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笛无腔信口吹吧 关注:28贴子:8,845
  • 12回复贴,共1

故宫珍藏~北京故宫馆藏藏书(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山东通过百度相册上传1楼2013-01-30 13:40回复

    《治平宝鉴》,二十卷(存法卷1—7、10、12;戒卷5—8),清张之万纂,清同治元年(1862年)内府进呈朱格写本。版框21.8cm×14.6cm。每半页9行,行20字,四周双栏,单朱鱼尾,朱笔句读。有“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方形朱印。石青纸面,黄绫书签,包角,黄丝线装订。13册2函。

    清咸丰帝去世后,叶赫那拉氏——慈禧发动辛酉政变,废启祥年号,改同治年号,与慈安太后实行垂帘听政。听政之初,慈禧急谕大臣将历代帝王政治及垂帘事迹汇纂进呈,寻找垂帘听政的理论根据和熟悉从政经验。诸臣奉命纂办,于年内完成此书,恭录进呈。
    书中选列汉、唐以来帝王政治及母后临朝事迹,择其可法可戒者,不加修饰,据史直书。从汉高祖至明毅宗帝、后等共108人,每位1至23条不等,计314条。每条后加以注释,并有大臣按语。慈禧太后听政之暇,由军机大臣轮班召对,隔帘侍讲。慈禧在听讲、研读此书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统治之术。
    此书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满足特定人物的特定需求而编,未抄未刻而成为孤本。《四库全书总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13-01-30 13:45
    回复

      《杰士上书汇录》,不分卷,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内府抄本,3册,半页7行,行16字,抬头行至17字。版框为刻印,个别抬头出格者为画栏,19×13.1cm。白口,线鱼尾。楷书字迹不一,非一人所抄。溥仪出宫前,此书藏于昭仁殿。

      本书是康有为于戊戌年(清光绪二十四,1898年)上奏条陈之汇录。收有康有为于戊戌年正月至七月陆续上奏的条陈18件。其中7件从未刊载过,5件与过去刊载的不同,6件相同。以时间先后为序。书前未列目录,每件条陈之前也未加标题,内容都是对当时所应实行的新政随时提出的具体建议,如建立议政机关,编纂群书以采鉴变法,改革封建教育制度,推行新学,开发民智,废除八股,厘正科举文体,培养维新人才,分别官差,以高秩优耆旧,以差使任才能;以爵赏奖励新艺新法,禁妇女裹足等,内容广泛。
      本书多数条陈以康有为个人名义,少数为代他人草拟,皆系依照康有为当时的原呈或副本抄录,较宣统三年(1911年)刊行的《戊戌奏稿》等真实可靠,弥补了过去有关史料之不足,并有助于对已发表的材料进行考订与辨伪,是研究康有为变法思想和戊戌变法运动的珍贵资料。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13-01-30 13:48
      回复

        《中山沿革志》二卷。清汪楫撰。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朱墨抄本。半页8行,每行19字,抬头行20字,无行格。四周双边,白口,单黑鱼尾,朱墨句读。开本29.6cm×17.2cm,版框21.0cm×14.2cm。2册。书衣黄绫暗花,白绸书签上题“中山沿革志”。书前有清康熙二十三年七月汪楫自题的《中山沿革志》序和琉球国先王庙神主序次图。正文卷端题:“中山沿革志 翰林院检讨臣汪楫撰”。

        本书为安徽巡抚采进本,纪传体史书。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圣祖派遣使团至琉球国封尚贞为中山王,汪楫充任册封琉球的正使。他向当地人询问中山王世系之事,皆被谢绝,于是即命使团成员事前备好笔札,在入中山王祖庙谕祭时,暗中记录其神主名位,并购得《琉球世缵图》一卷。回国后,汪楫根据使团的记录和《琉球世缵图》“委曲探索”当地文字,又结合《实录》,最终撰写成这本书。
        《中山沿革志》序文简略地叙述本书的成书原因、经过及琉球国的历史梗概。正文按琉球国先王庙的神主序次记载琉球国诸中山王名、统治的缘由及在位期间的大事,并附以考据。本书记载了古琉球国王的世系,是研究琉球国王世系及琉球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四库全书总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楼2013-01-30 14:02
        回复

          《菉竹堂书目》,不分卷。明叶盛撰,日本秋谷柴樵校,日本抄本。每半页10行,字数不等,*****栏。开本26.2cm×18.1cm。2册1函。褐色书衣。

          每册首页上端钤日本目录学家森立之的“森氏”及日本藏书家澁江全善的“弘前官澁江氏藏书记”朱印各一方。上册下端还钤有“飞青阁藏书印”及杨守敬“星吾海外访得秘笈”等藏书印记,说明此书自日本带回后曾藏于杨氏观海堂。书前有叶盛自序,序文结尾录《文庄公书厨铭》云:“读必谨、锁必牢、收必审、阁必岛(原为“高”字,日抄本有误),子(子)孙(孙),惟学敩,借非其人亦不孝。”末有“菉竹堂书目后跋”及叶盛五世孙恭焕及七世孙国华题识。最末为秋氏朱笔校正记云:“乙丑初秋,以官库藏萃古斋抄本校正,二十二日毕时,病足久不出,秋谷柴樵。”
          是书为叶盛家藏目录书。首列圣制类,乃官颁各书及赐书、敕书之类。末曰后录,为其家所刊及自著书。前有成化七年(1471年)自序,谓:“先之以制,尊朝廷也。叶氏书独以为后录是吾一家之书也。”其叙列体例大体依据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经籍考》,然如集部,别出举业类而无诗集类,亦略有所增损矣。又别有附录于后,载夏言、王守仁诸人集,皆不与叶盛同时,盖其子孙所续入也。是书目共收书4,238部,合20,576册。每书仅著书名及卷册数,无解题。叶盛之书居昆山之首,在藏书家称极富,故于旧书著录为多,其中颇多世所罕见之笈,深为世人所重。
          《菉竹堂书目》传抄本颇多。此部日本抄本,序、跋文及正文行间皆用朱笔句读和校正。据秋氏校正记可知日本官库中至少还应有一本。《故宫所藏观海堂书目》著录。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楼2013-01-30 14:04
          回复

            《平谷县志》,3卷,清项景倩纂修,清雍正六年(1728年)刻本,半页9行,行19字。上下双边,白口,双鱼尾。版框18.9×13.5cm。全书共4册,约5.8万字。

            书前有康熙六年(1667年)任在陛《重修志书弁言》,李柱明《重修县志序》,以及雍正六年(1728年)九月项景倩补修序。
            平谷县位于北京东北的燕山南麓,县城距北京市70公里。平谷县在唐虞时属幽州,夏商时属冀州。有史以来,平谷县共进行过20余次县名的更改和地域划分,至1958年10月,平谷县划归北京市。
            平谷县修志始于明代。入清之后,清廷多次下诏修志,知县任在陛、邑教谕李柱明鉴于前代县志残缺不全,纂成《平谷县志》3卷,刊行于康熙六年(1667年)。雍正六年,项景倩在“康熙志”基础上作了增补;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朱克阅再作增补;民国年间,又曾多次续修。
            雍正《平谷县志》各卷内容如下:卷一为地理志(内有山川地理图、城乡屯社图、县治公署图、景致图)和田赋志;卷二为秩官志、选举志和人物志;卷三为艺文志。在“秩官志”、“选举志”和“人物志”中,增补了康熙六年至雍正年60余年间平谷县的官宦人物。
            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此本仅存2 部。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4楼2013-01-30 14:14
            回复

              《盘山志》,16卷,卷首5卷,清蒋溥纂修,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武英殿刻本。版框19.3cm×13.9cm。 半页9行,行21字,四周双边,白口,单鱼尾。卷前有乾隆二十年御制序、蒋溥等人的书表、目录、凡例。10册2函。石青绢书面,米色绢签、包角,米色丝线,宋锦函套。叶内有双层衬纸 。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蒋溥等人在康熙年间所修《盘山志》的基础上续修本志,增补了一些内容,卷帙由10卷增加到16卷。记事自古至清乾隆修此志之时,汉以后各代记述较详。在编排体例、卷次安排上也与前不尽相同。首卷分为巡典、天章;正文分为图考、名胜、寺宇、流寓、方外、艺文、物产、杂缀等。增刊了40幅图,如:盘山全图、行宫全图、静寄山庄、太古云岚、层岩飞翠、半天楼、池上居、农乐轩以及古中盘、上方寺、少林寺、云净寺、莲花峰等,绘刻精致。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5楼2013-01-30 14:15
              回复

                《大足县志》,11卷,首1卷,清李德纂修,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刻本。版框20.5cm×13.3cm。半页9行,行19字,四周双边,白口,单鱼尾。书前有李德大足县志序、大足县儒学训导张万策序,另有凡例及姓名。全书约10万字,4册1函。

                大足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南。唐乾元元年(758年)建县,始隶昌州。明属重庆府。清初归荣昌县,雍正八年(1730年)复县。
                大足县修志始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在《荣昌县志》中略有提及。乾隆十五年(1750年)李德莅任后才编订刊刻完成《大足县志》。之后,嘉庆、道光、光绪各朝不断加以增订或校刊。
                此志内容依次为:天文志、地理志、建置志、赋役志、学校志、典礼志、秩宫志、选举志、人物志、风俗志、艺文志。记事起于宋,止于清乾隆。该志记载了大足石刻及其它山川古迹,其中以县北的北山、东面的宝顶山及唐宋石刻佛像、东南面的牛门山等记载最为详尽。
                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此书现仅存一部。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6楼2013-01-30 14:16
                回复

                  《奉节县志》,4卷,清郑王选修,王良弼、杨崇纂,清乾隆十年(1745年)木活字印本。版框21.6cm×15cm。半页6行,行18字,四周双边,单鱼尾。书前有乾隆十年(1745年)郑王选奉节县志序、王良弼奉节县志序、杨崇奉节县志序及修志者姓名。全书约8万字,4册1函。

                  奉节县位于四川省万里地区东部边缘。春秋为鱼邑,战国属巴,秦置鱼腹县,西汉设江关都尉,东汉升为固陵郡,三国改为巴东郡,南北朝改为巴州,正光四年(523年)改为信州,唐代改为夔州,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更名奉节,北宋置夔州路,明代降路为府,清代复为奉节县至今。
                  本书之前仅有夔州府志而无奉节县志。杨崇曾访得《夔州府志》一帙,因嫌其所记奉节内容简略,便有心重辑。郑王选到任后,亦有志于此,便与杨崇、王良弼等共同修志,于乾隆十年(1745年)完成。
                  该志内容依次为:星野、地舆图、沿革、山川、疆域、古迹、形胜、风俗、名景、公署、学样、坊表、城池、驿递、铺舍、楼阁、关梁、惠政、武备;田赋、物产、坛壝、祠庙、寺观、茔墓、官师、循良、科贡、辟荐;名贤、孝义、隐逸、侨寓、武备、贞节、貤封;碑文、艺文、赋类、诗类。记事起于汉,止于清乾隆年。本志以山川古迹、人物艺文等门类记载较详,收载长江三峡等名胜古迹较多。艺文志中有明以前著名文人如李白、杜甫、苏轼、陆游等所撰诗文,亦有清初名人的诗文。
                  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本志现存2部。此外,有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刊印之刻本。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7楼2013-01-30 14:17
                  回复

                    《平山县新编乡土志》,不分卷,附舆图一幅,清方汝霖编,田荫隆纂,清光绪末年抄本。版框28cm×17cm。蓝绫包角,半页9行,行25字,无边栏,工笔楷书字体。舆图50.2cm×70.4cm,叠九折,外敷裹红纸,纸面小楷手书“平山县舆图”。此图为木刻套印,标注详明,绘制精巧。本书1册,与《平山县志》合函。

                    平山县位于河北省西部太行山麓。西汉初置蒲吾县,隋置房山县,唐代改称平山,清代属直隶正定府,后平山县沿用至今。
                    据明嘉靖《平山县续录志》记载,平山县“则前此当修志,修于何时无考”。清康熙、咸丰、光绪等朝又多次续修。乡土志的纂修是以光绪末年学部颁行的《乡土志例目》为程式,为给中小学堂提供乡土志教材而编。志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前后之事。民国年间续编的《平山县志料集》基本沿袭了乡土志的模式。
                    清光绪《平山县新编乡土志》正文仅1册,甚简要。内容为历史、政绩录、兵事录、户口、宗教、氏族、实业、地理、物产、商务等类,类名不统一,各类目记事亦有详略。记事文字多者数页,略者仅20余字。该志体例与旧志不同,增补了宗教、实业、商务等内容。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记述了庚子年帝国主义侵略军入侵所造成的骇人听闻的惨状。有关资料称此志“通览全书似未完成之稿本”。
                    《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此本为孤本。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8楼2013-01-30 14:18
                    收起回复

                      《皇舆全览图》,又名《皇舆遍览全图》,木刻墨印设色,不注比例,板框210cm × 226cm,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内府刻本,是康熙朝绘制全国舆图中刊刻年代较早而又罕见的善本舆地图。

                        此图所绘地域幅员辽阔,东北至萨哈连岛(库页岛),东南至台湾,西至阿克苏以西叶勒肯城,北至白尔鄂博(贝加尔湖),南至崖州(海南岛)。图上注有经纬线,用梯形投影法,以北京为本初子午线,东经320至西经360,北纬180至550。山脉河流以及各省、府、州、卫、所、县、镇、关、堡等重要地方绘制精详,关内外均用汉字注地名,又以黄飞签注五岳、河流、省会等地方。图上以红、黄二色标示两条横贯东西的干线,南干红色,北干黄色。红线起自昆仑山之东南,顺布伦楚必拉(金沙江)南下,经云、贵、湘、赣等省入闽至福州入海。黄线西起昆仑山之东北,经星宿海、陕甘、蒙古,出义屯门(今长春)经兴京至长白山止。西藏地区多空白简略,图上嘉峪关外的“西几州”、“达里图”尚未设立卫所,据专家考证,此图绘制时间当为康熙五十六年。
                        康熙皇帝费30年心力,组织领导测绘全国地图,不但在中国是第一次,在亚洲也是创举,意义十分重大。康熙选派官员和精通天文算法的专家梅瑴成、明安图及皇子们,并聘用外国传教士白晋、费隐等技术专家,分期分批前往全国各地进行测绘,同时规定使用固定统一的尺度,以工部营造尺(1尺= 0.317米)为标准尺和计算单位。以营造尺18丈为1绳,10绳为1里,天上1度即地下200里,也就是200里合地球经线1度。用绳量地法测量各地的距离里数,采用三角测量、梯形投影法等等,这些都是首次运用,很有创见,不仅奠定了中国地理学、测绘学的基础,对世界地理学也是一大贡献。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1楼2013-01-30 14:26
                      回复

                        《乾隆版大藏经》,清弘昼、释超盛等编,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乾隆三年(1738年)内府刻本,7167卷,经折装,每半页5行,行17字,上下双边。版框27.2×25.7cm。以《千字文》字序编号,始“天”终“机”,共用724字,每字一函,一函10卷(册)。各函首册前有佛陀说法变相图,末册有护法天神韦驮图等。各卷末附音释。

                        《乾隆版大藏经》为清代官刻汉文大藏经,简称《乾隆藏》,又因经页边栏饰以龙纹而名《龙藏》,泛称《清藏》。它以明《北藏》、《南藏》为底本,又出于政治目的增入明清著名僧人语录、杂著,撤出《出三藏记集》等重要典籍。印成后,乾隆帝还再三下令撤毁其中“违禁”的内容。因此,它比明刻诸藏更具有时代特征。实际收录元、明、清三代高僧大师的经、律、论、杂著等共1665种。
                        《乾隆版大藏经》的编刊工程浩大,负责其事的官员、学者、高僧等达60余人,监造人员80余人,还募集刻字、刷印和装帧等优秀工匠860余人,历时6年完成。初印104部,颁赐各地禅院。此后至民国年间,又陆续刷印了数十部,共印行150余部。
                        全藏字体秀丽,镌刻精湛,如出一人;佛像等图版以白描手法绘刻,庄严而不失生动。所用版片特选直隶、山东出产的优质梨木,每版尺寸为75×28×5cm,全部是无结节、无拼凑的整板,共79036块,均两面刻字。1988年文物出版社利用此板再次重印时尚存73024块,有67090块仍能用以刷印。
                        自宋至清,木刻汉文大藏各代频出,唯有《龙藏》经版保存至今,其印本完整者亦极鲜见,因此,它在世界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2楼2013-01-30 14: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