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郊泽州县拥有南下中原的省内六大雄关之一的“天井关“和“横望隘“、”小口隘“、”碗子城”、“星轺驿”等重要关隘,由关隘往南数公里,就是通往河南,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险要古道--羊肠坂。
天井关地处晋豫交界的泽州县晋庙铺镇境内。雄踞太行山的最南部,又名雄定关,古为豫晋要塞,是通往河南沁阳的关隘,史称"太行八径之一",因关前有三眼深
不可测的天井泉而得名。星轺驿和天井关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与古道共存亡。星轺驿以南的横望隘、小口隘、碗子城,则是天井关所辖的重要关隘,从春秋战国到明
清时期,这里干戈迭起,硝烟不散,为历朝历代的兵家必争之地。横望隘和小口隘,位于天井关村以南12公里处的太行绝顶,为晋豫古道上的重要关口。横望隘也叫大口隘,因唐朝宰相狄仁杰自汴州北上路经此地时,登山遥望,白云孤飞,便想起留在河阳的父母而怀情吟诗,泽州太守为之刻石纪念,横望隘因此得名。相传北宋大将孟良曾在此筑寨,把守关口,故曰孟良寨1

天井关和羊肠古道(19张)现寨址尚存,还留有建寨碑记。小口隘位于小口村南的山梁上,两边山岭高峻,崖悬沟深。隋大业三年,隋炀帝南上太行,欲到河南沁阳的御史张衡家中,为此专门开道九十里,由此通过。后北宋大将焦赞在此修筑城寨,防守关口,故曰焦赞城。时隔千年,焦赞城已不存,而孟良寨由于修筑坚固,至今整体寨墙仍屹立在太行山的高岗上。自古以来,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相传女娲氏、神农氏、九黎部落首领蚩尤及尧、舜、禹等都曾在这里活动过。四大名胜“珏山吐月”“白马拖僵”“松林积雪”“孔子回车”等历史古迹和古老传说在这里辉煌。女娲补天(传说中华人文始祖女娲氏炼石补天遗址和栖息地——娲皇窟,也在泽州县水东乡丹河北岸浮山北谷)、神农播种(中华第一大帝神农氏采五谷尝百草的羊头山和古墓冢也在高平市境内)、禹凿石门(阳城县境内有石门)、愚公移山等历史传说都有实地可指。古书《墨子》中曾有“舜耕于历山”(今沁水县境内有历山舜王坪),“渔于获泽”(今阳城县城东有获泽河)的记载。

晋城骏景花园还有以沁水下川、陵川塔水河、西瑶泉为代表的原始文化,以泽州高都、沁水八里坪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公元前260年,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就发生在晋城高平市一带。后周世宗显德元年(954年) 后周世宗大胜北汉军于巴公原(今泽州县北),更是留下了著名的巴公原遗迹。
泽州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铁之乡"之美称。始于商周、盛于春秋的冶炼业,在长达数千年的发展中日精月进。境内的“泽州钢针”“兰花炭”等以质地优良享誉海内外。仰历史文明之光,这里曾哺育和造就了一大批历史名人,如唐代著名佛经注疏家高僧慧远,宋代文学家刘羲叟,首创诸宫调的艺术家孔三传,明代经济学家王国光,诗书大家张慎言,清代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编纂陈廷敬,数学家张敦仁,当代著名作家赵树理等,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