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吧 关注:40,409贴子:421,411
加载中
好图!顶


2楼2015-03-16 08:25
回复
    回复图片:有苏子风采


    3楼2015-07-05 18:05
    回复


      4楼2015-08-07 05:41
      回复


        5楼2015-08-07 08:48
        回复


          6楼2015-08-07 15:48
          回复


            7楼2015-08-12 10:14
            回复


              8楼2015-09-01 07:01
              回复
                男神不是一般的帅!


                IP属地:河南9楼2017-04-03 00:16
                回复
                  苏轼,在考试过程中毫无例外地拿到了“第三等”的成绩。宋朝大考,历史上一二等均为虚设,“第三等”实际上就是最高等。苏轼由此被授予大理评事、佥书陕西凤翔府判官的任命状。
                  弟弟苏辙却没有那么幸运,由于他在“御试对策”中直斥宋仁宗“宫中贵姬至以千数,歌舞饮酒,优无度”,只能名列“第四等”,而且只被授以商州军事推官的低级头衔。
                  按照北宋的惯例,新科进士被授官之后,还需要“封还词头”,即官方要书写一份正式说明任命理由的公文,此事才告完结。当时,负责撰写官方任命诏书的知制诰,就是名望如日中天的王安石。在此之前,王安石和三苏父子早就结下了梁子。两年后老父苏洵以《辨奸论》行世,被认为暗讽王安石日后得志必奸,加上苏轼的旷达豪放的个人人格,更为王安石所不喜,王曾私下指责苏轼文章全类战国纵横家之游辞无根,为人则是“欲附丽欧阳修”,“以取天下之权”。但慑于苏轼当时的文名,王安石没有找苏轼下手,可是这一次,他并不打算放过苏辙。
                  知制诰王安石不仅不愿意为苏辙撰写诏书(即所谓的“封还词头”),还意欲在苏辙的任命状中再给苏辙按上一个罪名,说他“专攻人主”,状若西汉的名儒谷永,专以危言耸听之辞来攀附皇上。
                  最终的结果是苏轼当年赴凤翔府任判官,苏辙并未去商州做那个军事推官的小吏,而是申请朝廷允许其留在京城侍奉父亲(当时苏洵在京奉命修《礼书》)。至于苏辙的“封还词头”,在宰相韩琦的直接过问之下,改由另一位大臣沈遘来起草,绕过了宋朝第一拗相公王安石,石头才算落了地。
                  多年之后,苏氏兄弟并未忘记这官途险恶中的一幕。从北宋开始的大规模科举制度肇始的公务员选拔制度(当时被称之为“磨勘”制度),后来因通路日渐淤塞,曾令无数士人肝肠寸断。日后位极人臣的王安石一直喜欢高唱儒家各种高调,变得愈加“不近人情”,比如他曾经宣称他做人的标准就是:“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不为’,乃可”,顾名思义,堂堂君子,连无端踩死一只蚂蚁也是不齿行为,而苏轼则据理力争,当场反唇相讥:“今之君子,增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当今那些号称君子的人,为了提前半年能坐上高级公务员的位置,哪怕叫他去杀人,他也会在所不惜),面斥当朝宰相王安石也免不了假公偏私,也算是为弟弟苏辙报了往昔的一记之仇。
                  士大夫的“选人苦海”
                  苏轼以杀人取官来譬喻北宋以来公务员“海选”险恶之深,内卷之甚,虽不免有夸张,但自北宋大规模开科选士以来,的确人为制造了一条士大夫的深度内卷路线,这条海选之路到底有多卷,宋朝的官员发明了一个词形容之,叫做“选海”。
                  “选海”,顾名思义,遴选之海也。一入侯门深似海,一点都不假,宦途海海,每一位新科进士入仕,就是“选海”的开始。
                  按照大宋的“磨勘”制度,金榜得名进士及第,只是获得了进阶仕途的一种更加高贵的出身资格。虽然进士登第便予授官,往往都是判、司、簿、尉这样的最低级州县官幕职,时人称之为“选人”。“选人”这样的官职,按照苏洵当时的说法,“皆劳筋苦骨,摧折精神,为人所役使,去仆隶无几也”。
                  “选人”之上,是可以“纾意快志”的“京官”,在大宋公务员体系中才可以勉强算个“官”。但这样的“鲤鱼跃龙门”之术,对于那些面壁数十年的寒士来说堪比登天。两宋三百余年,大规模科举取士在笼络天下士人四海归心的同时,也是生产批次落第失败者的残酷制度。据统计,北宋和南宋的登科进士数量约为112000人(其中北宋61000人,南宋51000人),宋真宗即位后的首次开科考试,10万人参加省试,录取人数只有200人,录取率是1/500。
                  有学者测算过,按照南宋中级考试发解试额百人取一、省试十人取一这一最低的保守比例来计算,在南宋进士登科者51000名上岸者的背后,150年间,不少于5000万人都是名落孙山的“失意者”。
                  万头攒动的乡试省试,还只是一部血泪斑斑“儒林外史”的开篇。士大夫制度在两宋的成熟,实为万人奔竞、无论出身(哪怕


                  IP属地:山东10楼2023-10-25 15:25
                  回复


                    11楼2025-01-15 12: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