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节庆消费旺季,曾经价格一飞冲天的高档白酒遭遇“寒流”。近日,“禁酒令”让逢节必涨的高价白酒陷入促销战,价格出现松动,逢节限量变为“放量供应”。 从去年以来,围绕高档白酒消费,“三公”禁令已不断升级。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要求严控“三公”经费,禁止公款购买香烟、高档酒和礼品;2012年10月起正式实施的机关事务管理条例明确严格控制公务接待费…… 消费限令频出,高档白酒遭遇“寒流”。近期国内白酒市场出现怪象:一方面部分酒企酝酿涨价,希望用以往频频奏效的涨价效应来刺激消费;另一方面,市场并不买账,酒市整体已经“旺季不旺”。 而作为最大的白酒生产和消费市场,酒企提价,酒商囤货,是节庆消费旺季的缩影。随着“禁酒令”不断升级,“扩产提价”还能持续多久?国内白酒专家铁犁认为,旺季不旺,折射出酒市消费需求趋于理性。由于塑化剂问题影响消费信心,不排除春节期间行情遭遇更大压力。四川宜宾一位经销商表示,2012年12月初至今,销量同比下滑了60%。据了解,部分高档白酒主导品牌出厂价不过六七百元,目前市价千元。酒价逐年翻番,支撑涨价的显然不是个人消费购买。除了国家廉政高压,节庆消费习惯也逐渐走向节制饮酒,将使终端经销商遭受更大压力。 专家认为,支撑白酒涨价的需求结构已发生变化。白酒行业不应再追求“专供”及投资定位,盲目扩产提价。酒企唯有从“奢侈品”回归,才能真正满足市场需求。从我国现阶段的居民收入看,居民最能接受的白酒价格在300元左右。很多酒厂大力推广800元以上的高端酒,拼命炒作子虚乌有的概念,反映出酒类产品定价已经错位,脱离真实需求纯属“烧得不轻”。 近年来,各地白酒品牌高端品鉴会、收藏实体店层出不穷,“年份酒”、“原浆酒”、“洞藏酒”等概念比比皆是,营销中也不乏突出“尊崇”、“荣耀”、“顶级”的现象。铁犁认为,面对品质、产量及价格等质疑,相关部门及企业应强化来料监管,完善成分限额、容器使用等规范,真正让普通消费者放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