他是正式编制的科员。打了两年的交道,后来才得知他什么也不是,不过是在机关临时“帮忙”的,三年多来一分钱工资也没拿过。那么,他为什么不拿钱还要在机关耗青春?唯一的答案是,他想通过长期在机关帮忙找机会。找什么机会?当然是进机关的机会。在中国党政群机关发展史上,许多人就是通过这种看似不正规的途径,由编外进入编内的,有不少人后来还成为相当级别的领导干部。比如有些从工厂调到机关给领导开车的司机、打字员、电工等,后来转了干,提了官,个别人甚至进步到政府秘书长的高位。“帮忙”帮进机关的机会有两种,一是随批进入。这期间如果单位要进新人,他就可以随批量进入。二是单独解决。因为在单位工作时间长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人是感情动物嘛,时间长了,多少会感动单位领导的。再说了,只要进了衙门,就有机会经常接触领导,可以做许多工作以外的“幕后工作”。领导也是人,有多少是铁石心肠?他要想解决你的问题,你就摇身一变,堂而皇之地从一个普通老百姓成为一名国家工作人员了。当然,高层机关的领导权力大,事情更好办些。如果你长期在一个基层单位帮忙,基层单位领导权力有限,决定不了你的命运,希望就小多了。
    2013-01-15 17:41
      可惜的是,目前这种机


    3楼2013-01-31 03: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