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最大的特点是以新的教育理念、思想和教学方法替代过去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全面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新课改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喜人成绩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我们如不能慎重对待,及时纠正,很容易进入教改的误区,从而影响课改的进程和质量。 [文章转自 中教联盟 中国教育集团 更多精彩请访问]
误区一:一味反旧。为了倡导新课程,很多教师在不断地反思旧教学,探索新教法。应该说这是一种致力于新课程改革的积极之举,其热情之高,值得赞叹。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所有这一切,给当前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然而我们在一味追新的同时,也在不断反旧、弃旧。经常有教师为了凸显新教法,总是要先痛批一下传统的旧教法的某些不足。由于一味地反旧,我们几乎形成这样一种共识:传统的就是错误的,传统的就是应试的。 [文章转自 中教联盟 中国教育集团 更多精彩请访问]
这不免令人质疑:传统的旧教学真的什么都不好,就没有积极的教育因素吗?答案是否定的。其实,新、旧教育存在着必然联系,它们并不完全对立,而是传承发展和不断改进的关系。例如,应试教育中强调知识的重要性,素质教育同样也强调这一点,而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到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应试教育是失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应试教育中的所有教学思想、经验和方法都不正确,毕竟过去有些诸如“语文学习要多读,多说,多听,多写”这样的宝贵方法,不仅是现在,就是将来也会在教学中焕发强大的生命力。
所以,教育创新不能忘本,传统教育中有很多教育因素是宝,舍弃了这些,新课改会缺乏发展的底气。即便是素质教育最忌讳的灌输教学、死记硬背和考试,在新课改的环境下,也不是一无所用。我们主张学习探究,但也不见得什么东西都要去研究探索一番,毕竟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有时适当的灌输也是可取的。例如,直接向学生介绍一些人文背景、历史知识、规章制度等。又如,我们反对死记硬背,其实,适当的死记硬背也是必要的。比如背英语单词、名句佳篇。虽然理解记忆十分重要,但缺少了死记硬背的强化,在记忆的熟练程度和持久性上都会大受影响。至于考试,这本身就是学生的一种能力体现,素质教育不排除考试,但坚决排除应试教育。 误区二:只求“形似”。当前的新课改搞得轰轰烈烈,但也要防止盲目追随一哄而上的不良现象。为体现尊重学生,有教师一反常态,课堂上总是对学生笑脸相迎,“棒,棒,棒,你真棒!”的赞扬之声不绝于耳,以至于该批评时却表扬,该惩罚时却奖励,让人感觉莫名其妙。自主学习无非就是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再通过小组讨论,动手操作,最后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一种公式化、模式化教学。所谓的合作学习也就是三、五个学生围在一起交流讨论。
所有这些现象看似体现新课程、新理念,但表面的热闹精彩掩盖不住教育背后的空虚乏力。尊重学生,教师就只能是对学生说好话,百般讨好吗?自主学习就等于学生自己学习?合作学习岂止是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这么简单?难怪有教师抱怨采用这种新教法,教学效果反而不佳,原因就在于此。真正的课堂教学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而这种“神似”来自于对教育理念、教学思想的深刻领悟、把握。缺乏“神似”指导的教学是僵化的教学,毫无生机,这种教学由于没有获得真正的源动力,只能是在搞形式主义,教学中也就相应出现了作秀的虚假教学。
误区一:一味反旧。为了倡导新课程,很多教师在不断地反思旧教学,探索新教法。应该说这是一种致力于新课程改革的积极之举,其热情之高,值得赞叹。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所有这一切,给当前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然而我们在一味追新的同时,也在不断反旧、弃旧。经常有教师为了凸显新教法,总是要先痛批一下传统的旧教法的某些不足。由于一味地反旧,我们几乎形成这样一种共识:传统的就是错误的,传统的就是应试的。 [文章转自 中教联盟 中国教育集团 更多精彩请访问]
这不免令人质疑:传统的旧教学真的什么都不好,就没有积极的教育因素吗?答案是否定的。其实,新、旧教育存在着必然联系,它们并不完全对立,而是传承发展和不断改进的关系。例如,应试教育中强调知识的重要性,素质教育同样也强调这一点,而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到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应试教育是失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应试教育中的所有教学思想、经验和方法都不正确,毕竟过去有些诸如“语文学习要多读,多说,多听,多写”这样的宝贵方法,不仅是现在,就是将来也会在教学中焕发强大的生命力。
所以,教育创新不能忘本,传统教育中有很多教育因素是宝,舍弃了这些,新课改会缺乏发展的底气。即便是素质教育最忌讳的灌输教学、死记硬背和考试,在新课改的环境下,也不是一无所用。我们主张学习探究,但也不见得什么东西都要去研究探索一番,毕竟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有时适当的灌输也是可取的。例如,直接向学生介绍一些人文背景、历史知识、规章制度等。又如,我们反对死记硬背,其实,适当的死记硬背也是必要的。比如背英语单词、名句佳篇。虽然理解记忆十分重要,但缺少了死记硬背的强化,在记忆的熟练程度和持久性上都会大受影响。至于考试,这本身就是学生的一种能力体现,素质教育不排除考试,但坚决排除应试教育。 误区二:只求“形似”。当前的新课改搞得轰轰烈烈,但也要防止盲目追随一哄而上的不良现象。为体现尊重学生,有教师一反常态,课堂上总是对学生笑脸相迎,“棒,棒,棒,你真棒!”的赞扬之声不绝于耳,以至于该批评时却表扬,该惩罚时却奖励,让人感觉莫名其妙。自主学习无非就是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再通过小组讨论,动手操作,最后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一种公式化、模式化教学。所谓的合作学习也就是三、五个学生围在一起交流讨论。
所有这些现象看似体现新课程、新理念,但表面的热闹精彩掩盖不住教育背后的空虚乏力。尊重学生,教师就只能是对学生说好话,百般讨好吗?自主学习就等于学生自己学习?合作学习岂止是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这么简单?难怪有教师抱怨采用这种新教法,教学效果反而不佳,原因就在于此。真正的课堂教学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而这种“神似”来自于对教育理念、教学思想的深刻领悟、把握。缺乏“神似”指导的教学是僵化的教学,毫无生机,这种教学由于没有获得真正的源动力,只能是在搞形式主义,教学中也就相应出现了作秀的虚假教学。